正文 第11章 中國民歌民樂(1)(2 / 2)

唐孫廣曾著有關於口哨方麵的一部專著《嘯旨》,這部書中,對當時演奏口哨作了詳盡的說明。書中還對當時的12種演奏方法作了介紹,如外激、內激、含、藏、散、越、大沉、小沉、匹、叱、五太、五少。可惜的是這些演奏技法和曲且都未能流傳下來。

吹口哨還能激發人體唾液分泌,促進麵部血液循環,起到美容的效果,醫學界已用之矯治兒童語言障礙等。

民歌

民歌,是根植於中華民族豐潤的藝術沃土中的一枝燦爛奇葩。民歌源於生活,自古以來,廣大勞動人民用民歌的形式藝術地反映生活,表達自己的愛憎,抒發內心感情。正如我國古代音樂專著《樂記》的《樂本篇》概括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

我國的民歌豐富多彩,從古至今各地區各民族勞動人民在對本地區本民族產生的民歌不斷豐富、不斷再創作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同自己的生活習俗、地域特點、風土人情相適應的藝術風格,從而構成了我國民歌千姿百態、萬卉爭芳的藝術特點。從詩經、楚辭、樂府詩歌到散曲、小曲,直至近代民歌,我國民歌已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藝術傳統。

歌唱自己家鄉的山川大地,描述日常生活的景致情趣,是我國民歌的一個突出特點,我國勞動人民具有熱愛自己的故鄉、讚美自己故鄉的傳統,這在民歌中有充分的體現。如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歌曲那悠長舒展的旋律——優美動聽地傾吐出人們對“青山綠水實在好,風吹草地見牛羊”的沂蒙山由衷的讚頌。控訴舊社會的罪惡。揭露剝削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殘酷壓榨,揭示舊社會廣大勞苦大眾的悲慘生活,是我國民歌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如流傳在我國陝北、山西、內蒙一帶的民歌《走西口》,其中一段唱道:“鹹豐整五年,山西遭年限,有錢的糧滿倉,受苦人真可憐。”歌曲的旋律如哭如訴,淒涼哀婉。

我國民歌中大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些追求美好的愛情生活、反抗封建禮教,歌頌純貞愛情的歌曲。如陝西民歌《藍花花》,歌曲以奔放的旋律,執著的語言,歌頌了敢於反抗封建婚姻,大膽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的青年女子藍花花。

我國民主革命鬥爭產生了大量的革命民歌。這些革命民歌緊密配台我們黨的戰略部署,起到了成為鼓舞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的作用,如根據江西民歌中的“小調”、“錦歌”改編的《送郎當紅軍》,根據鄂豫皖民歌“八段錦”改編的《八月桂花遍地開》根據陝北民歌“打蒔羊調”改編的《擁護解放軍》,陝北道情《土改翻了身》等等,已經成為革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民歌藝術世代相傳,對後代人不斷進行著潛移默化的藝術熏陶,也為其後的音樂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源泉。我國偉大的人民音樂家聶耳、冼星海的許多不配之作,如聶耳的《大路歌》,冼星悔的《黃河大合唱》中的《河邊對口唱》、《黃水謠》、《保衛黃河》等等,都從民歌中汲取了豐富的素材。有些由民歌取材創作的音樂作品已經深入人心,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

小調

民歌的一種。曆史非常久遠,最早可追溯到漢代的相和歌。在宋、元以後,小調走向繁榮,成為一種成熟的藝術品類。民間對小調有許多不同的稱謂,如小曲,裏巷歌謠,俗曲,時調,絲弦小唱等。內容多表現市民階層勞動,愛情等各個方麵,如《繡荷包》、《賣雜貨》、《小拜年》、《放風箏》。還有講述曆史故事的,如《孟薑女》等。小調的結構規整,曲調流暢,曲且極其豐富,大致分為傳統小調,地方小調和歌舞小調。

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