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中國民歌民樂(2)(1 / 2)

屬民歌類。人們在山野中勞動時,為減輕疲勞,抒發對生活的感受等而編唱的歌曲。一般語言上都樸實無華,曲調上熱情奔放,節奏也特別自由。山歌一詞,唐代即已出現,明代馮夢龍編有《山歌》一書,收錄了多種民歌,中國山歌的種類十分豐富,南方有“客家山歌”、“彌渡山歌”、“柳州山歌”等。北方有“信天遊”、“爬山調”、“花兒”等,各個少數民族也大都有自己的山歌。各地的山歌風格各異,一般而言,南方的柔婉,北方的豪放。結構上多為雙樂句樂段和四樂句樂段。

鼓吹樂

一種以擊樂和吹管樂為主、兼有歌唱的器樂合奏。有人認為它來源於秦漢之際之“北狄樂”。據說秦末班壹避內地兵亂,定居西北少數民族中,他的遊獵隊伍中就已出現“鳴笳(一種少數民族吹管樂器)以和簫聲”的鼓吹樂。但也有人認為秦漢以前中原早有“鼓樂”、“吹樂”及軍中“愷樂”等音樂形式,它們是鼓吹樂產生的基礎。漢武帝時,樂府組織各地土樂之“鼓員”、“吹鼓員”、“倡(唱)員”而成的龐大樂隊,就是最早的鼓吹樂。隨漢代疆域的開拓,少數民族和國外音樂輸入,經李延年等加工改造,鼓吹樂有了很大的發展和變化。

鼓吹樂使用鼓、鐃等擊樂器和簫、角、笳、橫笛等吹管樂器。演奏形式比鍾磬樂輕便靈巧。它的樂曲、歌曲與相和歌等民間音樂關係密切,如用作軍樂的鼓吹曲中仍有《上邪》、《紫騮馬》等愛情歌曲和反戰歌曲。若按用途分,鼓吹樂有以下幾類:

(一)黃門鼓吹。用作天子飲膳宴會的“食舉樂”及天子出行儀仗的“鹵簿樂”。

(二)騎吹。王公貴族車駕出行時,隨行的儀仗音樂。用鼓、鞀,簫、笳、角等於馬上演奏而得名。

(三)短簫鐃歌。軍樂,主要用於社、廟祭祀及“愷樂”(凱旋樂)、校獵等盛大活動。

(四)橫吹。隨軍演奏,朝廷常以之賞賜邊將。有文獻指出橫吹原先也叫鼓吹,後來“有簫、笳者為鼓吹,用之朝會,道路,亦以給賜”,而“有鼓、角者為橫吹,用之軍中,馬上所奏者是也”。據說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即是橫吹的代表作品。

風俗歌

屬民歌類。各民族各地區均有流傳著各自不同的風俗歌。在傳統的風俗活動中演唱。風俗歌分季節性與非季節性兩大類。季節性風俗歌在節日,時令等特定的時間裏演唱。如春節的“拜年調”,端午節的“端午歌”、“龍船歌”,中秋的“摸秋歌”等。非季節性的風俗歌一般沒有時間限製,均在特定的場合,特定的民俗活動中演唱,如婚嫁時的“婚禮歌”、“喜曲”、葬禮中的“喪歌”、“挽歌”,祭祀中的“祭祖歌”,以及一些禮俗活動中的“酒歌”、“宴席曲”等。風俗歌的風格多種多樣,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兒歌

屬民歌類,亦稱童謠,小兒歌等。流行於中國各地。比較著名的如河北的《小白菜》、《兒童團》,湖北的《螢火蟲夜夜紅》、《丟草把》,廣東的《落水天》、《三元裏抗英》,北京的《對鮮花》,雲南的《猜調》等等。有的反映了兒童的生活,表達他們的感情和想法。

有的是對兒童傳授生活知識,還有的兒歌專門表現兒童的遊戲活動。兒歌的歌詞生動形象,曲調歡快活潑,通俗易學。大多為兩個樂句和四個樂句結構。音域一般在八度以內。

漁歌

屬民歌類。是漁民在打魚,編、曬魚網等勞動時所唱的歌曲。多帶有抒情性質,內容主要與漁民的生產勞動相關,表現他們的喜怒哀樂。流行於沿海及江河湖泊漁村。曲目很豐富,廣東、福建、浙江沿海三省便有200多首。漁民歌唱時,常在詞中加上“詠哎哎”、“啊央”

等襯詞。有些漁歌的歌名便是用這種襯詞來確定的,如《啊啊央調》、《裏格調》等,漁歌的曲式結構有兩句式,四句式和多句式幾種。有的漁歌還唱中帶說,由於漁民來往於各地水域,漁歌所采用的曲調也異常多樣。

獵歌

屬民歌類。獵歌表現的是獵人的狩獵生活,歌唱山林風光,抒發愛情。流行的地域非常廣大,包括生活在高原和山林地區的許多民族,如蒙古,哈薩克,錫伯,達斡爾,鄂倫春。高山等民族。獵歌的曲調都較明快,結構大多簡短緊湊。也有敘述故事的長篇獵歌,如哈薩克的《獵人的心願》竟有227個小節。還有帶表演的獵歌,歌舞結合,如蒙古族的《海青拿天鵝》等,演唱方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