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中國民歌民樂(2)(2 / 2)

牧歌

屬民歌類。流行於蒙古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以及部分漢族地區。產生於放牧勞動中,多為抒發對勞動,對家鄉,對愛情的感受,最單純的牧歌是那些放牧牲畜時近似於吆喝的歌唱,如山東的《吆牛號》、廣東的《江門牛歌》等。抒發情懷的牧歌數量最多,影響也最大。

一般具有節奏舒緩,曲調悠長等特點。首尾多為長腔,並附有裝飾音。這類牧歌大多為獨唱,沒有伴奏,或用一件樂器自彈自唱。如一些哈薩克牧歌、蒙古族牧歌有長,短調之分,前者曆史較久遠,與遊牧生活關係緊密;後者則流行於農業牧區,所表現的內容亦多是近、現代生活。

歌田

屬民歌類。流行於中國南方。形式多種多樣,以地域分,有江蘇的格冬代,安徽的喊秧歌,江西的打鼓歌,湖南的踩田歌,湖北的薅草歌,廣東廣西的插田歌,開山歌,四川等地的蓐秧號子等等。田歌的唱和方式與勞動號子相似,但它並不完全與勞動節奏保持同步,速度十分自由,多具有即興演唱的特點。曲凋與方言語音緊密相聯,結構亦長短不一,少則幾曲,多則幾十曲。唱法采用假聲、真假聲結合等。有的田歌還以鑼鼓為伴奏樂器。

號子

屬民歌類,產生於生產勞動過程中,與勞動節奏緊密關聯。《淮南子》雲:“今夫舉大術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根據不同的勞動形式,號子可以大致分成搬運號子,如推車號子;工程號子,如打夯、采石等號子;船漁號子,有拉纖、船夫號子等;作坊號子,如竹蔑、打籃等號子,號子的內容有的隻是勞動時的呼號,有的是抒發勞動中所產生的情感,有的則是以號子的形式講唱故事。多為一人領唱眾人和的方式。歌詞純樸,音調粗獷有力。

信天遊

屬民歌類,山歌的一種。流行於陝北以及寧夏,甘肅的部分地區。另外與這些地區相鄰的山西內蒙古、河北等地也都流行著各自的信天遊。信天遊的歌詞一般由上下兩句構成一段,短的信天遊隻有一段,而長的則可達十段,數十段,並用同一個曲調反複演唱。信天遊的曲調總的說來高亢,奔放,富於激情。大多旋律婉轉起儀、悠長、寬廣,如《腳夫調》,也有的信天遊曲調比較舒緩,節奏均衡,結構齊整。如《走西口》,近似於小調風格。

花燈

民間歌舞的一種。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及湖南等地區,又稱小唱燈、耍燈、賀燈、元宵燈等。花燈的表演形式分為燈舞,小歌舞和大歇舞幾類。以扇舞為主,邊歇邊舞。花燈的音樂吸收了小調,山歌等民間音樂素材,旋律歡快流暢,節奏熱烈活潑。花燈的音樂曲調各地均有不同的風格,各自常用的曲目都很有特點。如雲南的《繡荷苞》、《十大姐》、《采花》,貴州的《賀調》、《看燈》、《鬧花燈》,四川的《黃楊扁擔》、《正月看燈》,湖南的《元宵調》、《四季花兒開》等等。

花兒

屬民歌類,山歌的一種。流行於甘肅、寧夏、青海等地區,花兒大多在山野間漫唱。故又稱為“野曲”,青海稱花兒為“少年”,稱演唱花兒為“漫少年”。花兒所表現的內容分別有抒情與敘事兩類,一般稱抒情的為“草花兒”或“散花兒”;稱講述故事的為“本子花兒”

或“整花兒”。花兒的曲調高亢,悠長,粗獷,奔放。曲名常在地名後麵加,令字,如《門源令》、《河州令》,也有在族名和花名後加令的,如《土族令》、《白牡丹令》等。演唱時,詞與曲都可以即興發揮,具有濃鬱的地方色彩。

花鼓

民間歌舞的一種,流行於安徽、浙江、江蘇、湖南、湖北、山東、山西、陝西等地。花鼓的表演一般是男,女一對各持鑼鼓伴奏,邊歌邊舞花鼓的曲調吸收了山歌和小調的音樂素材,旋律歡暢動聽,各地的花鼓調具有不同的風格特點。安徽以《鳳陽花鼓》最著名。情調哀婉感人。另外“雙條鼓”,《王三姐趕集》也很有代表性。山東花鼓富於幽默性,多演唱一些風趣的民問故事。湖南和湖北較有名的花鼓有《十繡》、《賣花調》等,山西和陝西的花鼓有名的是《開門調》,《九連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