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曆代音樂名人、名家師曠(1)(2 / 3)

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近代音樂教育家。名文濤,別號息霜,原籍浙江平湖人。出生於天津一個富裕的鹽商家庭,父親是清代進士。他少年時就醋愛音樂,還擅長詩畫,喜歡書法篆刻。1901年在上海南洋公學讀書。1905年到1910年,他東渡日本,在東京上野美術專科學校學習西洋畫和音樂。這時曾在日本與歐陽予倩等創立我國最早的話劇演出團體。春柳社,並親自參加《茶花女》和《黑奴籲天錄》的演出。1906年創辦並編輯我國最早的音樂刊物《音樂小雜誌》。他1910年回國,曾先後在天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任教。

他除了介紹西洋音樂、傳播新的音樂知識,還積極從事音樂創作和編輯教材。對發展我國早期音樂教育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他為我國培養了一批音樂人材,如著名音樂家豐子愷、吳覺非等,都是他的學生。在“五四”運動前夕,由於階級的局限,思想非常苦悶,感到沒有出路,陷入絕望中。於是在,1918年到杭州虎跑寺出家當了和尚,法名演音,號弘一大師。

在這裏專門研究戒律之學。他這時雖與藝術界、教育界還常有來往,但不再從事音樂活動了。1942年在福建泉州大開元寺逝世。

李叔同的音樂、藝術才能是多方麵的。但主要成就在歌曲創作上,特別在本世紀初寫了大量“學堂樂歌”。他選配樂曲的特點,是多采用日本和西歐現成的歌曲。如《大中華》、《憶兒時》、《幽居》、《天風》、《秋夕》、《鬥年》等:自作歌曲有《留別》、《早秋》、《春遊》等,這些歌曲在群眾中是比較流行的,受到當時青少年的歡迎。他的音樂代表作有《送別》、《西湖》、《春景》等。他的學生豐子愷曾為他編輯出版了《李叔同歌曲集》。

蕭友梅

蕭友梅(1884-1940),現代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字雪明,號思鶴。廣東中山縣人。他於1901年東渡日本,考入東京音樂學校學習鋼琴和聲樂。1904年轉入東京帝國大學學習教育學。同年,他加入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1911年大學畢業回國。1912年,又到德國萊比錫音樂學院和萊比錫大學學習音樂理論、作曲和教育學,後來,寫成論文《關於19世紀前中國管弦樂隊的曆史研究》,獲得博士學位。1920年回國。先後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和北京藝專音樂係任教。編寫了多種介紹西洋音樂技術理論的著述和教材,如《普通樂學》、《和聲學綱要》、《鋼琴教科書》、《風琴教科書》、《小提琴教科書》《新學製唱歌教科書》等。還有《中國古代樂器考》、《古今中西樂器概說》、《中國曆代音樂沿革概略》、《九宮大成所用音階》等。在當時報刊上發表了二十多篇音樂理論文章。1927年北京各大學被軍閥勒令取消音樂係後,他轉赴上海,在蔡元培等人支持下,籌建我國第一所音樂學校——國立音樂院,後改為上海音專。他出任校長,還擔負音樂理論作曲等講課任務。他是我國最早的一位係統介紹西歐資產階級音樂教育體係和教育理論的音樂教育家。他還參加音樂創作活動,創作了大量歌曲,有歌曲九十餘首,鋼琴獨奏曲二首,大提琴獨奏曲一首,大型合唱曲一首。他創作的歌曲中,有愛國激情和民主主義傾向的《五四紀念愛國歌》

、《國恥》、《國民革命歌》等;有對學生進行資產階級思想、道德、美感教育的《女子自覺》、《女子體操》、《校歌》、《暑假》、《風箏》等;有歌詠大自然美好景色的《晚歌》、《星空》、《深秋》、《柏樹林回旋曲》、《南飛之雁語》、《新雪》等。他創作的歌曲或器樂曲,都富有獨創精神。在探索民族風格上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他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華彥鈞

華彥鈞(1893-1950),現代優秀的民間音樂家。原名華彥鈞,小名阿炳。江蘇無錫人。出身貧寒家庭,幼年父母早喪,被當地雷尊殿道士華清和收為繼子,當了小道士。華清和擅長演奏各種民問樂器,尤其精工琵琶。阿炳從小酷愛音樂,跟隨養父認真學習各種樂器。十三四歲時,就學會許多樂曲,並掌握了琵琶,二胡、笛子等樂器的演奏技能。後靠演奏道教法事音樂來維持生活。20歲左右,養父死了,他因悲痛過度,患了眼疾,致使一眼失明。以後,阿炳屢遭摧殘,終被擠出道士行列。他隻得靠沿街賣藝糊口,成為一個困苦流浪的藝人。1927年,他正當青壯年時期,另一隻眼睛也瞎了。雙目失明,給他的生活帶來更大的困難。這時,他不得不經常在無錫市中心的崇安寺和惠山風景區附近街頭演奏樂器,演唱民歌,說唱民間故事。他的演奏和演唱深受群眾的歡迎和愛戴。他在敵偽和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時期,針對時勢編演了許多諷刺歌曲,同邪惡勢力進行鬥爭。他當時編演的重要節目有《漢奸的下場》、《金圓券滿天飛》等,有力地擊中了敵人的要害。因此,也招來反動勢力的迫害,但他始終沒有屈服過。他在黑暗的舊社會掙紮了幾十年,終於盼來了全國的解放。從此,阿炳的生活獲得了新生。1950年,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派人對他進行專訪,並錄製了他演奏的六首樂曲。阿炳還愉快答應要繼續錄音,但是由於他在舊社會成年累月遭受摧殘,終於在同年12月因病逝世。阿炳的死和他數百首樂曲的失傳,是我國現代音樂史上的重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