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曆代音樂名人、名家師曠(1)(3 / 3)

現在我們能夠聽到的阿炳的傳曲有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風曲》、《聽鬆》;還有著名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這幾首樂曲僅是阿炳作品的一小部分,很難概括他全部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但僅就這少許幾首樂曲來說,也可以看出他作品的清勁風格,深沉的表情和獨創的技法。他的作品是民族的,大眾的;同時,也是他多年來心血的結晶,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和藝術欣賞價值。阿炳一生的藝術事業是艱難可貴的。他的著名樂曲《二泉映月》被先後移植為民樂合奏、小提琴獨奏和弦樂合奏曲,在國際音壇上也博得高度的聲譽。據悉,在無錫燦山之麓,人民政府已重建阿炳之墓。這位可敬的民間音樂家,永遠值得人們紀念,他的作品是我國民族音樂的寶貴財富。

劉天華

劉天華(1895-1932),現代著名作曲家、民族樂器演奏家、音樂教育家。江蘇江陰人。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辦新學的積極倡導者,哥哥劉半農是著名的文學家,弟弟劉北茂對國樂也很有研究。1909年劉天華人常州中學,開始學習西洋管樂器。1911年在學校受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熏陶。參加反封建的“反滿青年團”軍樂隊活動。1912年,隨劉半農去上海,參加“開明劇社”樂隊,同時,跟江南琵琶大師沈紹同學習琵琶、國樂,取得很大成績。1914年返回家鄉,先後在江陰、常州的中小學教音樂課。與此同時,向民間音樂家周少梅、沈肇州學習二胡、琵琶。1922年受聘去北京,任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樂指導教師,兼任北京女子高師音樂科教師。1926年在北京藝專音樂係任教。這段時間,他刻苦學習京劇、昆曲、佛曲、俗樂、中外音樂史、記譜法、作曲法、和聲學及小提琴,並倡導、創辦“國樂改進社”,出版《音樂雜誌》。1932年,他在北京天橋向民間藝人收集鑼鼓點時,傳染上猩紅熱病故。他一生在廣泛學習中國民間音樂和西洋音樂的基礎上,創作了二胡獨奏曲《病中吟》、《月夜》、《苦悶之漚》、《悲歌》、《良宵》、《空山鳥語》、《燭影搖紅》等;琵琶獨奏曲《歌舞行》、《改進操》等;器樂合奏曲《變體新水令》。還有二胡練習曲四十七首,琵罾練習曲十五首。他還用五線譜和工尺譜記錄了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的唱腔等。劉天華的二二胡作品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在曲體結構、創作技法等方麵都有創新。它的曲調深沉、委婉、激情;對發展二胡、琵琶的演奏技法,對二胡記譜法的創造以及對樂器性能的改進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張寒暉

張寒暉(1902-1946),現代作曲家。原名張蘭,又名含輝,韓源。河北定縣人。出生於農村教師家庭。少年時期隨父學習二胡、琵琶、三弦等民間樂器。1915年在保定上中學。1922年到北京人人藝戲劇專門學校學習戲劇、音樂。1925年又轉入北京藝專戲劇係學習。這時,開始接觸馬列主義,加入共青團,不久參加中國共產黨。1929年他在北京藝專畢業後,到北京、西安等地從事中學教育,並參加戲劇演出活動,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曾主編《老百姓報》,做民眾教育工作已1938年隨西安東北競存中學轉移到陝西鳳翔,任教務主任。1941年,他到達革命聖地延安,擔任陝甘寧邊區文協秘書長,戲劇委員會委員。他創作了配合革命鬥爭的劇本、秧歌劇;創作歌曲50餘首。其中有著名的《鬆花江上》、《幹嗎要悲傷》、《遊擊樂》、《去當兵》、《努力!咱們戰鬥下去吧》以及《軍民大生產》等歌曲。這些歌曲很受群眾歡迎。他在音樂創作中,非常重視音樂藝術的民族化與群眾化的問題,常采用群眾熟悉的民間曲調,作為素材,然後加以改造和發展,賦予作品新的生命力,使群眾語言與民族曲調達到比較完美的統一,充分體現了時代精神和民族感情。1946年他因積勞成疾,病逝於延安。為紀念他的業績,在他家鄉定縣城內修建了“張寒暉紀念館。”

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