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古樸,優美簡潔,美中不足是做工略顯粗糙。
無論從燒製技術還是從款識產生的時代來分析,目前藏於香港茗具文物館和中國曆史博物館的“供春”壺都不會是真品。原因很簡單:一是紫砂壺署款始於時大彬,供春時代要早於時大彬。二是供春時代紫砂壺與其他缸壇混燒,沒有使用匣缽,必然粘上“釉淚”,這兩件作品上都沒有。該有的(釉淚)沒有,不該有的(壺款)又有了,這壺還能真嗎?藏於香港茗具文物館的“李茂林造”款識的菊花八瓣壺,也存在這樣兩點疑問:一是紫砂壺署款始於時大彬,早於時大彬的李茂林應不署款;二是該壺壺底鈐有一正方無邊端楷陰文底印,這種形式的底印,在當時似乎還沒有出現。從這兩點分析,這件作品很可能出於仿造。紫砂壺印章用花邊作為裝飾始於清代,至於那種無邊欄陽文楷書印章,出現可能更晚。紫砂壺上各種商家的字號及標誌,如“吳德盛”、“金鼎商標”、“陳鼎和陶器廠”等等,直到二十世紀初期才有,這是此時期紫砂壺作品鮮明的時代特點,是我們鑒定此一時期的紫砂壺作品很重要依據。至於紫砂壺的各種裝飾手段和技法,則更能顯示出它的時代特征。這一點前麵也曾講過,比如錫包壺是由朱石楳開創的,時間大約是在嘉、道之間,此前絕不會有。而錫包壺流行的時間很短,此後亦不會再有。修複殘破紫砂壺的鑲錫嘴工藝,則流行的時間較長。紫砂壺的施釉裝飾,始作俑者為明代歐正春,此前不會有。至於彩繪、泥繪裝飾則產生於清代雍正、乾隆時期,此前亦必出於偽作。
“琺琅彩”始於康熙朝,描金用於乾隆朝。總之,康、雍、乾三朝,是中國陶瓷藝術的鼎盛時代,作品富麗堂皇、雍容華貴。紫砂壺亦不能脫離時代,必為此風籠罩,其作品華麗有餘,樸素不足,正是其顯著的時代特征。隨著清王朝的下坡路趨勢日益嚴重,紫砂壺的這種繁冗華麗的裝飾手法亦隨著衰落下去,紫砂壺樸實無華、表裏如一的本質再現出來。這些都為鑒定其後的紫砂壺,提供了斷代的依據。
紫砂壺的造型時代特征明顯,是紫砂壺斷代辨偽的重要依據。史載明嘉靖、萬曆年間的董翰“始創菱花式壺”,這就為筋紋器劃定了時間上限。筋紋器的流行是與銅錫器造型、明式硬木家具的裝飾特點分不開的。這也是時代風氣使然。離開了所處時代,一切作品都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作為一種藝術品、一種文化的紫砂壺,當然也不能例外。
紫砂壺的時代特征,當然還包括它的製作工藝、結構特點、所用泥料等等。例如十八世紀以前的紫砂壺,壺嘴與壺身的接合處都是單孔式,而多孔的網眼形式十九世紀初期才出現,這自然也是斷代辨偽時所不可不察的。其他方麵,就不詳說了。
紫砂壺的辨偽通常並不困難,不論是哪一方麵,隻要有一點露出破綻,便可立即下結論。但是要定為真品,就不那麼容易了。
找不出破綻的壺並不一定是真品,尤其是時代接近的仿製品或是同時代的“代工貨”之類。對那些沒有破綻的作品的鑒定,我們應持審慎態度。既不輕易肯定,也不輕易否定,總之不輕易下結論。
鑒定是一門非常深奧的學問,有時鑒定的結果還要經受時間或曆史的考驗。同其他古董和藝術品一樣,紫砂壺的鑒別往往也不是一個人能力所及,必要時還要請各方麵專家“會診”,即便如此,見仁見智,眾說紛紜的情況仍然不可避免。
經濟的發展,拜金主義的風靡,古董壺和名人壺升至天價,加之紫砂壺製作工藝的不斷改進和提高,也為紫砂壺的造假者提供了機會;紫砂壺愛好者的增加,全世界茶道盛行等,又為假冒產品提供了很穩定的“消費群體”。由於人們的鑒賞水平不高,明顯的“假古董壺”和“假名人壺”仍然暢銷,即使是那些鑒賞水平較高的人或是鑒賞紫砂壺的專家們,也時時受到幾可亂真的仿製品和“代工貨”的挑戰、考驗與誘惑。這是一條無形的戰線,一個不見硝煙的戰場。一方是鑒賞專家,一方是製假高手(送他們個美稱:“製假專家”),兩方“專家”戰鬥正酣,難分勝負。京劇《紅燈記》裏有一句台詞,叫做“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久又改成“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了。我們今天也不知道兩方“專家”們究竟是“魔高”還是“道高”。但是,必須告誡和提醒你:不管你是哪個級別的鑒賞家,都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吸取新知識,積累新經驗,不能吃原來的“老本”。因為近些年來,在古董與藝術品的鑒別上,專家們“走眼”的事也時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