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體上下周邊壓以金絲編成的渦紋條子。該籠編織極其精巧美觀,通高15厘米,重335克。
鴻雁毯路紋籠子:功用與上述籠子相同。整個籠子外觀近圓球形,有手提梁,平底,下有四隻短足。圓拱形蓋與籠身以子母口相扣合,蓋蒂有一銀鏈與提梁連接。整個籠子用銀板模衝成形。通體作鏤空毯路紋,上麵飾有30隻婆金飛鴻,栩栩如生。在蓋沿與籠口上塗金,契刻一周海棠二方連續圖案。在籠子底部邊緣刻有“桂管臣李杆進”六字,係大臣進奉。通高17.8厘米,重654克。
鑒金鴻雁流雲紋茶碾子:形製如老式中藥鋪中的藥碾子,但體形小。茶碾通體呈長方形,由碾座、碾槽、碾蓋三部分構成。碾座底腳兩端長出,作如意雲頭狀,以利平穩和美觀,碾座四麵板身有鏤空壺門8個,兩側飾麒麟流雲,兩端各飾三朵流雲紋。碾槽嵌於碾座之中,形似尖底船,中部深,兩頭淺,槽口沿外折與碾座鉚接,在槽座上口設一平麵抽閘式槽蓋,蓋板可在軌槽內推進拉出。蓋板麵上飾以飛鴻流雲紋,中間置一寶珠形鈕。設置蓋板既可防塵、保潔,又可使整座茶碾美觀完整。茶碾通高7.1厘米、長27.4厘米,總重1168克。在碾底契刻有“成通十年文思院造銀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廿九兩”。證明茶碾為公元869年唐皇宮文思院所製。陸羽在《茶經》中說茶碾用木製,其實並不盡然,在宮廷裏有銀製的,西安唐代西明寺遺址出土了一件石茶碾,很是粗大,是供僧人聚飲用的;北京首都博物館藏有一件唐代黃釉瓷茶碾,應是一般人所用的。
碾輪:是與碾子配套使用的。由輪與軸構成。碾輪呈圓餅形,直徑8.9厘米,中部較厚,邊緣略薄,輪邊有平行勾槽,如細密的齒輪狀,用以增加對茶餅的碾磨力,利於碾碎。在輪子的中心有一圓孔,以穿碾軸,在輪孔四周飾有蓮花流雲紋。碾軸中間粗兩端細,在軸的兩端刻有花紋。碾軸長21.6厘米,與碾輪共重527.3克。在銀碾輪的一麵鏨刻“硐軸重一十三兩,十七號”銘文。可知唐代稱碾軸為碉軸。這套茶碾與碾軸小巧別致,用茶量小,輕推慢拉,是用粉黛玉手“碾成黃金粉,輕嫩如鬆花”的上乘佳器,透出一股少有的呈塚氣息。
銀質金花茶羅子:是把茶餅碾碎後過羅,篩出茶水用的。該羅呈組合箱式,銀飯金成形,由羅箱、羅蓋、羅座、羅框和茶屜五部分組成。羅蓋為孟頂,上麵飾兩個飛天,翔遊於流雲間,蓋刹飾流雲和一周蓮瓣紋,與羅箱用子母口開合。羅箱內分上下兩層,上層置羅框,下層置屜盒。在箱的兩側外麵各飾兩個褒衣束髻執幡駕鶴的仙人,旁飾流雲,欄界飾蓮瓣。箱的一端飾雲氣山嶽,另一端飾雙鶴流雲。羅座四麵設鏤空扁桃形壺門10個,底部鑒刻“成通十年文思院造銀金花茶羅子一副共重專七兩”字樣。羅框為銀板雙層套合式,用以將絹羅夾牢繃緊,出土時殘存在羅框上的羅麵料為紗絹,極為細密,可知羅下的茶粉是極細的。屜盒置於羅的下麵,茶粉經羅後自動散落在屜內。在屜的麵板上有環形拉手,以便抽出取茶。羅箱通高9.5厘米、箱長13.
4厘米、寬8.4厘米。此羅設計製作獨運匠心,極富創造性,結構合理,精巧無比,是陸羽《茶經》中羅與盒的結合體,較之分體的羅、盒要先進得多,曆代文獻均未記載,為首次發現。
銀塗金鹽台:即《茶經》中的“鹺簋”,是貯鹽用的器皿。因唐人飲茶需加食鹽和椒粉調味,所以就有了盛裝調味品的器皿。這件鹽台由台盤、盤蓋和三足台架構成,整體似一簇荷葉、蓮花、蓮蕊、荷葉杆的立體造型,並有小魚、花草等附件裝飾,新穎別致,為首次發現。台盤,為蓮瓣紋寬沿,淺腹平底形,內可盛鹽。台盤上罩葉蓋,蓋頂中部擎一蓮蕾蕊,很似盤蓋的把手蒂。蓮蕊中空,分上下對半開,邊有紋鏈相接,可開啟,蕊內放椒粉。蓮蕊與盤蓋間用粗銀絲盤屈成彈簧狀焊接在一起。三足架用銀絲製成,上部與台盤相接,足架中部置附件花飾,用銀絲連接十字形張開,可顫動,如魚躍花動,極富情趣。在台腳架上數刻“鹹通九年文思院造銀塗金鹽台一隻”字樣。鹽台通高27.9厘米,盤麵徑16.2厘米,共重820.5克。
銀茶匙、銀茶則:二件均為勺形,隻是一件柄較長,一件柄較短。據《茶經》所說:“則者,量也,準也,度也。”則,即是取茶酌量用的茶勺。從宋徽宗《文會圖》中備茶的童子有一人正持長柄匙自茶罐向盞內酌茶末來看,長柄銀匙為茶則。北宋“婦女潔盞”畫像磚上的茶匙之形製與短柄匙相近,故短匙應是點茶時所用之匙,也即蔡襄在《茶錄)中記載的“茶匙要重,擊拂有力,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為之,竹者輕,建茶不取”。茶則柄扁長,上寬下窄,有三段蓄花流雲紋,全長35.7厘米。茶匙柄稍扁,上粗下細,柄麵鏨花夔金,上段飾兩隻飛鴻,下段飾菱形圖案,通長19.2厘米。在山西大同出土的元代馮道真墓室壁畫的《進茶圖》中,我們看到與其他茶具放在一起的茶則,說明元人飲茶還用茶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