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1人之初①,性②本③善。性④相近,習⑤相遠。
【譯文】
人在剛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差不多,隻是由於隨著環境和教育的不同,性情才有了差別。
【注釋】
①初:初生,剛開始有生命。
②性:本性、天性。
③本:本來、原本。
④性:性情。
⑤習:習染,長期在某種環境下養成的特性。
【評解】
人的天性是否“本善”,在古代思想家中曾有過很大的爭議。不僅是中國,就是在西方的思想家中也有類似的人性善惡之爭,但不管哪一派都充分肯定教育對於人性的重大作用。
“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出自《論語?陽貨》篇,孔子並沒有肯定人性本來是善還是惡,但他堅持認為,後天環境的熏陶對人的稟性有很大的影響。
三字經中的“習”並非指學習,而是習染,是兩個並不相同的狀態。學習是一種主動的接受,而習染則是被動的影響,古人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意思。
三字經中所指的“環境”並非單純意義上的環境本身,還包括社會、家庭、朋友及藝術作品對自我內心的影響,因此,為了保證自我身心的全麵發展,一個人應該更多地選擇良好的成長和教育環境,多閱讀和欣賞優秀文化精品,以提高自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
【國學小百科】
古代的私塾是如何教學的
私塾讀的書有《蒙求》《三字經》《百家姓》《神童詩》《千家詩》《幼學瓊林》《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尺牘》《雜字》。
私塾不設班級,都是個別教授,好處是因材施教。當時教法有幾種:
1.點書。塾師的教桌上,常備著一個朱硯和一枝朱筆,每天上午學童陸續上學,先生逐個把他們叫到桌旁。先生邊讀邊點,學童句句跟讀。
2.還書。每天點書之前,學童要把昨天點的書給先生還讀,也叫“還書”。還書有“正讀”與“背書”兩種。“正讀”,就是麵對老師看著書本朗讀;“背書”即背向老師,高聲背誦。
3.溫書。先生點完一本書,學童還要“溫書”。尤其是“四書”,非要讀得滾瓜爛熟不可。
4.寫字。學童每天下午一到館,就得靠在書桌上寫字。
5.練習對偶句。先生教學童做“對子”,先教兩個字的,如“竹葉”對“梅花”,三個字的,如“人獨立”對“燕雙飛”。然後提高難度。
【相關鏈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西晉思想家傅玄曾說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說靠著朱砂的變紅,靠著墨的變黑。《晏子春秋》中記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同樣的橘子因生長的地理位置的改變,果實的味道也隨之改變了,可見客觀環境對事物的有影響。
客觀環境不但可以影響事物,對人同樣如此。
孟子曾經講過一個故事,發人深省。孟子說:“有一個楚國的士大夫,希望他的兒子學說齊國話,找楚國的人來教他好呢,還是找齊國的人來教他好?很明顯是找齊國的人來教他好。但如果一個齊國人來教他,卻有許多楚國人在他周圍,用楚國話來幹擾他,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說楚國話,那也是不可能的。反之,把他帶到齊國去,住在齊國的某個街市,比方說名叫莊嶽的地方,在那裏生活幾年,那麼,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說楚國話,那也是不可能的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環境對人的影響之大了。
【延伸閱讀】
如何結交益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損矣。”就是說:“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於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於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因此,我們應該多結交些對我們有益的朋友,而盡量避免對自己有害的人。
在提倡團隊合作的現代社會,不論在學校受教育也好、在公司工作也好,我們都需要和很多人打交道,對於那些有可能對自己產生不良影響的人,我們雖然刻意回避,但是有時候需要在一起合作,我們應積極看到對方好的一麵,激化對方好的一麵,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影響這個人。如果一味地回避就會讓交不到什麼朋友,畢竟人都不是完美的。
另外,結交朋友,貴在真誠,它是獲得真正友誼不可缺少的一種優秀品質。因為隻有真誠了,別人才能了解你,才能知道你是否值得結交,也隻有付出真誠了,別人才能對你真誠、向你袒露自己的心扉。
【原文】
1.2苟①不教,性乃②遷③。教之道④,貴⑤以⑥專⑦。
【譯文】
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致誌地去教育孩子。
【注釋】
①苟:如果。
②乃:就。
③遷:遷移,變化。
④道:道路或方法。
⑤貴:最重要的。
⑥以:於。
⑦專:專一、專心致誌。
【評解】
後天的教育是一個人能否成才的關鍵。人光有善良的本性是不夠的,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啟發和教導,善良的本性就會受到外在環境事物的影響而逐漸變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