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道,貴以專”是教育的原則,含有多重意思。
第一,教育要持之以恒。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需要的是恒心和責任心,需要時刻對孩子進行教育,這是我們一輩子都應該做和值得做的事。
第二,教育的方法要專一,教學的內容要精專,這是教育取得良好收效的保障。而現代教育讓孩子學習無法專心,往往無所適從,即使設置多項學習項目,仍然收效甚微,這是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長都應反思的事情。
第三,對學生而言,也要養成專心專注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所謂“一心不可二用”,人的身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若不能做到身心合一,就什麼事情也做不好。
【國學小百科】
古代母親教育的優良傳統
在我國古代家庭教育史上,母親在教育子女中的地位作用,極為顯著,也曾出現過許多楷模人物。她們重視子女教育、教子有方,被曆代人們譽為“母儀”。
我國古代母教包括:
1.注重言行
母親的言行將對子女產生巨大影響,因此,我國古代的母親很注意在子女麵前的言行舉止。
2.注意環境
《顏氏家川》中說:“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行舉動,無心於學,潛移默化自然似之”。小時候所受的環境影響,會自然而然形成品德。古代母親很重視周圍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如大家熟悉的“孟母擇鄰”便是生動的一例。
3.反對溺愛
古代注意到母親多性格溫柔,對孩子十分愛撫,但強調母親不能對子女嬌慣溺愛。“慈母敗子”成為古代母親的座右銘。
4.寓教於喻
古人特別注意在教育兒童中運用比喻的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某些道理。
5.教子清廉
廉潔奉公是一種美德。我國古代的母親,在他們的兒女長大成人當了官以後,也不放棄教育的責任,教訓他們的為官清廉,不能憑借職權貪汙受賄,表現了古代婦女的高尚品德。
【相關鏈接】
梁啟超教子有方
梁啟超這位近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教育家,有著深厚的家學底蘊。他以不斷奉獻心血才華的濟世精神,叱吒政壇,潛心學問,光遺留下來的著作就有1400多萬字。更使人驚歎不已的是:在憂國憂民、投身社會、匡國濟世、勤奮著書的同時,他注重對下一代的教育,因此他的孩子個個成才。他的長子梁思成是眾所周知的建築學家,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學家,梁思禮則是火箭控製係統專家……僅他的子女中就出了三個科學院院士!我們看一看他是如何進行子女教育的?
1.憂國愛民,言傳身教
梁啟超崇拜墨子的人格,自稱“任公”。他一直以吃苦耐勞、修身齊家、養性律己,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他始終以百科全書式的大學問大氣派,關懷著中華民族的自強自立,並以此影響自己的孩子。他有晚上喝點酒的習慣,喝酒時,他常常給孩子們講故事。那是以中國古代民族英雄為主的。
譬如講他們家鄉新會的南明忠臣陸秀夫,怎樣在竭力禦敵失敗後投海就義,講人民為了紀念他,在新會縣沿海崖石上刻了“崖門”兩字。這些民族英雄的英勇和氣節給了孩子們深刻的印象。應該說多年以後,學貫中西的建築學家梁思成放棄國外的優越條件,毅然為新中國服務,與父親的教育有著很大關係。
2.科學教育,因勢利導
梁啟超將國家的興旺寄托於中國文化的現代化,他的政治熱望與人文取向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梁啟超自己學識淵博,要求子女博采眾長,既廣博又要有專長,體現了與時代並趨的精神。他以堅強的奮鬥精神和樂觀風趣的博大情懷教育子女:“我平生對於自己所做的事,都是津津有味,而且還興會淋漓。什麼悲觀咧、厭世咧,從沒有在我的詞典裏出現過。”他自己生活儉樸,也這樣要求子女。民國初年,他家已經進入上層社會,但他不改往日的寒士家風。他對孩子們說,一個人要好學、堅忍、勤儉。他給一個個外出留學的子女的信中說:“一個人物質的享用,隻要維持生命就夠了,至於快樂與否,全不是物質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是會打算盤呢!”
他崇尚科學教育,提倡個性發展,以培養興趣為先導,注重精神引導、毅力培養。他用自己的治學心得啟發兒女,強調學習的專心致誌。他教導兒女:“不驕不餒,方能成就事業。”這點成為梁家子女們的學業指針。他告訴孩子,他的三步讀書法是:鳥瞰,解剖,會通。鳥瞰即粗略了解大概,了解重點。解剖即對各部分仔細鑽研,重要處細細解剖,疑難處仔細研究,使自己有深刻記憶。會通即上下左右融會貫通,將全書全麵徹底了解。
3.良師益友,慈愛長輩
梁啟超像朋友一樣平等對待兒女,尊重他們對生活、專業的選擇。他很尊重孩子,非常細致地掌握每個孩子的特點,對每個孩子的前途都有周到的考慮和安排,同時又不強求他們一定要按照自己替他們籌劃的辦。
梁思莊進入大學選專業時,他以自己的遠見卓識看到將來生物學及信息對社會發展的重要,建議思莊學當時在中國幾乎是空白的現代生物學。但思莊當時就讀的邁基爾大學生物教授教得不好,她也沒興趣,非常苦惱,便與她的姐姐哥哥們訴苦。梁啟超聽說後,忙寫信給思莊:“莊莊,聽你的哥姐們說你不喜歡生物學,既如此,為何早不與我說?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離開我很久,你的發展方向我不知道……”後來,在父親的鼓勵下,思莊改學圖書館學,最終成為我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