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教習篇(1)(3 / 3)

【延伸閱讀】

父母應從哪些方麵激勵孩子

孩子不斷進步,原因盡管是多方麵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家庭教育的作用,而其中父母的心理激勵則是一把挖潛啟智、培養孩子正常發展、快速成長的金鑰匙。

1.理想、目標激勵

父母要根據孩子的條件和特長為其設計奮鬥的大目標,時時鼓勵其為實現理想而努力拚搏,不斷為孩子增加前進的動力。當然,理想激勵中尤其要注重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教育,克服名利思想的影響,確立了理想,還要幫助孩子樹立恰當的小目標,循序漸進,促其實現大目標。

2.行為、榜樣激勵

“身教勝於言教”,父母要用自己的模範行為影響孩子;用正麵的教誨開導激勵孩子;用滿腔的愛心去關懷、體貼孩子。父母還要經常提供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事跡教育激勵孩子,讓孩子從中汲取營養,也可把鄰裏的品學兼優的孩子作為自己孩子學習的榜樣,鼓勵孩子向他們看齊。

3.關懷、表揚激勵

父母對孩子不僅要從生活上關心,尤其要從精神上、心理上關懷,不僅關心其智力因素的培養發展,而且要關心其非智力因素方麵的形成激勵。特別要讓孩子明白,父母的嚴格要求正是對他的未來的負責與關懷,是對他真正的愛。在家教中,對孩子每一點滴進步應及時肯定,給以表揚激勵。特別當孩子受到挫折時,要從正麵說服,幫助其分析失敗的原因,樹立新的起點,奮起直追。

4.動機、興趣激勵

鼓勵孩子積極參加一些有益社會活動和競賽,積極為孩子創造條件,特別要注重智力投資。培養興趣也是學習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要從學習條件、環境、心理因素等多方麵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使源頭活水天天來,水到渠成步步高,尤其是對特長的培養,更要注意興趣激勵,才會產生較強的動力。

【原文】

1.3昔孟母,擇①鄰處②。子不學③,斷機杼④。

【譯文】

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用割斷織機上的布來教育他。

【注釋】

①擇:選擇。

②處:居處。

③不學:不好好學習。

④杼:織布機上的梭子。

【評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因此父母為孩子提供的學習環境和教育方法對其人生的發展方向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事實上孟子之所以能夠成為曆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昔孟母,擇鄰處”講述的就是環境對孩子身心成長的巨大作用。而“子不學,斷機杼”則闡釋出讀書要努力用功,並持之以恒,這一道理。

【國學小百科】

江南貢院——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

江南貢院初建於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起初供縣、府學考試之用。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集鄉試與會試於此。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這裏仍留作鄉試考場。後經不斷擴建,至清同治年間巳形成一座占地30餘萬平方米,僅考生號舍就達20644間的中國最大科舉考場。僅清代經過江南鄉試後考中狀元者58名,占全國狀元總數的一半以上。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吳承恩、方苞、袁枚、林則徐、鄧廷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陳獨秀等曆史名人均為江南貢院的考生或考官。民國時期此處為南京市政府所在地,抗戰期間此處曾為汪偽政權行政院及最高行政法院。

【相關鏈接】

孟母教子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名軻,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但小時候的孟軻片天性頑皮好動,不想刻苦學習。他整天跟著左鄰右舍的孩子爬樹捉鳥,下河摸魚,田裏偷瓜。孟母開始又罵又打,什麼辦法都用盡了,還是不見效果。她後來一想:兒子不好好讀書,與附近的環境不好有關,於是,就找了一處鄰居家沒有貪玩的小孩的房子,第一次搬了家。

但搬家以後,孟軻還是坐不住。一天,孟母到河邊洗衣服,回來一看,孟軻又腳底板揩了油。孟母心想,這周圍又沒有小孩,他又會到哪裏去呢?找到鄰居院子裏,見那兒支著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汙的鐵匠師傅在“叮叮當當”地打鐵。孟軻呢,正在院子的角落裏,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著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一想,這裏環境還是不好,於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周圍沒有鄰居,門外是一片墳地。孟母想,這裏再也沒有什麼東西吸引兒子了,他總會用心念書了吧!但轉眼間,清明節來了,墳地裏熱鬧起來,孟軻又溜了出去。他看到一溜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夥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麵,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