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教習篇(2)(3 / 3)

第6個禮物:良好的健康習慣

培養孩子的健康習慣,父母的行為是很重要的,父母堅持刷牙、健身或注重飲食健康,都是無意地向你孩子灌輸一種觀念:要照料好自己的身體。

提醒:讓你的孩子定期去醫院,接受必要的健康體檢,同時讓孩子了解壞習慣對身體的危害。

第7個禮物:多跟孩子在一起

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你也要讓孩子知道他在你心目中始終是第一位的。

提醒:每周都計劃一次與孩子共同參與的活動,然後讓孩子盼望著這個時刻的到來,讓他知道你非常樂意與他在一起。

第8個禮物:學習動力

所有那些肯學習的父母都在無形中為孩子樹立了一個榜樣。但也應注意不要拔苗助長。對孩子來說,壓力過大會影響他們學習的內在動力。

提醒:在幼兒時期就開始讓孩子學著閱讀,待他長大後再讓他對著你朗讀。培養他對自然和周圍環境的好奇心。你要經常傾聽孩子的想法,與他一起探討一些問題。

第9個禮物:幽默感

與你的孩子一起歡笑,能讓他看到事物輕鬆和愉快的一麵。不要總是對孩子一本正經,笑聲能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

提醒:和孩子一起閱讀幽默書籍和看喜劇電影,當孩子嚐試一些幽默行為時,父母應表現出很欣賞的樣子。

第10個禮物:夥伴關係

從兩歲開始,孩子就需要與同齡或略大的孩子玩耍,孩子能學會妥協、同情和合作,還會發展出一些新技巧、興趣、責任心等等。你所要做的是適時地給他們一些指導。

提醒:不要總讓孩子關在家裏做一些早已設計好的遊戲,要鼓勵他多與同齡孩子在一起玩耍,這樣,在自由自在的活動中,孩子才能拓寬自己的視野。

【原文】

1.5養不教①,父之過②。教不嚴③,師之惰④。

【譯文】

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隻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

【注釋】

①教:教育。

②過:過錯。

③嚴:嚴格,嚴厲。

④惰:懶惰。

【評解】

孩子的童年和青少年事情的教育來自學校和家庭兩個方麵,可以說,教育的成敗是這兩個方麵共同作用的最終結果在起作用。但是,家教與師教並非完全孤立的兩個個體,它們隻有有機地結合才能發揮最佳的效能。原因就是兩個方麵的互補性。如果說家教是播種和澆水,那麼師教就是施肥和修剪,離開了哪一個環節幼苗都不能長成參天大樹。

【國學小百科】

中國古代的科舉製度

科舉製度是封建王朝的一種選士製度,從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設科舉,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實行了1300年之久。

科舉考試的基本方法是由國家設立科目,通過逐級統一考試,按成績選錄人才,分別授予相應官職。考試範圍曆朝不盡相同,隋唐以明徑、明法、明書、明算、秀才、一史、三史等為常設科目。

元明兩朝起,統一在“四書”範圍內命題,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標準答案。闡釋經義之作文考試采用八股文體。

到明清時,科舉考試程序亦日臻完善。考試分為四級:郡試(府州縣考試)、鄉試(省級考試)、會試(全國考試)、殿試(皇帝直接考試)。

清朝時又將“郡試”下放到縣級,稱院試。童生經院試合格,稱秀才;秀才經鄉試錄取稱舉人,舉人經會試錄取稱貢士,貢士經殿試合格者稱進士。

進士分為三甲,一甲三人,依次稱狀元、榜眼、探花,均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幹名,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幹名,賜“同進士出身”。凡中進士者,金榜題名,授予較高官職。

【相關鏈接】

陶母封鮓(zhǎ)

陶侃是晉初鄱陽(今江西波陽縣)人,後來遷居潯陽(今江西九江市),是晉末著名作家陶淵明的曾祖父。

陶侃青年時代,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早死,由母親湛氏撫養成人。他在潯陽縣裏當一名小吏,負責管理魚池。

陶侃經常掛念母親一個人留在家裏,生活太艱苦了,便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拿了場裏的幾條魚兒,盛在罐子裏,醃鹹了,便托人帶回家去孝敬母親。

沒過幾天,母親托帶信的人把那罐魚原封不動地退回來了,還親自寫了一封信給陶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