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諸多成功人士的經曆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天才之所以為天才,並不是由於他們生來所具有的天賦所致,而是他們在幼年時期的興趣和熱情的幼芽沒有被踩掉,並得到了順利成長的結果。
隻有增強了孩子的能力,讓孩子擁有了良好的品質,才是留給孩子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原文】
6.15勤有功,戲①無益。戒之哉,宜②勉力。
【譯文】
反複講了許多道理,隻是告訴孩子們,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獲,而隻顧貪玩,浪費了大好時光是一定要後悔的。
【注釋】
①戲:嬉鬧,貪玩。
②宜:應該,應當。
【評解】
這是最後總誡後學者的箴言警語。“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顧炎武),隻有勤奮向學才能有所進步。一味的嬉戲懈怠、得過且過,是沒有益處的。古人說:“業精於勤,荒於嬉,成於思,毀於隨”,我們都要以此為座右銘,不斷地勉勵自己。
【國學小百科】
“東床”的由來
王羲之自幼酷愛書法,幾十年來契而不舍地刻苦練習,終於使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超逸絕倫的高峰,被人們譽為“書聖”。
王羲之13歲歲那年,偶然發現他父親藏有一本《說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閱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後再傳授。沒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請求父親允許他現在閱讀,他父親很受感動,終於答應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練習書法很刻苦,甚至連吃飯、走路都不放過,真是到了無時無刻不在練習的地步。沒有紙筆,他就在身上劃寫,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有時練習書法達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練字竟忘了吃飯,家人把飯送到書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著墨吃起來,還覺得很有味。當家人發現時,已是滿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盡墨,人稱“墨池”。現在紹興蘭亭、浙江永嘉西穀山、廬山歸宗寺等地都有被稱為"墨池"的名勝。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讚許。傳說,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導是東晉的宰相,與當朝太傅稀鑒是好朋友,稀鑒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眾的女兒。一日,稀鑒對王導說,他想在他的兒子和侄兒中為女兒選一位滿意的女婿。王導當即表示同意,並同意由他挑選。
王導回到家中將此事告訴了諸位兒侄,兒侄們久聞稀家小姐德賢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來人選婿時,諸侄兒都忙著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襄之不問此事,仍躺在東廂房床上專心琢磨書法藝術。
稀家來人看過王導諸兒侄之後,回去向稀鑒回票說:“王家諸兒郎都不錯,隻是知道是選婿有些拘謹不自然。隻有東廂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隻顧用手在席上比劃什麼。”
郡鑒聽後,高興地說:“東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書法上學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內含不露,潛心學業,正是我意中的女婿。”於是,把女兒嫁給了王素之。王導的其他兒侄十分羨慕,稱他為“東床快婿”,從此“東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稱了。
【相關鏈接】
方仲永的故事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方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