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棉麻紡織與生產(1)(1 / 3)

古代邊疆的棉花栽培和棉紡織業

在古代,海南島和嶺南地區,雲南和四川部分地區,新疆的吐魯番和於闐一帶,都以生產棉花和棉布著稱。

海南島和嶺南地區,氣候炎熱、潮濕,那裏的兄弟民族很早就栽培一種能開花吐絮的木本植物,利用它的花絮紡紗織布,縫製衣服。當地零它稱作“吉貝”,織成的布叫“織貝”或“吉貝布”。吉貝就是多年生的木棉,屬於棉花的一種。每年可收花兩次,早在夏禹時,海南島居民就用木棉織布縫衣。《尚書·禹貢》中稱這種布為“織貝”。縫製的衣服叫“卉服”。它說明當地居民早在距今4000年前就已栽培和利用棉花了。

秦漢時期,海南島兄弟民族流行一種稱為“貫頭”衣的服式。這種貫頭衣就是在一段棉布中間開一個洞,從頭上往下套在身上,再在腰間束一根帶子就成了。做工簡單,穿著寬鬆,可以說是現今時興的套頭衫的始祖。為了製作方便,通常把幾幅布拚接在一起,做成一種“廣幅布”。當時中原地區的麻布幅寬隻有2尺2寸(合今1尺5寸),而這種廣幅布寬達5尺(合今3尺5寸),寬出1倍多。而且“潔白不受垢汙”。因此為中原人民所傳頌。當時生產的棉布能達到如此潔白無瑕的程度,首先是棉花原料的質量好。三國時有人描述當地的木棉說,棉絮“狀如鵝毛”,纖維“細過絲綿”,可以“任意小抽牽引,無有斷絕”。可見那是一種色白、纖維長,韌力強的優質棉花。同時,脫籽、彈花、紡織和漂白工藝技術,也都達到了相當水平。

他們不但能生產白布,而且能生產各種染色布。即先將棉紗染成各種不同顏色,然後織成布。這種染色布被稱為“斑布”,並有多種花色和規格。黑白條紋相間叫“烏轔”;黑白格子紋叫“文辱”;黑白格子紋中間再添織五彩色線品則稱“城域”。城域是斑布中的精品。

三國時,海南島和嶺南地區的棉紡織生產已形成了一套比較規範的程序,即棉花摘下來後,先去籽,然後彈鬆紡紗,最後織布。如果需要花色棉布,則先將棉紗染色,然後再織。而且紡紗技術姆熟,所以才能做到“任意小抽牽引,無有斷絕”。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地區的棉紡織技術不斷發展,棉布質量進一步提高。南北朝時,《南史·宋武帝紀》有“廣州嚐獻人筒細布”的記載,一匹布可以裝在竹筒內,可見其細薄的程度。除了織造白布外,又將棉紗染成各種顏色,織成“五色斑布”。這種斑布不僅色彩絢麗,而且細款如絲綢,在三國時就很著名。婦女穿起來更是漂亮異常。宋代《嶺外代答》一書描述說,海南島黎族婦女,“衣裙皆吉貝(斑布),五色爛然”。

棉花的種植也在不斷擴大。北宋的《避齊閑覽》說,“閩嶺以南多木棉,土人競植之,有至數千株者,采其花為布,號吉貝布”。農戶植棉,已有相當規模。並生產出多種規格和等級的棉布,當時有個叫趙汝適的,在福建任司舶官,記述了他在閩中見到的棉布等級及其名稱。當地將棉布分為四等:厚的叫“兜羅棉”,次之叫“番布”,再次之叫“木棉”,又次之叫“吉貝”。

在棉花種植推廣的同時,棉花加工工具和紡織技術又有了新的改進。南宋的《泊宅編》具體記述了閩廣地區的棉花加工和紡織過程,並提到了趕棉和彈棉工具,說當地居民摘棉去殼,用鐵杖趕盡棉籽,用小弓將棉花彈鬆,然後紡績為布,稱為“吉貝”。海南少數民族居民所織的頭巾,上麵織有花卉紋,並雜有文字,尤為工巧。另據南宋《桂海虞衡誌》記載,海南黎人還織造一種青紅相間的格子布,被稱作“黎單”,很受廣西桂林人的喜歡,被他們買來作床單。

在西南地區,雲南和四川兄弟民族種植和利用棉花的曆史也十分悠久。

世世代代居住在雲南哀牢山區和瀾滄江流域的古哀牢等兄弟民族,很早就掌握了棉花栽培和棉紡織技術。據《後漢書·西南夷列傳》記載,東漢明帝時,曾在雲南設永昌郡,並談到當地生產棉花的事實。永昌就是今天雲南保山市和永平縣一帶。東晉的《華陽國誌》一書,關於永昌的棉花和紡織生產情況,記載更為詳細。書中說:“永昌郡古哀牢國,產梧桐木,其花柔如絲,民績以為布,幅廣五尺,潔白不受汙,俗名桐華(花)布”。梧桐木是多年生木本棉,桐華(花)布也叫“幢華(花)布”,就是棉布。三國和兩晉時的一些文獻中,多有關於當地木棉的描述。魏人張勃所著《吳錄》描述說“交州永昌木綿,樹高過屋,有十餘年不換者。實大如酒杯,中有綿如絮,色正白,破一實得數斤,可為組絮。”一個棉桃可得數斤棉絮,純屬誇張,但其他描述,當是事實。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也有類似記載:“交趾定安縣有木綿樹,高丈,實如酒杯,口有綿,如蠶之綿也。又可作布,名日白練揲,一名毛布。”永昌的濮族中,有一支特別擅長種植木棉和紡織棉布的,被稱為“木棉濮”。

永昌東北的南詔,即現在的大理一帶,很早就利用棉花進行紡織。當地把木棉叫做“婆羅木”,把棉稱為“婆羅籠段”。成書於南北朝(5世紀)時的《南越誌》說,南詔“惟收婆羅木子中自絮,紉為絲,織為幅,名婆羅段”。

這些曆史記載證明,雲南西南部以傣族、白族為主體的兄弟民族,自古以來就以栽培棉花為重要的紡織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