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棉麻紡織與生產(3)(2 / 3)

元明兩代的官府手工業都有龐大的規模和複雜的內容。到明代,隨著棉花栽培和棉紡織業的進一步發展,棉紡織業成為官府手工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明代,中央和一些地方都設有織染局,配備有大批工匠,除織染絹帛錦緞等絲織品外,也有一部分工匠紡織棉布。永樂年間(1403-1424年),京師由南京遷到北京後,雖然革去了一部分老弱病殘的工匠,但到嘉靖年間(1522-1566年),內織染局還有人匠1343名,其中有棉花匠36人,紡棉匠12人,彈花匠2人,織匠111人,三梭布匠16人,等等。他們都是專門為皇宮織造棉布的。

除了輪班赴京上工的工匠外,還有一些因特殊需要,存留本府,在當地織染局服役。如鬆江府工匠存留本府織染局上工的有110名,鬆江和蘇州、嘉興、湖州等符合計,織造工匠不下千們人。

明宮廷行政府對棉布的消費量很大。內廷宗室的消費和廷臣藩屬的賞賜,每年消耗的棉布達五門十萬匹。另外軍士的被服、餉給,司府州縣官吏的俸賞,對棉布的需求量也極大。常設軍士每年消耗的棉布不下五門百萬匹,棉花達二三百萬斤,再加上“公用”、“上供”諸種消費,明代封建政府每年所需棉布總量,不會少於1500萬-2000萬匹。

這些棉布除小部分由中央和地方所設的織染局織造外,大部分還是來自民間。成化、弘治(1465-1505年)以前,明政府所需的棉布是通過向百姓強行征繳實物貢賦的方式獲得的。在此以後,逐漸將棉布、棉花實物折征白銀,政府用白銀到市場上購買棉布、棉花。到萬曆六年(1578年),棉布折銀製度已基本確立下來,這時繼續以實物形式繳納的棉布,隻有170餘萬匹了,其餘部分都是由政府到市場上購買。這樣,單是明朝官府的消費,就已經造成一個每年1500萬-2000萬匹的國內棉布消費市場了。如果加上民間的棉消費,其數字就更加龐大了。

在這個龐大的棉布消費市場背後,是一支龐大的棉紡織生產隊伍,是高度發達的民間棉紡織手工業。明政府的棉布實物稅折銀片收就是以當時民間棉紡織業一定程度的發展為前提的。這種折銀製度的實行和推廣,又進一步加速了民間棉紡織生產尤其是商品生產的大。

明代民間的棉紡織生產者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一部分是城鎮工匠。明代工匠是從元代工奴地位解放出來的半自由身份的手工業者,他們除定期輪番供役外,其餘時間可以自己獨立從事生產,產品可以拿到市場上出賣。隨著棉紡織業的發展,他們的人數不斷擴大。另一部分是鄉間的廣大農民,尤其是農家婦女。他們從事的棉紡織生產,主要是以家庭副業的形式存在。其產品除滿足家庭成員的衣被所需外,還要繳納繁重的貢賦。在成化、弘治以前,是直接繳納棉布實物。這以後則必須先把棉布拿到市場出售,換成白銀繳納。隨著農村棉紡織業的不斷發展,內部專業分工也開始細化,專業軋花匠、彈花匠和織布匠開始分離出來。與此相關的棉布印染、踹布也都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

在地區上,明代的民間棉紡織業基本分布在各個棉花產區。哪裏有棉花栽培,哪裏就有棉紡織業。但是,各地棉紡織業的發達程度,並不一定同棉花產量成正比。就全國而言,當時北方的河南、河北、山東一帶,氣候適於種棉,地廣人稀,植棉麵積最大,但棉紡織業相對落後,是棉紡織業原料的重要供應地;南方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棉花種植在農業生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棉田麵積等於,甚至大大超過糧食種植麵積,有的地區“種稻之田不能什一”,90%的土地被用來種植棉花。盡管如此,由於這一地區的棉紡織業高度發達,本地區所產的棉花尚不能滿足棉紡織業的原料需要。這樣,北方地區尤其山東、河南兩省所產的棉花,相當一部分運銷江南一帶,在江南織成棉布後再返銷北方。江南成為當時全國最重要的棉紡織業中心。當然,江南所產的棉花也有小部分運銷閩粵地區。隆慶、萬曆年間就是有大批福建商人到太倉鎮澤一帶采購棉花。

在江南地區,從事棉紡織業的人數多,產量大,品種齊,產品的銷路廣,棉紡織業成為城鄉居民和地方經濟的主要支柱。如黃道婆的家鄉鬆江一帶,無論城鄉,“家紡戶織”。城中居民,“專務紡織”,中等以下的人家,每天必須織出一匹布,拿去賣了換糧食;大戶人家的女主人雖不用自己親自動手,但也要帶領和指揮女仆紡織。至於鄉村,綿紡織更受重視。棉織品的產量更大。家閑期間,“所出布匹,日以萬計”。因此,鬆江號稱“衣被天下”。嘉定的居民生計,也是“首藉棉布”。當時的記載說,嘉定、太倉一帶鄉間,軋軋作響的織布機聲,半夜不停,市場交易商品就是棉花和布。

明代江增地區棉織品的品種繁多。鬆江出產的棉布有三梭布、尤墩布、眉織布、標布、中機小布、稀布、飛花布、漿紗布等多種晶目蘇州府有藥斑布、刮白布、官機布、縑絲布、棋花布、斜紋布等。這些棉布各有自己的產地和特色,其中不少是著名產品。如鬆江的三梭布,號稱:“天下第一”;尤墩布產於鬆江府西境,其輕細、潔白、麗密,其他各布無法與之相比。飛花布是用彈花時的飛花紡織而成,布紋極細。因為這種布最初為丁姓婦女所織,故又稱之為“丁娘子布”。其他如標布產於三林塘、周浦、邑城;漿紗布產於邑城;藥斑布產於嘉定和安亭鎮;刮自布產於太倉;官機布產於徐王廟,等等。這些不同品目棉布的織造,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各自獨立的手工業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