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棉麻紡織與生產(5)(3 / 3)

不論踹坊包頭與布號的關係如何,對踹匠來說,包頭和布號都是他們的雇主。工具設備是包頭置備的,而工資由布號發放。包頭提供不變資本,而布號支付可變資本。踹匠則是出賣勞動力的自由雇傭勞動者,他們在包頭的直接管理下,通過一定的組織和協作形式,從事集體勞動,並已達到某種規模。因此,可以肯定,踹布這種棉布加工,已經有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

生產工具和生產工藝的改進

清代前中期,棉紡織生產工具,從去籽、彈鬆到紡紗、織布各道工序,沒有出現根本性的革新,隻有一些小的改進和完善。如果說有大的改進的話,那是部分地區紡織工具生產和經營的專業化。

棉花去籽,基本上沿用明末已經出現的腳踏,式三足軋車,但構造和性能應有某些改進,太倉式單人軋車已利用輾軸、曲柄、杠杆、飛輪等原理,操作時可手腳並用,一人一天可軋籽棉百十斤,得淨花30餘斤,比明末以前提高了大約10倍。

彈弓除弓弦以羊腸取代明代所用的蠟絲外,似。無其他重大改進。據記載,直至道光年間,上海還是坐著彈花。彈花凳是一把低得幾乎到地的椅子,椅背上綁一根有如釣魚竿的彎曲竹竿,頂端懸繩吊起彈弓,操作者以左手執弓,右手執槌,坐而擊弦,通過弦的振顫,將棉花彈鬆。這樣的裝、置,既運動不靈,而又極易疲勞。連近代時期將竹竿綁在操作者腰背的立式裝置,這時也還沒有出現。

紡車最常見的為手搖單錠紡車。一天工作10小時,約能紡紗4兩,相當於現今2兩5錢多。三錠腳踏紡車隻在鬆江和浙江湖州等地區流行。技術較好的,一天可紡紗半斤,其粗細程度約相當於機製紗的7-10支。

布機仍為絲、麻業所用的投梭布機。這種布機雖然能完成織布所需的開口、投梭、打緯、移綜、放經、卷布等6個基本動作,但不能將它們協調、連貫成一個整體,而隻能分散、斷續進行,因而生產效率很低。一個熟練織工,每天也隻能織布25尺左右。也就是所謂“日成一匹”。而布的幅寬因直接受到以手投梭力量的限製,通常為一尺左右。由於棉紗的光滑度不如麻、絲,其幅寬尚不及西周的麻布。鬆江個別地區也有幅寬3尺多的棉布。但數量很少,而且,幅既放寬,投梭難度加大,速率減低,每天絕不可能再織成一匹布。到18世紀時,中國市場上已沒有這種寬幅棉布了。

清代前中期,棉紡織生產工具的較大改進,是部分地區生產和經營的某種程度的專業化,並出現了一批名牌產品。

紡車和錠子以鬆江府青浦縣金澤所產最著名。金澤謝氏從乾隆後期開始,一直從事紡車製造。當地有“金澤錠子謝家車”之諺。

布機以青浦黃渡徐氏所造最為有名。其最大特點是堅實好用,價格也比其他的稍高。徐家布機的橫木上必寫製造者姓名和製造年月,以示信用。織布所用的筘,最好的要算江西南昌郝氏的產品。而織布時刷布用的刷帚,隻有蘇州唯亭陸氏獨家生產,“各處所無”。直到道光年間,才在蘇州北街出現第二家,但也是陸家所傳。製造刷帚的材料“黃金草”,則出自湖南。

棉紡織生產工具的經營,也出現了專業化的趨向。乾隆年間,江蘇江寧有機店,梭店、筘店、笙子綹梭竹器店、範子店等專門供應紡織工具的店鋪和作坊,而且,經營者之間競爭異常激烈。康熙年間,寶山月浦孫珠以賣紡錠為業,因與同業積怨,致被割去雙臂而死。

清代的棉布織造工藝,比明代更加精巧,布的花色品種更加豐富多彩,湧現出一批新的著名棉紡織品。

全國著名的棉紡織中心鬆江,除明代已有的三梭布、飛花布等標準布外,還有幅寬3尺多的寬幅布,其細密程度同絲綢不相上下。從布料看,除自布外,有紫木棉織成的紫花布,其顏色赭而淡。絲、棉混織物也有好幾種,有夾絲織成的縑絲布;有以蠶絲作經、棉紗為緯的絲布,即俗稱“雲布”;還有絲、棉混合織成的絨布,其顏色花紋各不相同。康熙年間還新出一種“衲布”。從花紋看,其布如同補綴而成,故名衲布(“衲”,補綴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