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出產的棉布品種繁多,著名產品除飛花布外,產於尤墩的棉布也以細密著稱。此外尚有三梭故闊、新改、標寸、兼絲、紫花等多種品目。19世紀中葉,又有新出的柳條、螞蟻等布,價格最為昂貴。上海是供應江南織造采辦棉布的地區,以出產青藍布著稱。
南京出產的紫花布也十分有名,在西方被稱為“南京土布”(Nankeen),因最初出產帶紅色棉紗的南京而得名,這種布分為“公司布”(Company)和窄布兩種。前者最為名貴。
新興的棉紡織中心無錫、金匱,所產棉布亦遠近聞名。其中產於東亭的,尤為縝密,勝於他處。總的說,無錫、金匱棉布,雖然輕細不如鬆江,但堅致耐用則有過之,因此銷路也最廣。
此外,浙江桐鄉、烏程,湖南巴陵,四川廣漢、新津以及河北等地,都有各自著名的棉紡織產品。桐鄉出布特多,質量亦佳。康熙縣誌記載,棉布主要有龍潭布、桐鄉布、眉公布、陡門布、建莊布、烏鎮布、筘布等,嘉慶縣誌又增加石門布、黃草布、青鎮布。烏程縣出產的棉布以烏鎮的最好。以其輕軟暖和;特別受到福建、廣東人的喜愛。巴陵名布有小布和都布。小布多產於山區,幅寬1尺,有紅、青兩種顏色,紅的多用作手巾,裝飾彩掛;青的用作鞋麵、布帶。都布產於一都,布紋結構“絕精勻”。二三都所產稍粗,但數量多。廣漢布以“堅致”著稱,為他處棉布所不及。新津名產有大布、小布、台鎮布等。河北棉布,不僅產量迅速增長,其織造之精美也足可同鬆江、婁縣媲美。到乾隆年間,原來江南特有的紫花和紫花布也開始傳入河北。
清代土布享譽國內外
清代前期,棉布的生產,不僅數量巨大,棉布作為僅次於糧食的第二大商品,在全國各地的交易十分活躍,在滿足國內市場需要的同時,還大量出口。而且,棉布的織造和印染工藝都達到很高的水平。清代棉布以其均勻、細密、結實耐用和色彩豔麗、豐富等特點而享譽國內外。
清代各地的棉布市場十分繁榮,棉布交易不限於本地區範圍內的餘缺調劑,各地區間的棉布交易也十分活躍,有許多商人從事棉布的長途販運。一些地區的名產土布,大多有固定的販運商幫和銷售地區。如山西布商專運鬆江標布,銷往山西、陝西和河北一帶,販運標布商被稱為“標客”;安徽徽州布商專運鬆江中機布銷往閩粵地區。清代前期,有些著名的棉紡織品,已經占領了全國性市場。
從地區來說,江南棉布產量最高,質量最好,行銷最遠。如上海所產棉布,被陝西、甘肅和山西、河北等省商人設莊收購,運銷北方各地。無錫棉布由坐商收購,大量運銷蘇北淮、揚、高、寶各處,一年的交易額不下數十百萬。至於鬆江所產棉布,更是早已“衣被天下”。蘇州作為清代新興的棉布集散中心;棉布交易最為興旺。從清代畫家徐揚在乾隆年間所畫的《盛世滋生圖》可以看到,蘇州城內布店密布,市招林立。市招顯示,各布店經營的棉布品種,除本地的扣布、大布等外,還包括其他各地名產,如崇明大布,鬆江標布,鬆江大布,鎮江、蕪湖梭布,鬆江加長扣布,鬆江青藍大布等。從畫麵上看,這些棉布店鋪,門麵堂皇,規模宏大,這些店鋪中,有的是批發或零售,也有前店後廠、自織自賣或為客戶定織布匹的店家。有的市招上寫著“本客自製布匹”或“本計扣布”、“定織細布”等,所有這些,生動地再現了當時棉布貿易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原來以絲綢聞名的浙江湖州地區,隨著棉紡織業的發展,棉布市場也十分繁榮,當地所產棉布在國內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嘉慶時有人記述絲綢名鎮南當的花布交易情形說,每當新棉上市,鎮上的商人帶著錢到東鄉產棉區大量收購棉花,積存店中,立即有人抱布親自登門,以布換棉。換棉花的人剛走,西鄉的人帶著錢,在這裏,無論棉花和棉布都十分走俏。烏程縣烏鎮的棉布,則在閩廣市場享有很高的聲譽。據說福建和廣東人“獨喜”烏鎮棉布。
湖北、湖南和四川、貴州一些地區的棉布,銷路也十分廣泛。湖北鹹寧棉布遠銷廣東,在廣東一些地方,鹹寧大布同鬆江梭布一樣紅火,販賣者“絡繹而來”。湖南巴陵等地棉布是蘇州和江浙客商搶購的對象。他們在巴陵設莊收購當地土布,而且在長沙、湘潭、益陽等地都有莊。莊客全是下江人。他們清晨起來收布,到吃早飯才停止,年交易額達20萬串。四川新津所產的棉布,“有販至千裏外者”。貴州遵義的棉布,最寬的達320筘,稱為“大土布”;窄的也有250筘,稱為土布或小布。大、小土布在西南市場都很走俏,商人販運西到重慶、瀘漵,南走威寧、平遠,最遠到達金川。
清代棉布除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外,還大量向國外出口,遠銷歐洲、美洲以及南洋、日本、朝鮮、俄羅斯等地區和國家。據日本史籍記載,鬆江土布在17世紀初即明代末年,已開始銷往日本。向歐洲的土布出口,則可上溯到雍正八年(1730年)。直至鴉片戰爭前夕,土布一直是僅次於絲、茶的第三大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享有極高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