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19世紀以前,棉紡織工業尚不發達,需要中國棉布的補充,到中國來販運貨物的美國商人,把土布作為主要的販取對象。美國學者馬士曾說,“土布供給我們祖先以衣料”。美國商人不僅把中國棉布運回國內銷售,而且還販運到中、南美洲乃至歐洲。獲取高額利潤。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資料記載,嘉慶十七年(1812年),美國人用現銀大量購買土布,在歐洲南部公開出售,並到西印度(即美洲)去非法出賣。無疑,他們有利可圖,否則就不會做這行生意了。據統計,19世紀的最初10年間,美國商船從中國運出的土布,平均每年達89萬餘匹。
英國也曾大量銷用中國棉布。18世紀30年代,即雍正、乾隆之交,英國東印度公司首次販運中國棉布,並指定要南京手織布。認為廣州貨洗後退色,而真正的南京貨則不退色。到80年代(乾隆後期),東印度公司經常每年販運一兩萬匹土布到英國本土銷售。19世紀初年嘉慶年間,更增加到20多萬匹。
東印度公司指定要的南京手織布,即所謂“南京土布”(Nankeen),是江南一帶出產的被稱為“紫花布”的棕色土布。這種土布曾在英國風行一時,是當時英國紳士的重要衣料。現在人們在倫敦博物館看到的19世紀30年代英國紳士時髦服裝,正是中國的杭綢襯衫和紫花布褲子。
據很不完全的資料統計,19世紀的前30年間,英國商船每年從中國運出的土布達二三十萬匹到六七十萬匹不等。20年代最高平均每年為61萬餘匹。
19世紀前30年間,英國,美國、丹麥、荷蘭、瑞典、法國和西班牙等國,從廣州運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萬匹以上。最多的1819年達330多萬匹,價值100多萬銀元。此外,陸路對朝鮮、俄羅斯,海路對日本、南洋群島也有大量土布出口,隻是缺乏具體的統計數字。不過從20年代起,英國棉紡織品也開始進入中國市場,而且數量不斷增加。當英國紳士還在以穿中國紫花布褲子為時髦的時候,中國的土紗土布已經麵臨英國機器棉紡織品的嚴重挑戰。和英國輸華棉布不斷增長的趨勢相反,中國銷往英國的土布數量迅速下降。從1931年開始,英國輸入中國的棉布首次超過中國輸往英國的土布數,中國在中英棉紡織品貿易中首次出現逆差。這一逆差,此後即成長期趨勢。這是近代中國手工棉紡織業走向解體的第一個征兆。
洋紗傾銷與農村手織業的發展
清代晚期,洋紗在中國大量傾銷,在很大程度上摧毀了農村的家庭手工紡紗業。但是,這些洋紗主要是供應原來自紡自織的農家婦女織布之用,以農村為主要市場。洋紗進口的擴大,自然會促進農村手織業的發展。
洋紗傾銷會促進手織業的發展,還有其他一些原因。首先,農民因洋紗進口而失去紡紗副業後,會更頑強抓住織布副業不放,並通過擴大織布生產來彌補紡紗生產所失去的收入。而且在通常情況下,織布的人工收入比紡紗高。如湖北西北部一帶,光緒末年,紡1斤細紗的工錢為134文,粗紗為96文,要5天才能紡1斤紗。因此,每日的工錢為27文或19文;而織一匹布隻需1天,可賣400文,扣除棉花等成本288文,每天實得工錢112文。比紡紗高出3-5倍。這樣,買洋紗織布,比自己紡紗織布更合算。甚至種棉織布戶也寧可賣棉買紗織布,而不再自己紡紗;其次,到市場購買洋紗織布,保證了織機的棉紗供應。由於紡紗和織布在勞動生產率上的差異,通常要3-4人全天紡紗,才能滿足1架織機的棉紗供應。如果從紡紗到織布都在同一家庭範圍內進行,即使棉花不缺,也不可能滿足織機的棉紗供應。因此在一般農產家中,即使紡紗不停,而織布機在大部分時間是空著的。洋紗的進口,解決了織機“吃不飽”的問題。織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織布業也就發展了;第三,一些地方官紳和慈善機構,為了解決因手紡業被摧毀而出現的居民生計和失業問題,倡導、培訓和組織居民用洋紗織布,推動了一些地區織布業的發展。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洋紗進口的增加,一些地區直接以洋紗為原料的手工織布業明顯擴大。
鄰近上海的通州、海門一帶,從明朝以來,土布業開始興起,並有較大發展,起切生產稀布,主要銷往東北,供做油簍內襯、土坑坑麵、木船風帆、牧民帳蓬和豆漿過濾布、籠屜布等。上海開埠通商後,隨著時勢的變化,通海稀布逐漸改成“尺套”(窄幅土布),產品質量提高。到同治年間(1862-1874年),原來銷往東北的稀布已完全停運。北運的尺套數量增加。但因土布原料全為手紡土紗,質量受到限製,數量也無從大量增長,束縛了通海土布業的大幅度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