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棉麻紡織與生產(6)(3 / 3)

光緒十年(1884年)前後,印度機紗開始銷往通海,大都是10支、12支粗紗。因洋紗條幹均勻,不易斷頭,比土紗好織,而且線條長,作為經紗,出布率高,漸漸為機戶所樂用。從此有了洋經土緯的新型土布。規格也提高了,加寬放長,為後來的“大尺布”奠定了基礎。由於經紗改用洋紗,土紗產量一度減少,價格也下降,但是土布銷路大暢,織布業加速發展。因緯紗仍用土紗,土紗產量又有所回升,一度出現洋紗土紗齊頭並進的局麵。甲午戰爭後,除了洋紗,國內開始生產機紗。特別是到1899年南通大生紗廠建成投產,原料全用本地棉,所出機紗就地銷售,供應織布,從原料和產品市場兩頭切斷土紗生產的條件。從此土紗產量大幅度減少,而土布則全用機紗,原料更充裕,質量又有了新的提高,土布業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在長江中上遊的湖北、四川以及貴州、雲南等地,都因洋紗進口的增加而導致土布業的發展。1900年有記載說,近年漢口洋紗輸入增加,銷路擴大,“內地織布業,亦稍發達”。在四川,隨著洋紗的銷售深入內地,手工織布業向全省範圍擴散,比以前更加普遍。甲午戰爭後不久,英國的一個商會訪問團在調查後說,四川紡織業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分布很廣”。棉織業更是“遍及全省”。在川北一帶,“比戶人家婦女莫不置有織機”。重慶地區,每兩家農戶,就有一架自己的織布機和紡車。絕大多數土布都是用洋紗織的。有的地區完全不產棉花,全用洋紗織布。如樂山縣城內有相當可觀的手工織布業,但本地並不出產棉花,織布原料主要是來自沙市和漢口的洋紗。由於織布業的進一步普及,原來一些以織造外銷布為主的織布中心地,其地位相對下降了。如重要的織布中心遂寧,過去、每年銷往外地的手工棉布,價值在100萬兩以上,現在減少到了70萬-80萬兩。這種減少是由於織布業在更廣大地區發展的結果。

在原來織布業很不發達的貴州、雲南一些地區,在進口洋紗的刺激下,手織業獲得了明顯的發展。還是那個商會訪問團記述他們親眼見到的情形說,在他們經過的貴州旅途中,到處都看到大規模的手工織布業,每一個城鎮和鄉村都是一個織布中心;在每一條商運大道上都遇見一長列馱著印度棉紗、棉花或成捆土布的騾馬運輸隊。貴州西南的黃草壩,因每年輸入大量的印度棉紗和用這些棉紗織出的布匹而聞名。那裏約有舊式布機2000-3000台,每年消費印度棉紗40萬磅。而進口洋布的消費極小,因為比起織造精工、質地細軟但不很保暖的洋布來,一般老百姓寧願購買粗糙、結實而保暖的本地織機產品。正因為如此,洋紗進口在破壞手紡業的同時,也促進了那裏手織業的發展。在安順府城內和周圍一帶,據說手織業是一個很大和很有利的行業。每周的土布產量達幾千匹、市場上出售的印度孟買和日本棉紗達120萬-160萬磅,而且求過於供。調查報告說,貴州安順府、黃草壩以及獨山這3個主要的織布中心,近20年來,織布業都有了迅速的成長,而且正方興未艾。

雲南一些地區的織布業是在有了洋紗進口以後才興起來的。19世紀90年代以前,雲南府城內僅有少數幾架織布,而到90年代後期,織機數已達幾百架。一個在雲南住了14年的外國傳教士,1896年說,8年前雲南織布的很少,而現在織布業很龐大。新興的織布業是在蒙自開始輸入洋紗以後迅速發展起來的。

廣東東部等地的手織業,也是在洋紗輸入以後發展起來的。在洋紗進口以前,供給廣東和廣西東部的土布,大部分來自江西吉安府。這些土布溯贛江南上到贛州、通梅嶺舊驛道,再由廣東北江經三水運至廣州附近的佛山,在佛山染成廣東人喜愛的青布,叫做“長青布”。這種長青布除在廣東和廣西東部廣泛銷售外,還大量輸出到新加坡以及廣東人常到的其他地方。

自從洋紗進口後,粵東興寧等地的客家人開始用洋紗織布。他們把這種布由東江途經惠州運至佛山,也染成青色,叫做“衝青布”,也就是仿“長青布”。它同長青布一樣,也都大部分輸往新加坡。衝青布的生產隨著洋紗進口的增加而發展。這樣,用洋紗織成的衝青布部分或大部分取代了用土紗織成的長青布。在潮陽、三水等地,用洋紗織製土布,也是貧苦婦女的主要職業。

用洋紗織造的土布,主要是商品布。除了供應當地需要外,有相當一部分銷往外地。江蘇、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廣東等地洋紗織布業,都是這種情況。有的地區,有土紗織布時,產品主要供應生產者家庭和本地市場需要,使用洋紗以後,隨著土布產量的提高,生產性質發生變化,產品開始大量外銷。在這方麵,河北土布業的變化特別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