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棉麻紡織與生產(7)(1 / 3)

河北織布業普遍發生於1890年洋紗輸入以前。這種織布業的發生和存在,都是以當地或近鄰的棉花、土紗的供給便利為條件。產品也以當地為消費市場。據統計,1890年,以前,河北至少有54個縣的棉布產品直接以當地為消費市場,占全部織布縣數的60%。棉布的外銷,如高陽、任丘、清苑、寶坻、玉田、安新、肅寧等縣,都是發生在1900年間采用洋紗織布以後。這不僅因為采用洋紗後,織布原料獲得了充分供應,布匹產量增加,同時棉布的質量也有了明顯的提高,規格開始劃一,便於大量外銷。

手工棉紡織業的逐漸解體

在鴉片戰爭中,英國侵略者用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清政府被迫簽定了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同意開辟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5處沿海港口作為通商口岸,洋紗洋布立即湧進了中國市場;最先進入中國市場的是英國的棉紗棉布,後來美國、印度和日本的產品也相繼進入。這4個國家銷來的機製棉紗棉布,很快對古老的中國手工棉紡織業形成一股巨大的衝擊波。

英國棉紡織品向中國的出口最早開始於19世紀20年代初。當時雖然數量很少,貨值不到1萬兩白銀,隻相當同期中國向英國出口土布值的1/37弱,但它實力雄厚。當中國仍然憑借落後的單錠手紡車和投梭織布機進行棉紗和棉布生產時,英國早在近百年前,已經開始了從手工生產向機器生產的曆史性變革。到19世紀30年代末,即鴉片戰爭前夕,英國全國的手工棉紡織業基本上已為機器紡織業所取代。

機器棉紡織業的建立和擴大,大大加快了英國棉紡織業的發展。棉紡織品的產量成倍增加。為了替其產品尋找國外市場,英國紡織巨頭在極力擴大對中國棉紗棉布出口的同時,與鴉片販子一起,竭力鼓動和支持英國政府對中國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後,棉紡織品成為英國向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經常占輸華商品總值的50%-81%(鴉片除外)。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國棉紡品在低關稅和子口稅的保護下,逐步由通商口岸深入腹地,由城市深入農村,銷售範圍不斷擴大。這時,印度和美國的紗、布也大量湧入。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進口洋紗、洋布的數量急劇膨脹。據海關統計,1894年同1867年比較,進口洋紗由3萬餘擔增至116萬餘擔,增長了33倍多,洋布由425萬餘匹增加到1379萬餘匹,增長了2.2倍。

中日甲午戰爭後,洋紗、洋布進口以更快的速度增加,日本的棉紗、棉布也潮水般地湧進了中國市場,並同美國、英國、印度3國展開了激烈競爭。中國已成為西方棉紡織業的商品市場。到20世紀初,每年洋紗進口達200餘萬擔,洋布進口值2億餘元。與此同時,外國資本又開始在中國投資建廠,利用我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原料,生產機紗機布,就地銷售。中國又成了棉紡織業的國際投資市場。中國傳統的手工棉紡織業處於洋紗洋布和機紗機布的夾攻之下,節節敗下陣來,土紗土布逐漸被洋紗洋布和機紗機布擠出市場,手工棉紡織業開始解體。

洋紗洋布取代土紗土布和手工棉紡織業的解體,經曆了一個漸進和曲折的過程。

洋紗洋布開始進入中國市場時,曾一度遭到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的抵製。洋紗洋布雖然均勻、細薄、美觀,但遠不如土布厚實、耐穿和暖和。因此多數人,尤其是城鄉勞動者,並不喜歡穿用洋布。摻用洋紗織造的土布也不好銷。布莊也不願收購用洋紗織的土布。在廣州郊區,因進口洋紗影響紡紗婦女的生計,還發生了紡紗婦女集體抵製洋紗的行動。他們決計不用洋紗織布,並且宣布要燒毀進入他們村莊的任何進口棉紗。

不過,這種情況隻存在了一個較短的時間。洋紗洋布畢竟是先進的機器產品。它的最大優勢是勞動生產率高,價格低廉。洋布的價格同土布大體相當,而幅寬是土布的3倍。也就是說,它的單位麵積價格隻有土布的三分之一。正是憑借這一優勢,洋紗洋布逐漸占領了市場。

鴉片戰爭後不久,洋紗洋布已在廈門、上海、廣州等通商口岸站穩腳跟,並導致當地土布的滯銷和部分手工棉紡織生產者的失業。1843年廈門開埠通商,次年就有地方官吏奏報說,洋商在廈門銷售布匹,以致內地棉布不複暢銷。1845年又有人奏報說,洋布洋棉,質美價廉。民間購買者,“十室而九”。福建向來銷售的江浙棉布和本省土布,因此壅滯,不能出口。40年代中期,上海也有記載說,由於洋布傾銷,鬆江、太倉的土布市場,“消減大半”。並導致手工棉紡織生產者失業。有的村莊原來專以紡織為業,現在“已無紗可紡”。廣東順德,原來盛產土布,自西洋機器布舶至賤售,“女工幾停其半”。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尤其是到19世紀70年代以後,洋紗洋布的傾銷由沿海通商口岸迅速擴大到內地,造成了更大地區的手工棉紡織業的破壞和更多的手工棉紡織生產者的失業。江蘇、浙江、湖南、廣西和其他許多地區都有這種情況存在。江蘇嘉定,原桌1天織1匹布,可以賺到100文銅錢,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賤,織布收入,僅得往日之半。浙江鄞縣,同治光緒之際,由於進口洋布花色不多,民間尚喜土布。光緒十年(1884年)後,洋布花色翻新,受到民間的喜愛,後來甚至有些耕夫農婦掣也“周體洋貨”。手工棉紡織業因而受到破壞,有的地方“巡行百裏,不聞機聲”。湖南巴陵(今嶽陽),自洋布盛行,土布滯銷,布商收購,又故意壓價,以致利源日益幹涸。廣西貴縣,夙以出產優質土布著稱,“光緒年間,洋布輸入,土製紗、布,相形見絀,紡織之業,遂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