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棉麻紡織與生產(7)(3 / 3)

棉紡織工業的產生和發展

洋紗洋布的傾銷導致了中國手工棉紡織業的解體,加速了城鄉棉紡織生產者、個體農民的失業和破產,客觀上為中國近代機器棉紡織業的發生發展準備了產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到19世紀70年代,中國機器棉紡織業產生的曆史條件成熟了。

中國第一家機器棉紡織廠是光緒十六年(1890年)投產的“上海機器織布局”。

這個廠最先是四川候補道彭某於1878年呈請開設的。同年10月,彭某向當時的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和南洋通商大臣兩江總督沈葆楨上了一個稟帖,請求李、沈奏準他設立上海機器織布局,並說明了他的設廠目的和計劃。他認為富強之道,不外兩件事:凡外國需要的中國貨物,由中國人自己販運;凡中國需要的外國貨物,由中國人自己製造。有了這兩樣,中國就可做到國富民豐。中國需要自己製造的貨物,首推毛織品和棉織品。這兩樣在外國都是用機器製造的。中國也必須用機器製造。而設廠的地點最好是上海。彭某還提出了設廠章程和預算細目。按照這個計劃,上海機器織布局是一個軋花、紡紗、織布兼營的大廠,有布織機800台,需要開辦資本50萬兩。正常生產後,每年可出布45萬匹,紅利率可達30%。

彭某的設廠計劃獲得李鴻章的批準和嘉許。李還應彭某的請求,委派候補道、買辦鄭觀應負責經辦有關事務。該廠從1878年開始籌建,1890年才部分投產。廠址位於上海楊樹浦臨江地方,按照紗機3.5萬錠、布機350台配置全套機器設備。輥軸式軋機和織機係英國產品,環錠紗機和500匹馬力的汽爐則為美國製造。李鴻章為織布局申請了10年的專利。10年內,隻準華商附股搭辦,不準另行設局。同時,在稅厘方麵享受優惠,產品在上海零售,免完稅厘;如逕運內地或經其他通商口岸轉入內地,隻在上海完一正稅,概免內地沿途稅厘。按這一規定,織布局的產品銷售,在稅厘方麵比進口洋紗洋布享受的待遇更為優惠。即在上海銷售比洋貨少完5%的進口稅,入內地銷售則比洋貨少完2.5%的子口稅。應當說在同洋貨競爭時,有其優勢地位。

織布局投產後,營業非常興盛,紡紗利潤尤高。1893年夏季,李鴻章看見有利可圖,決定大規模擴充紡紗,致電出使英國大臣薛福成,令其購置14支、15支的紡紗機100部,每晝夜可出棉紗50包。不料新添紗機尚未訂購,織布局忽於這年1.0月因清花間起火,全部燒毀。

火災發生時,有人曾要求租界當局飭令水龍馳救,但遭到拒絕。這樣,中國經曆10多年艱難歲月而籌建起來的第一家機器棉紡織廠,竟毀於一炬。全部廠房、貨物、用具,統統化為灰燼;靡有孑遺。總共損失不下70餘萬兩。機器織布局被焚毀後,李鴻章並不灰心,決定以最快的速度修複舊廠,同時加建新廠。決心大幹一場。

1893,年11月,李鴻章即調天津海關道盛宣懷會同上海海關道聶緝規負責規複織布局工作,將其作為上海的:“紡織總廠”,另由華商在上海、寧波、鎮江等地籌建10個分廠,加上當時正在籌建中的湖北紗布官局,達到擁有紗機40萬錠、布機5000台的總規模。這樣,機器全部開工,一晝夜可出紗1000包、布1萬匹。每年所出棉紗數相當於進口洋紗的十之八九,而所出的粗布、斜紋布,尚可超過進口數。為避免“壅塞”;李鴻章要求總理衙門立案,今後10年內,即以現辦的紗機40萬錠、布機5000台為額,無論官辦商辦,不準續添。這是李鴻章申請的又一個“十年專利”。

織布局的恢複工作,進展十分順利。1894年9月已部分恢複生產,計有紗機64556錠,布機750台。廠各則按李鴻章之意,改為“華盛紡織總廠”。以後華盛變為盛宣懷的私產。

張之洞創辦的湖北織布官局和紡紗官局是中國近代第二家機器棉紡織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