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棉麻紡織與生產(9)(1 / 3)

大約從1909年後,洋紗開始大量輸入高陽,滿足了織布原料的供應,農民可以省去紡紗的麻煩,專心織布。同時,鐵輪機也經高陽旅外人士傳入縣內,使織布的生產工具發生重大變革。於是有的農民開始用鐵輪機和洋紗仿織進口寬麵洋布,拿到高陽城內和保定銷售,一年下來可獲利200餘吊銅錢。而當時農業雇工全年工資隻有20吊。織布業的豐厚收入,使越來越多的人從事這一行業。高陽很快發展成為手工織布業中心。一戰前夕,高陽有布機2500-3700台,其中80%-90%是鐵輪機,全年產布約50萬匹,用大車運銷北京、南官、辛集、東光等地。產品以本色粗布為大宗。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高陽手織業的興盛時期。大戰開始後,西方列強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進口洋布驟然減少,中國的出口貿易和國內工商業,呈現空前的興旺,城鄉購買力也相對提高。這給高陽織布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而這時高陽的織布技術也日見進步,土布品種增多。除白粗布外,愛國布、電光布、被麵布以及其他細布。條子布等,都曾風行一時。市場銷售上,布價遠高於紗價,且供不應求,使高陽織布業出現第一次興盛。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卷土重來,尤其是日本帝國主義加強了在棉紡織業方麵的擴張,日商在華紗廠大肆擴充動力織機。織機數由1920年的不足1萬台增加到1924年的2.9萬餘台,4年間增加了2倍多,而且大多數出品是白布,使高陽遭遇沉重打擊而日趨不振。同時國內由於軍閥混戰,蒙古獨立,市場銷售大受影響。此外還受到山東濰縣布的激烈競爭。在這種情況下,高陽不得不另謀出路,轉而發展條格布、染色布的生產。這兩種布逐漸成為高陽出品大宗。同時,1921年後,人造絲開始被采用作為織布原料,與棉紗交織,生產羅紋布、霞緞等提花布。到1925年,高陽已有提花機800餘台。這樣,高陽織布業渡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蕭條期。

1926年起,國內經濟形勢有所好轉,出口貿易增長,尤其是這一年人造絲漿經法的發明,給高陽織布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人造絲漿經法俗稱“漿蔗”,是將人造絲浸入膠水及油類等液體中,然後取出晾幹,使其質地堅韌,做經紗時不致因摩擦商斷頭。從而可以用純人造絲織造提花布。這種人造絲提花布因最先由天津明生織工廠倡織,而由慶華廠經售,取名“華明葛”。華明葛鮮豔奪目,賽似真絲織品,而價錢不貴,很受消費者的歡迎,漿棘法很快傳入高陽,導致了高陽織布業的第二次興盛。

在1926-1929年第二次興盛時期,農民紛紛購買提花機,甚至賣掉平麵機,改買提花機。因此導致這一時期提花機和提花布產量的大幅度增加,每年出產的人造絲提花布達60萬匹。

高陽織布業的發展曆史說明,棉紡織的興旺受到多種因素的製約,生產技術的不斷革命和進步是其中極其重要的一個因素。

定縣織布業的興起,比高陽略早。大約在光緒初年,定縣農村手織業開始有剩餘產品向外地運銷。1892年,銷往西北的定縣土布達60萬匹。1890年後,專營口外貿易的晉商在定縣開設布店的日益增多,定縣土布輸出不斷擴大。1900年,京漢鐵路通到了定縣西關,大大便利了土布的輸出。4年後,外運土布增加到100萬匹。1909年,京張鐵路通車,以後又延展到歸綏,使定縣土布外銷獲得了更大的便利條件。1915年,定縣輸往西北的土布增加到400萬匹,達到最高峰。

鐵路運輸便利了定縣土布外銷,但對進口洋布也有同樣的便利條件。正當定縣土布利用鐵路運輸大量銷往口外時,洋商也在傾銷洋布。英商仁記、日商三井在張家口、庫倫乃至各蒙旗都設有分行和推銷處,爭奪定縣土布的銷路。1916年後,定布輸出量急劇下降,到1921年已不足120萬匹。這樣,剛剛發展起來的定縣土布業,在中途被洋布阻斷了。

定縣是重要的產棉區,農村自給型的手工棉紡織業早已十分普遍。轉為商品生產以後,手紡紗一直在土布用紗中占有相當比例。據1931年調查,全縣6.6萬餘農戶中,還有43%的家庭從事手工紡紗,共產紗96萬餘斤。全縣出產的七種土布中,除產量很小的一種細布全用機紗外,其餘6種都隻用機紗作經紗,甚至有的經、緯全用土紗。估計機紗隻占該縣土布用紗量的三分之一。而土紗占到三分之二。在外銷興旺時期,除全部消納本縣土紗外,還曾從鄰近的無極、晉縣等地輸入手紡紗。這和高陽很早就全用洋紗、機紗織製土布的情形是不同的。另外,織機的更新換代也不如高陽迅捷和徹底。當高陽已用鐵輪機取代飛梭機,並開始使用改良提花機時,定縣還是以老式投梭機為主。直到1932年,飛梭機和鐵輪機才基本上取代老式投梭機。十分明顯,當定縣手織業正在迅速發展而尚未完成手工生產工具的改革時,就被洋貨壓抑了。但因為它是棉產區,農家老弱,不計邊際報酬,利用自產或本地產棉花,自紡自織,或專紡專織,頑強地進行土布商品生產。據1932年對該縣3個村的調查,專紡紗的671人,專織布的530人,紡紗兼織布的109人。另有527人專為織布作準備或準備兼織布。正因為如此,雖然定縣土布產量自1916年後急劇下降,但並未完全消失,到1933年,定縣土布產量尚有162萬餘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