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棉麻紡織與生產(9)(3 / 3)

手工織布廠和包買商製度

隨著洋紗、機紗取代土紗、土布商品生產的發展和一些地區土布業中心的形成,傳統手工織布業的生產關係和經營方式開始發生變化,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織布廠和包買主製度。

甲午戰爭前,一些地區的地方官吏和民間人士已經辦起了手工織布廠,用洋紗織製土布。甲午戰爭後,廣東、湖北、四川等地都有關於手工織布廠的記載。這些織布廠規模大小不等,一般有織工數十人。既有女工,也有男工,他們大多按尺或匹領取計件工資。

進入20世紀,手工織布廠的分布更廣,遍及各省,絕大部分集中在城市。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上海一帶已有手工織布廠100餘家,天津25家,廣州、重慶、江陰、常熟、福州等地都有數量不等的織布廠。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國內機器紡紗業進入“黃金時期”,各地新成立的手工織布廠如雨後春筍。1914-1920年,天津新設手工織布廠41家、織機895台,福州新設12家,都比以前增加1倍;重慶新設21家,比以前增加2倍。廣東佛山,一戰爆發後一段短時間內,新建的織布廠即達六七十家,到1920年前後,共有手工織布廠130餘家。沈陽在1914-1915年間,新建的織布廠也有100.餘家。營口的建廠高峰是1917-1918年,當時以織布為生者不下萬人。據1933年的一項調查,12省55個大中城市共有手工織布廠2281家,織機27430台。這時手織業已走向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布廠數量當更大。

不僅城市,縣以下的鄉鎮和村落,有許多也都辦起了手工織布廠。河北寶坻,在1915、1916年間,一些小康農家,都自行開廠織布,各有織機五台十台不等。並有專用商標,以別於鄰家產品。江蘇常熟、無錫、江陰、太倉、靖江、如皋等縣,都辦起了數量不等的手工織布廠。常熟1903年開始有手工織布廠,以後逐漸增多,到1919年,已有布廠31家,鐵輪機、提花機、平紋機總數超過3000台,織工達4800人。同期的江陰有手工織布廠50家。湖南平江等縣,民國初年(1912年),隨著機紗和鐵輪機的采用,織布業逐漸由家庭副業擴大為工廠生產。長沙、湘潭、邵陽、芷江、洪江等縣,都有手工織廠的設立,到1921年“已極發達”。江西各地生產“愛國布”的手工織布廠也為數不少。先是南昌首建布廠,接著吉水、撫州、建昌、饒州等地紛紛仿效。各有手工布廠兩三家不等。每家備有織機,少則10台,多則30台。安徽蕪湖在一戰後期,城鄉“織布機坊”更是多達700餘家。各種土布花樣翻新,遠近行銷。該縣布匹向由外省運人,現在不僅外貨無幾,而且本地所產土布尚能發銷外地。廣西南寧在一戰期間,也先後設立了兩家手工織布廠,分別有飛梭布機80架和150架,織工來自桂林和湖南,兩廠每月產布3200餘匹。

各地手織布的技術裝備參差不齊。一戰期間,多數布廠已開始使用鐵輪機,少數布廠還備有改良提花機。個別布廠開始由人力織機向電力織機過渡。20世紀20年代後,改用電力織機的手工織布廠逐漸增多。但總的來說,電力織機的比重仍然很低。絕大多數織布廠還是那種使用人力機乃至舊式木機的家庭式小廠。1929年重慶約100家織布廠,有鐵輪機1758台,木機2294台。木機數大大超過鐵輪機。1933年成都730家布廠的5000台織機,也大都是木機。天津的328家布廠中,1/4是雇工不到10人的小廠,遼寧營口的87家布廠,隻有織機1200台;新民259家布廠,擁有的織機不足1000台,都是全部使用人力機的小廠。

手工織布業中的包買商製度,也是20世紀初新出現的一種資本主義生產形式。

所謂包買商製度,就是布商向織戶發放棉紗,收取布匹,按布匹數量付給工資,將原來獨立的手工織布者納入商業資本的支配之下。在北方,這種形式從商人方麵說,稱之為“撤機子”;從織戶方麵說,稱之為“織手工”;在南方則稱之為“放機”。

包買商製度主要流行於江蘇江陰、常熟、常州,浙江平湖、硤石,廣西鬱林,河北高陽、寶坻,山東濰縣,山西平遙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