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侯聽說酈生以說客的身份降伏齊國七十多座城,便在夜裏把士兵從平原渡口輸送過黃河去襲擊齊國。齊王田廣聽說漢軍到來,以為酈生出賣了自己,便說:“你能製止漢軍攻齊,我讓你活;不然的話,我將烹殺你!”酈生說:“成就大事的人不拘小節,道德高尚的人,不顧及別人的責難。你老子不會替你再說什麼!”齊王就烹殺了酈生,帶兵向東逃跑。
後來韓信被誅,劉邦得知蒯通曾慫恿韓信謀反,就抓到蒯通,要烹他,蒯通說:“夏桀的狗見了堯也要狂吠,並不是因為堯不好,而是因為堯不是它的主人。我當初為韓信出謀劃策來反對您,和桀犬吠堯的情況一樣。”劉邦就赦免了蒯通。
秦漢對所受烹刑諸人中,最著名的就要算是漢武帝時的主父偃了。主父偃是齊國臨人,出身貧賤。他早年學張儀、蘇秦一流的長短縱橫之術,後來才學習《易》和《春秋》等儒家經典。漢武帝時,儒家在思想意識形態中居於獨尊的地位,齊國又是儒家文化的中心之一,以主父偃的學問來說,根本算不得醇儒,因此很受那班儒生的輕蔑和排擠,結果在當地無法立足,隻好北遊燕、趙和中山等諸侯王國,但都不得誌。主父偃並不恢心,在與自己的朋友談到人生抱負時,他曾說“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當五鼎烹”。五鼎食在漢武帝時期,按照當時的封建禮法,是隻有貴族才能享用的豪華宴,平民百姓即使有錢,也不可以超越封建禮法,否則會受到嚴厲的追究。
主父偃見自己在諸侯王國中找不到施展才能的機會,就於元光元年(前134),徑直入關進京,他請求衛青在皇帝麵前推薦自己,但沒有引起武帝的注意。主父偃不甘心就此罷休,就像當時許多人一樣,直接給武帝上書。雖然他在上書中大談好戰必亡,希望皇帝以秦亡為鑒,但武帝被他高屋建瓴的氣勢和犀利的文辭所打動,竟對他十分賞識,立即召見,任以郎中。
此後,他又多次上書言事,對當時的政事和重大政策發表意見,提出建議,竟然在一年中被破格提拔為謁者、中郎、中大夫,成為漢武帝身邊重要的謀議之臣。可以說,武帝時代許多內政和國防方麵的重要政策,如令諸侯推恩分封子弟,徙天下豪傑兼產之家於京師,立朔方郡等等,都出自於主父偃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