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 怎樣做個城市人?(2 / 3)

由是我們又可回頭說說城市的“物質性”。城市作為城市,當然有一些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諸如鵝卵石、街燈、噴泉(今時今日當是音樂噴泉了)、廣場(今時今日當是“時代廣場”了)、步行街、摩天大樓、LED燈、鋼鐵、玻璃櫥窗、地鐵、高鐵、國際機場(有些幾個城市共享一個);古城有城門,教堂城(cathedral city)有教堂,大學城有大學,等等。中國內地一、二線城市,這方麵真是幾年一個大躍進。但城市發展到今天,我們又知道,所謂“物質”又是非常“符號性”的。後現代城市,最大的物質生產就是“符號”本身——諸如無數的品牌(brand)、形象(image)、品味(taste)、生活格調(lifestyle)、城市名目等,以此來維係著一個景觀化、節慶化的消費主義社會。城市人於此真的成為“最高檔”的變種生物——因為最高檔的“物質”就是符號本身;隻有人類,才可將符號把玩得如此天衣無縫,以此來推動城市人那缺乏(lack)與欲望(desire)互相依存、亢奮與疲憊共生如老鼠滑輪般的循環機製。

於此,情況也變得混雜、曖昧、吊詭起來。我們不能返回、再認同簡單把城市看作毒瘤的“反城市主義”(anti-urbanism),以至法蘭克福學派把商品看作“虛假需要”(false need)的判詞;但你要我無限擁抱“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種盲樂觀口號又是沒有可能的(唯有把它置換為”讓城市生活更美好”方可接受——僅當作一種期許。城市人本性跟周遭物事保持距離,包括一句簡單的官方語)。情況錯綜複雜多了,因為我們有距離地批判的消費主義、符號經濟,同時也是替城市人生產源源不絕的愉悅、快感、意義之場域。對此我們並非全然無知,盡管未必可說出所以然來。問題是我們已走入了一個“No-Exit”的世界——你即使盡量過“簡仆”生活,也不可能脫離消費社會的城市“母體”(matrix)——因為所有的城市互動、自我表現以至身份認同,都不可能拐過符號之網而另起灶爐。身在城市,沒有場外,所有批判都成了同謀式批判(complicitous critique)。我並沒說因此盡皆虛無。剛剛罵了連鎖店一通,經過星巴克時又買了一杯拿鐵,我分裂但我不虛偽,你不能怪我。

如是者說著說著也可串上許驥這書的核心。許驥這書之特別,是不止訪問了十位香港文化人,還替他們各自配對了一個議題,計有“蟻族”、“粉絲”、“蝸居”、“考研”、“富二代”、“剩男剩女”、“拆遷”、“創業”、“微博”等。年輕的許驥熱血方剛,他關心社會問題,企圖以香港的城市化經驗,向香港有識之士取經,來給內地城市正在發生的奇難雜症把脈斷症,這份期許與心意,從《同胞,請淡定》這書名可以得知。他當然也明白即便是香港曾經曆過的問題,時空不同,曆史軌跡有別,問題也就完全不同了。一如理想主義的失落,香港興許也沒啥理想,但跟內地的變化又自不同。又如“反城市心態”,香港早年亦曾出現,但跟內地幾十年間由大規模“反城市”,一下子變成全麵擁抱城市的一百八十度轉向,不可同日而語。也有人說中國短短幾十年經曆了外國的幾百年,沒完全現代化便徑直走入後現代了。如此看來,經驗的借鑒不僅是前行後發的次第問題,還是時空壓縮、轉換而生出無限扭曲變形之事。中國城市是世界突異的變種,想來置身其中的城市人也無可幸免。而且,單看以上議題名字,一如在香港大行其道的“80後”,不少都是肇出內地,自北而來的。說以香港經驗來讓內地同胞少安毋躁,其實這書所言,也值得香港人“淡定”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