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如果我是大學生的話,在大學階段,我就會把這些問題想清楚,想清楚我要走哪一條路。如果你這輩子隻關心房子比別人大、車子比別人好、老婆比別人漂亮,那麼,考研對你來說一定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 有機會考研,還是考研好 ■
驥: 你覺得一個人在大學裏就能夠把這些問題想清楚?
許: 對,應該想清楚。
驥: 但是就我的觀察來看,大部分學生是想不清楚的。一般到大四的時候,無非三條路可走: 就業、考公務員、考研。就業,找工作太難了;考公務員,不想二十幾歲就抱鐵飯碗浪費青春;所以,大多數人自然而然就會走上考研的路。大家根本就不會去想你剛才所說的那些問題。
許: 所以這就是問題嘍。一個人在大學裏是怎麼想的,這一輩子就是怎麼想的了,後麵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我在大學裏的時候就想,如果能做到第三種當然最好,但是做不到的話,第二種是要確保的,我一定不做第一種,因為第一種不能給我帶來最大的快樂。
你說的三條路: 就業、考公務員、考研。如果放到香港的研究生身上來說,前麵說過了,因為經濟壓力大,所以對他們來說就業是第一位的,考研也是一份“工作”。對香港學生來說,首先要有收入,不能再靠父母吃飯,尤其是對中等以下家庭來說。那些住在公屋裏的,還有弟妹要照顧的,哪裏還奢望談得上要父母給錢繼續讀書呀?在資本主義社會裏,大家都很清楚,理想必須要以經濟為保障。有了工作以後,他們才開始考慮其他問題。有的人結婚,買房子,成為辛辛苦苦的中產階級;有的人攢錢讀書。我就認識這樣的朋友,讀完MPhi,把在《信報》好好的工作辭掉,到北大去讀研究生。內地有些人要讀研究生的,家境不是太好,其實沒有必要非得要堅持讀研究生。就算你腦子裏覺得以後會成為一個“大師”,但是你怎麼忍心你的父母生病了還要繼續工作,隻為了供你讀書呢?至少在沒有充分顯示出你的“天才”之前,我覺得這是不應該的。除非你已經得到“所有人”的認可,覺得你很有前途,這時候你還可以得到“公共資助”啊。
但是話說回來,我個人覺得有能力、有機會考研,還是考研好。因為人有時候不知道的潛力有多少,自己是十個人裏麵最優秀的呢,還是一百個人裏麵最優秀的呢,還是一千個人裏麵最優秀的呢,還是一萬個人裏麵最優秀的呢?這個問題不是捫心自問、半夜關起門來想想就能夠得到答案的。有很多學校的製度弄不好就很容易把人給毀掉。像香港中學的“分級”製度,分成一二三級,有些人隻差幾分,就掉到第三級去了,這樣的人給自己的定位就很現實了。
考研有個什麼好處呢?理想主義地說,考上研究生,如果你有什麼特殊的才能的話,可以利用這個平台發揮出來。如果不考研究生,大學畢業馬上就去工作呢,起碼在學術方麵就沒什麼希望了。比如說你去做銷售,你的“才能”就隻能全部發揮到銷售上麵去了,你沒有機會去試。所以,如果有可能去讀研究生的話,為什麼不去試試看呢?再說,內地現在讀研究生也是有補助的吧?
驥: 分“公費”和“自費”兩種,“公費”每個月補助不多,也就幾百塊,“自費”學費挺高的,每年要兩三萬。
許: 每年兩三萬也不高啊,你看美國的學費,讀個大學每年就要四萬美金。所以,雖然現在考研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多給自己一個機會吧,不是壞事。但是中國的現狀很難說,我剛才講的都是理想狀態。中國的問題是: 第一,人口基數太大,研究生擴招得太快;第二,大學現在學術腐敗特別厲害,很多人不是在追求學問,都是在這個製度底下謀求個人的好處,因為他們的基本收入沒有像海外那麼高,大家都搞各種項目,甚至去炒樓。總之大學裏麵本身就烏煙瘴氣,所以影響到研究生也覺得自己沒出路。
作為研究生,看這些老師們,學問好的混得不好,混得好的人呢其實沒什麼學問,所以弄得都很“精”,平時跟那些主任啊、書記啊混得好,等到要寫推薦信的時候呢又叫學術權威幫他們寫。學生們把學校裏這套價值觀的分裂看得很清楚。其次,現在找工作很難,想要研究生畢業留校也很難,尤其是從小城市往大城市發展,特別難。去年我的研究生畢業,想到內地的高校教書,我也是幫著費了很大的工夫最後才找到工作。要是能找到大學教職,其實跟做公務員差不多,雖然錢不多,但是穩定,各種好處還是不少的。所以,我真是覺得考研和工作沒有太大的差別,工作中會遇到的很多麻煩,讀研究生的過程中同樣會遇到。
■ 內地學校辦得像衙門 ■
驥: 香港對導師幫研究生找工作有沒有“硬性指標”,有沒有“就業率”一說?
許: 內地的“就業率”很荒謬,香港當然沒有這種製度。老師完全沒有義務幫學生找工作,老師的責任就是在學校教書,學生找不到工作跟老師有什麼關係?在香港,老師是出於道義幫學生推薦工作,而且一般也就針對博士,碩士根本不管。而且,香港的學生也不會對老師有這種要求,他們都很早就自己去找工作。
另外,內地這種考察“就業率”的製度,從技術上根本也是做不到的。為什麼呢?因為如果隻說找工作的話,什麼樣的工作都是工作啊,關鍵在於你願不願意去啊,對不對?找工作還不容易,我明天介紹你去快餐店做經理;你不去,那是你的問題。我作為導師,要完成任務,也太容易了。關鍵是要找到學生滿意的工作。但是學生的滿意度在哪裏呢?你說你如果一定要去哈佛教書,那就不可能啦,是不是?我做老師的都去不了。這個製度是有些可笑的。
不過呢,無論海外還是內地,尤其是華人社會,老師幫助學生,特別是幫助自己喜歡的學生,這是人之常情。但是要幫不到也沒有辦法呀。不要說老師幫學生了,就是父母幫小孩找工作,小孩找不到也沒辦法呀。哪個父母能保證幫小孩找到工作呢?總不能說小孩找不到工作,父母就開除吧?下一次不能做父母了。
驥: 隨著考研人數的增加,考研班也應運而生。前幾天我在微博上看到評選“當代最大的賣國賊”,俞敏洪列第一位,說他把中國的人才都送到國外去了。你怎麼看考研班?
許: 送到國外去的不一定都是人才啊,他們隻是提供一些考試的培訓。再說也很難說什麼賣不賣國,清華大學一開始就是為了向外國輸送留學生而開設的,最後也變成好學校了,這沒什麼壞處。
驥: 你考研的時代有沒有考研班?
許: 我那時候沒有。我不是說了嗎,自己一拍腦袋,在家讀了三個月書,就去考試了。香港倒是滿街這種培訓班,但我沒有接觸過,不敢隨便發表議論。我總覺得一個人走到這種地步,要去參加培訓班,要靠補習,就別讀書了吧。我記得我當年考試的時候,也就緊張一門外語,其他都是可以自己搞定的。所以我那時候最緊張的就是外語,走路的時候都拿著字典背單詞。
驥: 那些在讀研究生的人,麵對花花綠綠的世界,物欲橫流,各種誘惑,要怎樣才能靜得下心來讀書呢?
許: 把該應付的事情應付掉,然後再讀書嘍。我對現在的研究生其實很不理解的。我記得我讀研究生的時候,沒有一點時間是浪費的,到食堂買飯排隊都在背單詞,這是很普遍的現象。一有空下來,比如說等公共汽車,馬上拿出錄音機來學習。圖書館是從早上到晚上,每個位置都被人占得滿滿的,你都不敢走開,一走開位置就被人占掉,美國的大學到現在都還是這樣。中國現在是物欲橫流,美國人都很老實很規矩很本分的,美國人不講物質的,他們隻要開心就行了。
美國從小學到大學,教育都是講“快樂”的,等到讀研究生了才真正開始講學習。所以中國的學生從小學到大學成績都比美國學生好,但是到研究生以上你就比不過他們了。要是把中國的中學生和美國的中學生放在一起比賽考試,美國的中學生一定完蛋;大學生也是中國的強;但是到碩士以上,你就沒他們厲害了。
驥: 我聽說你女兒今年在美國大學畢業了是嗎?
許: 對,今年六月我參加我女兒在伯克利大學的畢業典禮,她讀兩個學位,一個是建築,一個是經濟。伯克利的經濟係是非常出名的,台上諾貝爾獎得主就有三四個,下麵一屆有兩三百個學生,70%是亞洲人。他們宣布最佳學生的時候啊,笑死了。主持人在上麵讀: 邁克·陳、威廉·陳、詹姆斯·陳、詹尼佛·陳……因為是按照姓氏筆畫排的,“陳”就一大堆啊。結果他們上去,我都看呆了,發獎的人也看呆了,偶爾有幾個黃頭發的,七八成都是黃皮膚的,一半都是內地人。這些內地人不是內地過去的,一般都是二十幾年前從內地到美國去的留學生他們在美國出生的子女。中國人注重經濟嘛,所以很多人都讀經濟係。我坐在下麵就在想,這到底是誰的勝利啊?你可以說是華人的勝利,將來的世界上,最頂尖的經濟係裏都是華人;但你也可以說是美國人的勝利,因為你們全接受他的教育,學他的遊戲規則。
可是,等到我女兒建築係的畢業典禮呢,就完全不一樣了。就像你說的,建築係的“回報率”要比經濟係低得多。讀建築係,用香港人的話說,你唔會靠佢攢錢架(你不會靠它賺錢的)。建築係的華人大概隻有20%,絕大部分都是美國人和歐洲人。請注意啊,這兩個係裏,一個黑人都沒有。那是因為伯克利是公立學校,如果私立學校呢,一定有黑人,因為私立學校可以自立規矩,要考慮“民族多元性”,他一定會留出一些比例的名額留給黑人、拉美人。公立學校為了“政治正確”,不可以定比例,必須看成績,黑人就全沒有了。
我覺得考研的問題,你也別單單看著香港,香港學生一樣。香港的好處是,出去外國方便,外國人進來也方便。但是香港教育的死穴在哪裏?在於它的生源非常窄。我們經常開玩笑說,香港是一流的資金,二流的老師,三流的學生。不是學生不好,也不是學生笨,而是可選擇的學生太少。內地的學生是從幾千萬人裏挑出來的,香港的學生是從幾萬人裏麵挑出來的,香港一共隻有七百萬人口。而耶魯、哈佛的學生,是從全世界多少人裏麵選出來的啊!香港為了保護本地的利益,所以生源很窄。現在雖然開放讓內地學生進來,但還是很少的。所以香港的教育,可以花重金請一大堆專家、世界名流來做教授,但是學生不行。內地生源很好,問題是製度不好,行政幹預學術太厲害,什麼東西在學校裏麵都“官本位”,學校辦得像“衙門”,教授都像“幹部”,學生當然跟著都做“公務員”啦,研究生就等於是“勤務兵”啦,學著做“小公仆”。但是這個世界越來越流通,是人才必有去處,別擔心。
【采訪時間】2010年10月15日
【采訪地點】香港嶺南大學中文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