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興,香港文化評論人、影評人、作家、出版人。現常駐中國內地從事雜誌出版,經常往返北京、上海、廣州及香港等各城市。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傳播藝術係畢業,專注文化研究。曾任編輯、記者及電台節目主持人,香港大學通識課程客席講師,香港中文大學新聞係客席講師。亦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編輯及釜山電影節評審。在香港出版有剖析男子成長心態之結集《男人那東西》、小說《香港酷酷》、評論集《香港後摩登》等;在內地出版有關北京城市變化及新一代生活觀的假紀錄真虛構電影《潮爆北京》。
要學會關注微博上不同的言論,因為微博是一個很花哨的世界。微博語言的特點,是要能夠吸引眼球和引發討論。但是,任何一個觀點,都不代表世界這個多姿多彩的光譜。
現在中國的言論環境就像一個光譜,有很多種顏色。但是,我們集中在討論的,往往也隻是光譜的兩個極端;而中間那些言論,由於太普通、不搶眼,所以不受重視。我們要認識到,這個社會是一個光譜,多姿多彩,而不是隻有兩種顏色: 黑和白。
微博現在很火爆,很流行,所以也引發了很多討論。但有時候我覺得,大家把微博看得太嚴肅了。微博其實是一種“小生活”,“小生活”的意思就是說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
微博上流行的話語,大部分是些“金句式”的話語。“金句式”話語是典型的微博語言的局限,它傾向於把所有問題“極端化”,非此即彼。其實你仔細觀察微博上的“金句”,大部分都是這樣的,如果不是這個,就是那個,它的判斷性很重、很重、很重,仿佛沒有中間選擇的。
作為一個接收者,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在五花八門的微博裏麵,得到對自己有用、有幫助的信息,將其變成自己的力量。而不是懷著“破壞”的心理去玩微博——無論是破壞微博本身,還是借助微博去破壞別人,抑或是由於微博上的一些言論對你自身造成什麼破壞。
——李照興
李照興的淡定
“蒜你狠”、地溝油、養生大師張悟本、鳳凰烈女跳樓、全國掃黃颶風、毒奶粉借屍還魂、神仙道長李一、犀利哥、“我爸是李剛”、錢雲會“車禍門”、關注改變中國、“大小戀”、周立波變“周自宮”、李萌萌高考“被落選”、搶購“愛瘋死”、“糖高宗”、宜黃拆遷自焚、新疆智障勞工事件、郭德綱“被三俗”、穀歌退出中國內地、後宮體、“豆你玩”、3Q大戰、巴比慈善晚宴、菲律賓人質事件、青海玉樹地震、“蘋什麼”、咆哮哥、拯救怪病寶寶小陽鑫、搞笑小民警“失控姐”、上海膠州路特大火災、“薑你軍”、小月月、山西“疫苗門”、陳小春應采兒婚禮、雲南大旱、馬諾拜金、五號體、青春故事《老男孩》、讓子彈飛會兒、“天上人間”被封、台灣蘇花公路車禍、史鐵生去世、江南暴雨、癌症媽媽郭雪嬌、上海世博會變“肉搏會”、上海花祭、鄭淵潔微博統計快男選手支持者、羊羔體、謝朝平“文字劫”、黃山“救援門”、伊春空難、“末日代碼”、章魚保羅去世、“劉備葬於此處”、中國達人秀、廈大辯論現場表白、唐駿“學曆門”、滬杭高鐵、直播“捉奸門”、芮成鋼“三個代表”、東北洪災、虐兔門、京藏高速百裏堵車、慰問帝、新疆小學踩踏、金庸“被去世”、朝韓交火、“鴻忠奪筆”、香港義工黃福榮、“玉米瘋”、迎接亞運廣州公交免費鬧劇、福建南平殺童案、“國考”、方舟子“打假門”、千年極寒、青海地震祈福、紙幣開銬、獸獸“粗口門”、陳光標“裸捐門”、“空姐”滬上行、局長性愛日記、“脫光”運動、凡客體、蛋形蝸居、第六次人口普查、礦難、民國範兒、舟曲泥石流、富士康十三跳……
當我在腦海中把2010年從微博上得知的“關鍵詞”,像“穿越”一樣粗略盤點過後,竟然發現有如此之多!
國內研究微博文化最深入的學者,恐怕非北京大學的胡泳教授莫屬。早在2010年“兩會”期間,他就接受過《新京報》的采訪,談了微博的“裏程碑意義”。他肯定了微博在“快速化”、“碎片化”、“直接化”和“微動力”四方麵的意義,說:“如果說BBS是第一座裏程碑的話,微博當然有成為第二座裏程碑的潛力。”但同時,他也對“微博問政”或“微博影響兩會”這樣的提法持保留態度。當時他說:“隻有大多數代表委員和官員都在使用微博這種工具,並且習慣於微博的運作模式、思維方式和遊戲規則時,微博時代才真正來臨。檢驗方法之一,就是在‘兩會’後,那些活躍的代表委員和官方媒體是否會停掉微博,或者像有些博客那樣荒廢,甚至像部分政府網站那樣長期無人更新而落滿曆史的塵埃。”(見《新京報》,2010年3月13日,《北大副教授: 微博具裏程碑意義 培養新思維》)果不其然,“兩會”結束之後,不少官方微博就“荒廢”了。
到了2010年末,胡泳教授經過將近一年的觀察,在接受《東方早報》記者采訪時,又談了微博,並且闡述了自己心中“理想的微博”的樣子。他說:
在我的理想中,我所樂見的微博是大家的社交工具,大家用微博來擴展自己的社交圈,讓大家的生活更豐富,我覺得這才是微博的本質,而不是賦予它媒體屬性和功能。當微博變成媒體以後,它固然一方麵對中國現實政治發揮積極作用,特別是調動公眾參與公共事件的討論甚至實踐;但另一方麵,它被賦予媒體屬性,本身就會帶上媒體的弊端。我甚至覺得,像新浪拚命把它的微博變成大眾媒體,這樣一種做法,某種意義上,它還摧毀了所有微博的始祖推特原有的核心內涵,比如平等。新浪從運營微博一開始就采用了一種所謂粉絲模式,這一模式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大眾媒體的概念。在推特那裏,用戶就隻有關注與被關注,並不存在所謂粉絲—偶像這一組不平等關係。飯否沿用了推特關注與被關注的關係,但是新浪率先把微博變成了粉絲—偶像模式。新浪還把之前運營博客的那一套路重新用在了微博上麵,並做到極致。我覺得新浪是極其嫌貧愛富的,它對某些名人、有權勢的人加V,不僅加了V,還給話語權大的人格外照顧。最近新浪還動員普通網民出讓域名,我覺得這都是特別違背推特所倡導的平等精神的。所以微博要是有弊端的話,也都是媒體屬性帶來的。當然你如果就是要把微博當成媒體,你迎頭撞上的就是言論空間問題,為此門戶網站就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去做內容審核。”(見《東方早報》,2010年12月19日,《胡泳談全民微博與公共參與》)
胡教授的這一轉變,恰表現了國內知識分子在對待微博問題時,越來越表現出難能可貴的批判性。
香港文化評論人李照興,在看待微博的觀點上也頗有建樹。他並非專業研究微博之人,但是他早年供職媒體,遊曆歐、亞、非一百多個城市,崇尚帶著批判的眼光看待各種文化,對比之、剖析之、解構之、重建之。他不像有的文化人那樣,傻乎乎地一味跟你強調一件新鮮事物有多麼多麼好。他會很理性地給你分析,微博有哪些優點,但是同時也有不少不足之處。並且,最為難能可貴的,也是我在不少香港文化人身上共同感受到的一點,即他們不需要很久,幾乎一開始就能看出事物的“兩麵性”——他們的辯證法學得比我們好。
李照興身為媒體人,對網絡上發生的任何事情都保持著高度的敏感。豆瓣剛推出時,他便注冊了;飯否剛推出時,他也注冊了;微博推出時,他又怎能落後呢?隻是,你在微博上可能找不到他,因為他總是潛水——作為一個必須保持中立的觀察者,或許他不可以給自己的名字後麵加上一個“V”吧?
微博力量大。這是一個反精英、反權威的時代,微博最大的貢獻,是可以彙聚所有人的聲音,打破“一言堂”。
你可以說,微博太吵、微博太亂。但是,我們總不能要求一件東西從它誕生之日,便是完美無缺的。柏楊先生在《醜陋的中國人》中說道,一件事別說有百分之百的好處,就算隻有百分之五十一的好處,好處大於壞處,也是值得我們去做的。有些代價,我們必須付出。這個代價,不是犧牲少數成全多數,而是“寬容”。在一個紛擾的時代裏,寬容尤其重要。胡適先生也說過: 寬容比自由更重要。
在網上看到一則笑話——某領導對一女孩耍流氓,女孩強烈反抗,領導罵道:“小姐,別鬧了,我可是有背景的人!”女孩一聽,頓時笑了:“大叔,別鬧了,我可是有微博的人。”我在好笑之餘,也覺得心中隱隱然有一股力量,希望這可以不止於是一個笑話,而變成真實。當然,另一方麵我也深知,假如我們的社會還需要微博來維持正義,那麼,也證明社會上的正義體係實在薄弱。
所以,套用某位偉人的話,或許可以這樣來表述我的意思——微博是曆史上發生的。凡是曆史上發生的東西,都要在曆史上消亡。因此,微博總有一天要消亡。消亡就是那麼不舒服?我看很舒服。微博哪一天不要了,我看實在好。我們的任務就是要促使它消亡得早一點。這個道理,過去我們已經說過多次了。
■■ 科技改變習慣 ■
許: 據說你隻玩飯否,在微博都是“潛水”作業,是嗎?
李: 飯否現在也不玩。玩飯否我是第一批用戶,很早就開始了。大家都知道它的靈感是來自推特,所以當時就覺得是一個特別特別牛的東西。我作為媒體人、文化評論人,肯定要關注一些新的東西,所以很早就參加了。在這當中,我最關心的問題其實是: 這個“自媒體”它究竟能發揮什麼作用?飯否和微博在技術層麵上,其實是同一類東西,開始的時候也隻是想著嚐試一下。但是,飯否和微博畢竟不同。因為飯否沒有被大集團收購,它還是能保留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前年的很多所謂突發新聞,都是第一時間從飯否傳出來的,這個功能,飯否已經發展得非常厲害。
微博有一個什麼特點呢?它比飯否受到更多的管製。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有的人會害怕它發展得過快,但是它的很多功能又是很值得善加利用的,於是就有了微博這樣一種“折中”的產物。而由新浪這樣的大公司來負責管理,或許是最好的選擇。如今飯否雖然“複活”,但是它已經不可能再有過去的聲勢了。莊雅婷最近有一篇文章寫得很好,說飯否的事情,就好像你原來和老公在一起,後來一個強盜把你搶走了;過了幾年,你老公把你救出來,卻發現你現在和強盜很恩愛。這時候你怎麼辦,是選強盜還是選老公?在我看來,現在已經沒有回頭路了。當然,新浪不是我們所說的傳統的“國營企業”。
許: 搜狐掌門人張朝陽說:“微博的突然火爆非一日之功,乃互聯網互動產品十年積累之大成。論壇是集體的,去中心的;郵件是個人的,卻是點對點的,延時的;博客是以個人為中心兼顧集體的,但卻是非實時的;短信是近乎實時的,但隻是點對點的。PC互聯網產品的左衝右突,演化和普及,手機作為信息工具的流行,十年的功底造就了這樣一個以個人為中心兼顧群體關係的隨時隨地近乎實時的互聯網互動產品,這是技術進步和用戶行為演化從無數個可能性中選擇出來的正果,不容易啊,請大家珍惜。”你怎麼看他的這一總結?微博是否真如他所說是這麼“珍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