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總體來講我是同意的,因為基本上他把幾個平台的特性說得蠻清楚的。當然,他把微博的成功歸因於過去十幾年的積累;但是我呢,會更強調最近幾年的環境對微博的影響,其中最核心的一個因素是: 智能手機。沒有可以方便上網的手機的普及,就沒有微博。這一點,你隻要去飯局就能發現嘛,所有人都拿著手機在發微博。因此我認為,無論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潮流,它的發生,都是需要一個契機的。現在來講,用手機發微博已經變成非常簡單的一個動作。假如我們還必須用電腦來發微博,微博不可能如此流行。現在我們已經去到“後電腦”的時代了,手機、網絡電視、iPad……已經漸漸取代了電腦的功能。所以,張朝陽強調了這麼多,我覺得還需要特別強調的,就是3G手機這樣可以隨時隨地讓我們上網的技術的普及,讓微博變得“火爆”。科技的改變,才是推動人們習慣改變最重要的原因。
許: 他說微博值得“珍惜”,是否不僅可以從技術層麵去理解?
李: 純粹講“珍惜”,是沒什麼大意思的,因為“珍惜”是一個不明確的詞彙。我覺得倒不如說,我們應該如何運用微博,去推動社會發展來得實際。微博在推進公民社會、普及普世價值方麵,可以發揮怎樣的正麵作用?你講珍惜,錢、任何人都值得珍惜;但是在珍惜之餘,我們如何善用它,這才是關鍵。
微博這個“自媒體”在今天的中國社會究竟能產生什麼作用呢?首先,它是源自民間的新聞報道。社會上有很多不公平事件、突發事件,傳統媒體在報道這些新聞的時候有一個弱點,就是它沒那麼快。可是,微博可以立刻反映出: 一,現場的情況;二,普通人以及專家、評論員對這一事件的看法。這些看法不一定成熟,但這至少是一種看法,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些看法不是“統一口徑”之後發出來的。如果要按照我理想中的“先進社會”樣式,起碼要做到,在這個社會中,各種各樣不同的聲音能夠有渠道得以表達。聽的人可以選擇哪個相信、哪個不相信。
其次,假如你問我為什麼微博可以如此“火爆”的話,我會覺得,今天的中國人好像特別需要發表自己的意見,特別需要受到關注和認同。這個現象又是怎麼回事呢?一個人特別想發表意見,有時候是真的有觀點需要闡明;但也有時候,隻是因為我們平時發表意見的空間太少了,被壓抑太久了,所以一抓住機會就拚命發表意見。我發覺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我在國內參加不少的研討會,有很多學生來參加,我們講完之後他們就問問題。在香港做這樣的講座呢,學生問問題就真的隻是問問題而已;但是在內地,學生自己有很多東西需要表達,那架勢簡直就是站起來演講,他們“吧啦吧啦”講一大通,我們在那裏聽著。從中你就看得出,他們是有非常強烈的表達的欲望。我於是就問那些學生的老師:“他們平時都沒有機會表達意見嗎?”老師就告訴我說,比如這些學生平時寫作文,出去旅遊一定要“春光明媚”,稍微寫到一點哀愁、社會“陰暗麵”的時候,老師就會說:“你怎麼可以這樣寫呢?”我覺得,這是我們教育裏麵非常壓抑的一麵,導致大家那麼有表達的欲望。這個時候,突然出現一個那麼低成本——幾乎是不用成本的平台,可以讓你“任意”發表觀點,你說微博能不“火爆”嗎?
再次,微博和中國現在的國際地位以及國際形象是有關的。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中國現在覺得自己越來越強大了,覺得自己的聲音應該有分量,憑什麼其他人不聽我說話呢?所以,中國在過去很多時候扮演的是“旁觀者”的身份,現在則越來越主動去參與國際事件,這一點不容否認。國人現在看完電影要評論、吃完東西要評論,或者看到周立波講了幾句話忍不住要評論,這種心態都和國家的心態是一樣的,就是: 我必須讓你知道我是有觀點的。當然,這種“觀點”在我看來有時候很不成熟,因為微博就是比“快”,如果你落後十幾分鍾發表意見,就可能很晚了。但沒辦法,科技改變習慣,玩微博的人不可能像寫博客的人那樣花一個晚上時間去思考一篇文章。微博的快、準、狠,會影響到微博的內容。
■ 微博把人變蠢? ■
許: 有人說微博現在是“意見領袖集中地”,你覺得對嗎?
李: 我隻能說,微博是一個“意見領袖”迅速表態的平台,但是他們的表態的含金量,是需要我們鑒別的。因為很多時候,這些“意見領袖”講的話,並不一定很深刻,它可以隻是一個“段子”而已,跟郭德綱的段子沒什麼太大的區別。段子隻有“吸引眼球”和“不吸引眼球”之分,而沒有所謂的客觀和真理存在。
可微博起碼有一個好處是,它讓這些“意見領袖”在想什麼是公開的、透明的;但同時,微博給我們一個錯覺,就是覺得這些“意見領袖”的態度,真的可以影響到社會。所謂的“意見領袖”無非一些知識分子、企業老板之類,我不想過度強調這些人是可以改變社會的動力,因為改變社會的主要動力其實還是在政府、官員身上,但是這批人是“潛水”的,我們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公民社會主要有三個“公”: 公平、公開、公義。公平就是對所有人一視同仁,公開就是一切透明,公義就是我們懷抱全世界都認同的價值觀。微博起碼可以做到公平和公開兩點。
許: 那麼,微博有沒有可能推動政府呢?
李: 我覺得這是可以的,尤其是在中國。你有沒有發現推特和微博有什麼區別?我們采訪艾未未的時候,他說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關注他微博的人,往往注重的是他作為公民的一麵,關注他的公民行動;而關注他推特的人,則更多把他作為一個藝術家來看待。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推特在國外,並沒有微博在中國擁有這麼強的“社會性”。外國的名人在推特上講的東西,生活類的內容更多一點。微博上當然也是什麼內容都有,但是我們想盡量放大的,是它“社會責任”的一麵。
許: 香港人玩微博嗎?
李: 越來越多人玩。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明星開微博了。我記得很清楚,大概一年多前我在香港寫文章介紹微博,那個時候沒什麼人知道微博的,說了半天才明白其實就是“微小的博客”。後來像鄭秀文啊、阿Sa啊這些人去開微博,然後發生類似微博被刪帖啊之類的討論,於是越來越多人關注。到現在,微博基本上已經占領了整個華人圈,包括香港和台灣地區。但是香港玩微博和內地玩微博不太一樣,主要起到的是一個相互交流的功能,不像內地這樣注重“社會性”。因為在香港,如果要動員人們去參加什麼活動,都用臉譜網(facebook)。
許: 為什麼會選擇用facebook?
李: 第一,它比微博先進入香港;第二,它沒有字數限製。這已經變成一種習慣,改不了。
許: 微博使我們可以點對點直接接收到信息,不再需要搜索。比如,過去想要了解你,可能要賣報紙看新聞,至少要登錄你的博客,但是現在微博可以使你更新的內容自動跳到我的頁麵上來。你覺得這個特點,對人們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李: 正麵來講,我們可以省掉很多時間。隔一段時間更新一下,能使我們之間的聯係非常密切。但是從負麵來講,這種接收信息的方式,也使你的視野局限在你所關注的那幾百個人裏麵,你的世界就隻是這幾百個人的世界。所以,我建議玩微博的朋友,不妨主動地去關注一些跟你完全不同類型的人,甚至是跟你的意見完全相反的人。我現在很怕中國人變成一種狀況,就是: 我隻想聽到我想聽的聲音。你要知道這個世界上很多人的想法是跟你不一樣的,你不一定要認同別人的觀點,但是起碼你要知道。而且,微博不是真的可以讓別人的信息“自動”跳到你的頁麵上來的,起碼你要去“更新”一下。這又造成一個問題,就是上癮。我現在就發現自己的一個毛病,就是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去更新一下自己的iPad或者手機,好像不這麼做心裏就很不安。但是,其實這樣很“危險”。你有沒有想過,萬一有一天斷網了怎麼辦?我就遇到過這樣的人,上不去微博他整個人就變得焦慮,焦慮到影響正常的工作。
許: 美國學者尼古拉斯·凱爾曾經寫文章說“穀歌把人變蠢”,便捷的互聯網給我們提供了方便的同時,其實也使我們越來越懶於做深度思考。你覺得玩微博會不會也有同樣的效果呢?比如,很多人隻是看別人的結論,自己不動腦筋。
李: 這是需要個人有很強的內在,才可以戰勝的。你可以說穀歌把人變蠢,也可以說電視把人變蠢,但對我來說,隻是看你怎麼去利用這個工具而已。比如說,我覺得穀歌不會把我變蠢,因為我有很好的新聞從業者的基本訓練。有一次,我跟《華爾街日報》的記者討論這個問題。他說,現在的記者遇到一個新聞,下意識的反應就是馬上上穀歌,他覺得千萬不可以這樣。因為你要去采訪,首先要想到采訪對象是一個“人”,你要跑到那個人麵前,觀察他,最好是跟他麵談,這樣才能有一個比較立體的概念去寫新聞。穀歌對我來說,是輔助我去了解世界的工具;微博對我來說,也是一樣的。在遇到一個突發事件的時候,我不一定會相信從微博上發出來的所謂“現場的”報道。比如,前兩天微博上傳金庸死了,你看到這種“新聞”,起碼要去核實一下是不是真的。
■ 我們需要“假新聞” ■
許: 現在這種風傳的“假新聞”可不少。
李: 對。這個現象很有趣,尤其對現在的中國社會來講。因為照常理說,“假新聞”是不好的;但是在這個信息不對等的時代,我們卻很需要“假新聞”。為什麼呢?這也是一個傳播學家約翰·菲斯克提出來的理論,叫做“小報的真理”。他說,“小報”的新聞無論真假,它都是給予“大報”的一種“反理論”(anti-truth)。
在一個“大報”當道的社會,什麼都是他們說了算,誰知道他們所謂的“真理”是不是真的呢?那麼,我們隻能通過“反理論”,迫使你把真相更公開,把事實討論得更清楚。如果沒有“反理論”的話,那麼,所有的“真理”都是他們說了算的啦!在國內來講,這種“反理論”,無論是謠言也好、小報也好,它們也是有這樣一種功能的。官方如果要證明“假新聞”是假的話,就必須拿出更多“真”的證據出來。這一點,可以補充到我前麵所講的“微博的功能”裏去。
我不介意微博上麵的謠言,而且我鼓動這個。為什麼呢?因為你去證明謠言是謠言,總比你說一個大家都不知道究竟是不是謠言的東西出來好。所以,我認為對一個並不那麼公開透明的中國來說,這是微博一個很好的功能。同時,我也不覺得那些所謂“意見領袖”的表態,是十分值得參考的。我們誰也不記得昨天微博上的“金句”是什麼了,但這就是媒體的本質——媒體的本質就是吸引十五分鍾的眼球而已嘛。那些“意見領袖”急於表態,可能過於兩天又會後悔,這樣的事情常有。微博上吵架是常有的事,我的老友廖偉棠最近不是又跟人在微博上吵“上海火災”的事情了嗎?因為微博的字數那麼少,肯定會造成很多誤解,吵架是避免不了的。所以,看微博的態度很需要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