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不忍人之心呢”?“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醜上》)這就是孟子對人性的著名假設:性善論。並直接地將這種“不忍人之心”推於極致,將之為規定人與非人的標準,認為人是先天具有這種心,不待學,不待慮,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依據:“惻隱之心,仁之端也;醜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猶其有四體也。”
聖王之道。根據自己的“人性本善”的學說,孟子進一步得出了他的仁政學說。在孟子看來,要管理好國家,就必須行仁政,他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孟子·公孫醜上》)行仁政,即在於得民心,“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做民眾想做的,滿足他們的要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要施行他所謂的“聖王之道”。孟子還說:“民貴,君輕,社稷次之。”作為國君應當“保民而王”,保了“民”,自然便“王”天下了。這樣,就把國君和老百姓緊緊地聯係到了一起,自然就要為大眾謀福利,並且與民同樂。
浩然之氣。用馮友蘭先生的話就是:由人的“勇氣”“士氣”而來。卻又比它更廣泛、更超乎世俗,是人和宇宙融為一體的氣概,“塞乎天地之間”。用孟子的話說就是“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矣。”孟子認為雖然“浩然之氣”為人的本性,但隻有一個人經常行義,浩然之氣才會從他內心自然地湧出來。當個人的“浩然之氣”與宇宙融為一體時,那他就足以通天地,成為聖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以此來勉勵人們要注重個人的自我修養。這就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學說,回答了個人為什麼要注重自我修養。
(三)荀子
1.荀子傳略
荀子(公元前313—前235),名況,字卿,趙國郇邑人,戰國後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是繼孔子、孟子以後最大的儒學家。他的思想記載於《荀子》一書中,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荀子曾經遊曆燕、齊、楚、秦、趙多國,後家居蘭陵至死。
在蘭陵時荀子開始著書講學,有名的韓非和李斯就是他這時候的學生,他也在這段時間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雖是儒家之繼承人,但他並沒有盲目地將儒家學說全盤接收。反之,荀子將儒家學說融會貫通、加以發揮,提出了“性本惡”等影響後世深遠的學說。
2.哲學思想
與孟子相反,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人之性,惡也;其為善者,偽(人為之意)也。”一方麵,正因為,人有“惡”的本性,所以,才更有必要讓他們向“善”。而要人棄惡從善,必須加強後天的教化。如他所說:“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禮論》)自然,“化性起偽”當時非禮樂莫屬。所以,荀子格外看重禮樂對人的後天教化功能。另一方麵,正因為“人性本惡”,才需要後天的教育,而後天的教育則離不開他人的幫助,因此,個人離不開他人,離不開社會。而要使社會組織起來,則需要規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製定日常生活的行為準則,這同樣非禮莫屬。從這個角度來說。荀子又比孔子進了一步,他闡釋了為什麼需要“禮”的原因。而且,在荀子看來,人類社會法則同自然的法則一樣重要,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謂之能參”,高揚人的主體地位,這在當時實在難能可貴。而對於自然來說,荀子認為自然是不會按照人的意誌而改變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第三節)道家
道家思想恢宏壯闊。老子被譽為“中國和世界的第一哲學家”,大哲學家尼采和海德格爾都認為《道德經》是他們思想的動力源泉。
道家是古代最有影響的哲學學派。《漢書·藝文誌》雲: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曆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麵之術也。創始人老子死後,道家主要沿兩條路線繼續發展,一條是“無為主義”的政治學,盛行於戰國和西漢初期的黃老學派,這派主張“無為而治”;另一條是“率性而為”的人生哲學,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的老莊學派。道家思想,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占據了極重要的地位。中國古典美學的一係列獨特的理論,都發源於老子哲學。
(一)老子
1.老子傳略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曆鄉曲仁裏人,諡聃,生卒年不詳。老子修道德,其學主無為之說,以自隱無名為務。道家的理論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經》一書上下五千言,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之自然宇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的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對於存活於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眾多的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