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百花齊放——諸子百家(2)(3 / 3)

政治觀。莊子的宇宙觀決定了他在政治上強烈反對政府運用其機構實行統治,而最好的治國之策乃是無為而治。如果以政治、法律統治民眾,那就無異於絡馬首、穿牛鼻,無異於續鴨脛、斷鶴脛,違背了自然本性。而且統治者越是靠人為的手段來統治,越會加重老百姓的悲慘和不幸。

在《莊子·山木》裏有一個故事,集中體現了莊子的思想。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這故事也體現了莊子的辯證法。

(三)道家思想的流變

老莊以後,列子從道家思想出發,並對道家思想中無為的人生觀有所改造,強調人在自然天地間的積極作用,並認為人在一種不任強使力的生存狀態下,不憂天、不畏天,才是最好的生存狀態。

秦征服六國以後,推行嚴酷的法治,使儒、墨、道諸家之說暫時進入低潮。隨著秦二世的滅亡,漢初黃老之學以更大規模得以複興。據現存所能看到的文獻,漢初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第一次提出“道家”名稱。他說的道家是以黃老清靜無為思想為基礎,吸收儒、墨、陰陽、名、法各家思想的長處而創立的學派。在西漢初年黃老之學興盛於宮廷上下。東漢時期,嚴君平《老子指歸》開始有了以老莊為道家的傾向。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新道家即玄學。玄學是以老莊思想為骨架的一種哲學思潮。清談是玄學的表現形式。在魏晉之際,清談成為名士間辨明哲理,交流思想的主要途徑。清談不是空談,它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有宇宙觀、曆史政治、倫理道德等,以辨析其中的哲理為目的。清談所依據的思想資料主要來自《老子》《莊子》《周易》三部書。這三部書謂之“三玄”。何晏、王弼首開其風,王弼更以簡潔有力的注經之作,從理論上深入道家之學並予以闡發,而向秀、郭象則發展莊學的注釋工作。

魏晉以後,學術界以老莊為道家的分類法得到承認。後來道家又借助道教而發展深化。道教是道家的重要分支,是道家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繼續,是道家的一種變型。

(第四節)墨家

尚賢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綱領。墨家與儒家並稱“顯學”。

墨子

春秋末戰國初思想家、學者,墨家學派創始人。姓墨名翟,生卒於約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魯國人,一說宋國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稱“北方之鄙人”,人稱“布衣之士”和“賤人”。

他曾為宋國大夫,自詡“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師從史角之後,傳其清廟之法;又學於儒者,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明於《詩》《春秋》,因不滿儒家禮樂煩苛,於是棄周道而用夏政。

宣揚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誌、明鬼、非命,而以兼愛為核心。其為人“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為宣揚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生徒,尋常親從弟子數百人,形成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上說“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幾乎“遍從人而說之”。行跡所至,東到齊,西遊鄭、衛,南至楚、越。

墨子博學多才,擅長工巧和製作,曾製成“木鳶”,三日三夜飛翔不下。還擅於守城技術,其後學總結其經驗為《城守》二十一篇。還在名辯說方麵有所成就,成為戰國名辯思潮的祖源之一。墨子的事跡,分別見於《荀子》《韓非子》《莊子》《呂氏春秋》等書,其思想則主要保存在墨家後學《墨子》一書中。

1.社會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