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百花齊放——諸子百家(3)(1 / 3)

在周朝,一些人憑著自己的武藝或軍事才能(這些人大多來自下層社會),在王公貴族那裏獲得世襲的爵位。春秋之末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禮崩樂壞。不少原來的貴族由於戰爭或其他原因,失去土地,淪為庶民。而這些人也散入民間,他們被稱為“俠”或“遊俠”。墨子和墨家學派的成員就來自遊俠。《墨子·公輸》曾記載,楚惠王年間,公輸盤幫楚國造雲梯準備攻打宋國。墨子知道後,從齊國起程,日夜不停,曆經十天,奔走千裏,趕到楚國見公輸盤和楚王,阻止其攻宋。說服公輸盤後,再見楚王。楚王不聽,墨子讓公輸盤為攻,自己為守,演示戰爭。公輸盤九攻之,墨子九拒之。公輸攻已盡,而墨子守有餘。公輸欲殺墨子以絕其患,墨子置生死於不顧,坦然對楚王說道:“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戴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最後,楚王隻得打消攻打宋國的念頭。不僅如此,還有不少的資料記載都足以說明他們是一個紀律嚴明的具有軍事性質的武士組織。《史記·遊俠列傳》中稱他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

墨子崇尚任俠,他清楚地知道,興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不可能通過一兩個人的力量實現。隻有通過有組織、有信仰的形式,培養能人義士,遊說天下諸侯,逐步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

當然,墨子主張的“俠義”精神和我們通常意義上的個人英雄主義的“武俠”有很大的不同。真正的俠者,大到為國為民,小到見義勇為。真正的俠者具備悲天憫地之心,有愛心,愛百姓,愛眾生,愛萬物,兼相愛,交相利;他以百姓之心為心,以百姓之苦為苦;俠者即仁者,俠者愛人。因此即使在危難之中也奮不顧身,舍生取義。俠者貴義,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義之所棄,雖萬金將於我何幹?

2.政治主張

在墨子的思想體係中,“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誌,明鬼,非命”,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體係。

尚賢節用

墨子作為平民出身的政治家,他不但注重言傳,還注重身教,身體力行。墨家的人全部葛衣短衫,親自勞作。他甚至鼓勵弟子們以自苦為樂。正因為如此,墨子才深知民間疾苦,才對儒家提倡的繁文縟節深惡痛絕。也是這個原因,墨家才迅速得到廣大平民的支持,具備廣泛的民眾基礎,成為一時之顯學。

同樣,墨子非常關注從平民階層選拔人才。他認為國家的貧窮和混亂都是由於貴族世襲、壓製人才造成的。隻有大批選拔重用德才兼備的賢人,才能達到治理國家,改變貧窮和混亂的局麵。“尚賢”就是任人唯賢。墨子反對任人唯親的宗法血緣用人製度。“尚同”就是在一個國家中政令體製賞罰刑治從中央到鄉裏上下一致,做到令出必行。尚賢是尚同的根本,尚同是尚賢的體現和延伸。墨子認為,隻有上下一致,尚賢尚同,才能實現國家的大治。在墨子看來,不分貴族奴隸,不分貧富貴賤,用人隻有一個標準:賢或者不賢。在經濟發展上,他主張“強本節用”。“強本”就是發展生產,促進經濟繁榮,人民豐衣足食;“節用”提倡勤儉節約,減少一切浪費,他對統治階級揮霍浪費的奢侈風氣進行嚴厲斥責:“節約則昌,淫逸則亡”。

兼愛和非攻

墨子主張“兼愛”、“非攻”,用“兼相愛,交相利”的原則來拯時濟世,處理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兼愛”即人人平等,不分等級貴賤,不論血緣遠近,平等互助;就是愛人,愛百姓而達到互愛互助,而不是互怨互損。兼愛還表現在大國不侵略小國,國與國之間無戰事,和平共處。非攻就是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他極力反對國與國之間無休止的掠奪戰爭,認為戰爭破壞生產,給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非攻善守”是他的重要主張。在《兼愛》下篇他論述了這一原則:

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當今之時,天下之害孰為大?曰:“若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之劫弱,眾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敖賤,此天下之害也。又與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又與今人之賤人,執其兵刃、毒藥、水、火,以交相虧賊,此又天下之害也。”姑嚐本原若眾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愛人利人生與?即必曰非然也,必曰從惡人賊人生。分名乎天下惡人而賊人者,兼與?別與?即必曰別也。然即之交別者,果生天下之大害者與?是故,別非也。

兼愛和非攻是體和用的關係。兼愛是大到國家之間要兼相愛、交相利,小到人與人之間也要兼相愛、交相利。而非攻則主要表現在國與國之間。隻有兼愛才能做到非攻,也隻有非攻才能保證兼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