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注重辯論“名”與“實”之間的關係,是一種邏輯學。名家與各家不同之處,正是在於“正名實”的方法。他們主要是以邏輯原理來分析事物,而辯的內容,又多半是與政治實務無關的哲學問題。因此,名家的理論在中國五千年來的學術沿傳裏,一直被冠上一個“詭辯”的惡名。
代表人物是公孫龍和惠施。
(第七節)陰陽家
陰陽家在自然觀上,利用《周易》的陰陽觀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論;又從《尚書》的“九州劃分”進而提出“大九州”說,認為中國為赤顯神州,內有小九州,外則為“大九州”之一。
在曆史觀上,則把《尚書》的五行觀改造為“五德終始”,又稱“五德轉移”。“五德”指五行的屬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陰陽家的說法,宇宙萬物與五行對應,各具其德,而天道的運行,人世的變遷,王朝的更替等,則是“五德轉移”的結果。其目的在為當時的社會變革進行論證。
在政治倫理上,陰陽家認為“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讚成儒家仁義學說。
同時強調“因陰陽之大順”,包含若幹天文、曆法、氣象和地理學的知識,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其代表人物是鄒衍。
(第八節)縱橫家
“縱”指“合縱”,“橫”指“連橫”。所謂“合縱”,指戰國時齊、楚、燕、韓、趙、魏等六國聯合抗秦的外交策略。所謂“連橫”,指以上六國分別與秦國結盟的外交策略。代表人物:蘇秦、張儀。
蘇秦字季子,東周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乘軒裏人,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蘇秦的準確生年,今已不可考。蘇秦出身寒門,卻少有大誌。曾隨鬼穀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多年。“東事師於齊,而習之於鬼穀先生。”(《史記》)學成之後,蘇秦曾先後遊說周、秦、趙等國,然而均不為所用,遭受到很多困難、挫折,隻得回家。兄弟嫂妹妻妾都暗地嘲笑他,連父母都瞧不起他。蘇秦備受打擊,於是發憤讀書,得周書《陰符》而讀之,“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秦策一》),留下了“錐刺股”的千古佳話。終於學有所成。蘇秦學有所成再次踏上了遊說列國的征途。是時,齊秦二強心懷包宇天下,兼並六國之誌;而弱國之間,彼此明爭暗鬥,不難被各個擊破。至秦,不被用。正好遇見燕昭王廣招天下賢士,蘇秦入燕,深受燕昭王信任。於是蘇秦轉而力主合縱攻秦,即聯合幾個弱國共同對付強大的秦國。公元前285年,蘇秦到齊國,挑撥齊趙關係,取得齊湣王的信任,被任為齊相,暗地卻仍在為燕國謀劃。齊湣王不明真相,依然任命蘇秦率兵抗禦燕軍。齊燕之軍交戰時,蘇秦有意使齊軍失敗,五萬人死亡。他使齊國群臣不和,百姓離心,為樂毅五國聯軍攻破齊國奠定了基礎。之後,蘇秦又說服趙國聯合韓、魏、齊、楚、燕攻打秦,趙國國君很高興,賞給蘇秦很多寶物。蘇秦得到趙國的幫助,又到韓,遊說韓宣王;到魏,遊說魏襄王;至齊,遊說齊宣王;又往楚,遊說楚威王。諸侯都讚同蘇秦之計劃,於是六國達成聯合的盟約,蘇秦為縱約長,並任六國相。回到趙國後,趙王封他為武安君。秦知道這個消息後大吃一驚。此後15年,秦兵不敢圖謀向函穀關內進攻。
蘇秦在戰國晚期享有盛名,《荀子·臣道》把“齊之蘇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張儀”相提並論。西漢時,蘇秦仍受人稱道,《史記·鄒陽傳》讚揚他能成為燕的忠臣。《淮南子》也多處提到他,並肯定他有知權謀的長處。司馬遷以為蘇秦在“連六國從親”的過程中,顯示出他的才智過人。《漢書·藝文誌》縱橫家類有《蘇子》三十一篇,當是蘇秦作品或後人所記有關他的事跡的彙集。漢以後該書已亡佚。
張儀,生年不詳。魏國貴族後裔,學縱橫之術。秦惠文君九年(公元前329年),張儀由趙國西入秦國,憑借出眾的才智和“三寸不爛之舌”被秦惠王任為客卿,籌劃謀略攻伐之事。次年,秦國仿效三晉的官僚機構開始設置相位,稱相邦或相國,張儀出任此職。他是秦國置相後的第一任相國,位居百官之首。張儀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外連橫而鬥諸侯”,與秦國的耕戰政策相配合,運用雄辯的口才,詭譎的謀略,縱橫捭闔,遊說諸侯,在風雲多變的險惡環境中,主要憑借外交手段,采用連橫策略,“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麵事秦”,瓦解了蘇秦生前所創的六國合縱。使得秦國“東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這為秦國的霸業和將來的統一起了積極的作用。因此,孟子的弟子景春稱讚說:“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王卒,子秦武王即位。張儀素為秦武王不滿,離秦赴魏,卒於魏。
(第九節)雜家
嚴格說來,“雜家”並不是一門有意識、有傳承的學派,所以也並不自命為“雜家”的流派。自從《漢書·藝文誌》第一次把《呂氏春秋》歸入“雜家”之後,這個學派才正式被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