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百花齊放——諸子百家(4)(2 / 3)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家都有自己的對策與治國主張。為了打敗其他流派,各學派或多或少地吸收其他流派的學說,或以攻詰對方,或以補自己學說的缺陷。然而,任何一個流派也都有其特色與長處,而“雜家”便是充分地利用這個特點,博采眾議,成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並蓄,卻又切實可行的治國方針。

代表人物:呂不韋。

(第十節)農家

農家者流,出於農稷之官。其言多重播百穀,勸農桑,以足衣食。故有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連孔子亦曰:“所重民食。”故可見此為其所長。

農家主張與民同耕,進而論及君民並耕,此可說是一個很大的自由平等之觀念,故不免引起重視“正名”的儒者之反對,認為這是棄君臣之義,徇耕稼之利,而亂上下之序。

因農家書多為農圃之技,而非學理,故能免於秦始皇之《焚書令》。但其最高之理想為與民同耕,雖為一平等階級口號,但亦不容於儒者,是故其著多亡佚。

代表人物:許行。許行生於楚宣王至楚懷王時期。依托遠古神農氏“教民農耕”之言,主張“種粟而後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帶領門徒數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漢間打草織席為生。許行農家思想的核心是反對不勞而食。他和門徒以農事為主業,同時也從事手工業生產,還認識到市場貨物交換的重要作用,以粟易帽、鍋、炊具、鐵製農具等需要品。並且指出,如果一切自製,將“害於耕”。在價格問題上也有較深刻的見解,主張依據產品的長短、輕重、多寡、大小等數量、質量規定相應的價格,使“市賈(價)不貳”“莫之或欺”,不讚成商人居中剝削,反對抬高物價和交換中的欺詐行為。他還否定君主擁有倉廩、府庫的物權。對滕文公的“厲民以自養”的君主剝削製度,也持批評態度。他的思想,是小農經濟平均主義的反映,集中顯示了勞動農民自食其力的淳樸本色,表達了企圖解除現實壓迫的強烈願望,充滿對想象中平均社會的美好憧憬,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

(第十一節)小說家

古時之人以聖人在上,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誨,士傳言而庶人多以之謗之。而至孟春,徇木鐸以求歌謠,巡省觀人詩,以知風俗。過則正之,失則改之,道聽途說,靡不畢紀。小說家者能代表平民社會之四方風俗。然亦因其之小道,而不為世人所重,終致弗滅。

代表人物:虞初。虞初(約公元前140—前87)西漢小說家,號“黃車使者”,河南洛陽(今洛陽東)人。漢武帝時為方士侍郎。虞初所作《周說》,共計943篇,原書失傳。“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漢書·藝文誌》)。孔子也曾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至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呂裏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夫之議也”。小說接近民間文學,與上層文士不相容,因此,東漢末仲長統主張“《百家》雜說,請用從火”,要把小說全部燒掉。因此虞初的小說《周說》也被上層文士“從火”了。由於《周說》的失傳,虞初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地位沒有得到確立,僅見於書者唯《漢書·藝文誌》而已。幾乎所有的文學史都很少記載虞初的事跡和他的小說創作,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偶有所記,亦幾近於《漢書·藝文誌》而已。但實際上虞初對小說創作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書雖不存,但因之被推為古代唯一小說作家”(譚正璧)。後世稱虞初為小說創作的鼻祖。《文選·西京賦》中張衡雲:“小說百家,本自虞初。”

(第十二節)兵家

兵家是中國古代對戰略家與軍事家的通稱,又特指先秦對戰略與戰爭研究的派別。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孫子兵法》《吳子》《孫臏兵法》《司馬法》《六韜》《三略》和《尉繚子》等。兵家集大成者是孫武的《孫子兵法》。中國自古以來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視的。兵書在中國的發展源遠流長,兵書產生於西周,成熟於春秋。

代表人物:孫武、孫臏。

孫武,出生於約公元前535年,字長卿,後人又尊稱孫子或孫武子,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曾祖父、祖父都是齊國名將。受家庭的影響孫武從小就喜歡兵法,盼望能有用武之地。但齊國的紛爭和內亂使孫武離開齊國,到了吳國。隱居吳國郊外,一邊灌園耕種,一邊寫作兵法,並請伍子胥引薦自己。經伍子胥反複舉薦,得到吳王闔閭的召見,終被拜為將軍。闔閭去世後,孫武輔佐夫差,並幫助吳國建立了霸業。但夫差日漸驕橫,不聽忠言信讒言,逼死功臣、忠臣伍子胥,孫武見狀寒心而退,知道自己想輔佐吳王統一南北的大誌已無法實現,為免遭殺身之禍,便悄然歸隱,息影深山,根據自己訓練軍隊、指揮作戰的經驗,修訂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