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的一生,除了其赫赫戰功以外,更主要的是他給後人留下了不少珍貴的論兵、論政的篇章,其中尤以流傳下來的《孫子兵法》最著名。這短短的13篇5000字,體現了孫武完整的軍事思想體係。孫武的軍事思想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觀點。他強調戰爭的勝負不取決於鬼神,而是與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外交努力、軍事實力、自然條件諸因素有聯係,預測戰爭勝負主要就是分析以上這些條件如何,這就體現了他樸素的唯物論觀點。孫武不僅相信世界是客觀存在的,而且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強調在戰爭中應積極創造條件,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促成對立麵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化。正是因為孫武在軍事科學這門具體科學中概括和總結出了異常豐富、多方麵的哲學道理,確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與孔子、老子的並列地位,被並稱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顆明亮的星體。
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們都使用其論述的軍事理論來指導戰爭,所以,孫武被古今中外的軍事家一致尊崇為“兵家之祖”。當今,《孫子兵法》不但已成為許多國家的軍事指揮員們在戰場上角逐勝負的武器,而且已登上了一些國家的最高“殿堂”,成為他們戰略決策的理論依據之一;還被推廣運用於社會的各個領域,尤其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其中智慧,真可謂是“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孫臏,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齊國阿(今山東陽穀東北)人,孫武的後代,大致與商鞅、孟子同時。他曾與龐涓同學兵法,當龐涓作魏惠王將軍時,忌其才能,把他騙到魏國,處以臏刑(即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經齊國使者秘密載回,逃往齊國,為田忌門客,助田忌賽馬獲勝,被薦給齊威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協助齊將田忌,設計圍魏救趙大敗魏軍於桂陵、馬陵,迫使龐涓自殺。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因趙攻魏屬國衛而命龐涓率軍圍趙都邯鄲。次年,趙求救於齊,齊出兵8萬救趙。孫臏以軍師身份坐鎮指揮。針對魏強兵在外,魏都大梁防務空虛,采取“批亢搗虛”、攻其必救的戰法,率軍先攻平陵,示敵以弱,爾後直奔大梁,逼使龐涓倉促回救,而在其回軍必經之途桂陵截擊,大敗魏軍,擒(一說“擒”為製服、戰勝)龐涓。二十七年,魏又因韓聯絡齊、宋,不赴逢澤(今開封南)之會而攻韓,韓求救於齊。齊再度以田朌(一說田忌)、孫臏率軍救韓,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撲魏都大梁,待龐涓撤圍,即還師回齊。然魏軍欲全殲齊軍而緊追不舍,孫臏因勢利導,以逐日減灶之法迷惑龐涓,誘其棄主力步兵,僅以輕車銳卒追趕,齊軍則以逸待勞,連車為壘,伏於馬陵,大敗魏軍,殺龐涓(一說自殺),擄魏太子申。
孫臏著有《孫臏兵法》一書,亦稱《齊武子》,後失傳。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孫臏兵法》,反映了孫臏的軍事思想。其認為戰爭有一定的規律;在戰略戰術上貴“勢”,即依據一定條件占據主動和優勢;突破前人速戰速決的理論,提出了持久作戰的思想;適應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強調攻城;認為隻有覆軍殺將方為全勝,開創殲滅戰的理論;對野戰中車壘的運用、陣法的研究和將領的必備條件等均有闡述。他繼承和發展了孫武的軍事理論,把“道”看做戰爭客觀規律,提出了以寡勝眾、以弱勝強的戰法,主張以進攻為主的戰略,根據不同地形,創造有利的進攻形勢,重視對城邑的進攻和對陣法的運用。
【本章參考資料】
[1] 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 北京:中華書局,1996
[2] 葉朗. 中國美學史大綱.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 朱之謙. 老子校釋. 北京:中華書局,1984
[4] (清)郭慶,王孝魚點校. 莊子校釋. 北京:中華書局,1961
[5] 郭預衡. 中國古代文學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 朱東潤. 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7] 馮其庸等. 曆代文選.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63
[8] 曹伯韓. 國學常識. 北京:三聯書社,2002
[9] 劉兆祐,江宏毅. 國學導讀.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10] 國學網 http://www.guoxue.com/
[11] 中國傳統文化網 http://www.chinactwh.com/
[12] 中國古代文學 http://www.ahtvu.ah.cn/
[13] 銅雀夕照(中國曆史專題網)http://www.tqx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