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物質的豐盛,我更希望得到心靈的慰藉,許多父母曾發出這樣的感慨:“現在的孩子怎麼了?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而孩子們的心理卻越來越不正常了。他們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怎麼還這麼不懂事?”一位哲人說過:“物質的進步並不能代表人類的進步,而心靈的升華才是社會前進的標誌。”正如這位哲人所說,孩子成長的標誌更重要地體現在心誌的成熟,相對於“顯性的養分”,我們往往忽視了孩子們成長所必需的“隱性的養分”——在給予孩子的饕餮大餐中,“心靈雞湯”必不可少。
第一節我需要的不是名牌
又到了星期六,小惠一覺醒來,想起今天文化宮有青少年才藝比賽,於是趕緊跑到父母的臥室,準備叫醒他們一同前往。小惠一直都喜歡唱歌、跳舞,所以,有這樣的一個節目去觀看、學習,怎能不高興呢?
可是當小惠走進爸爸媽媽的臥室後,卻發現裏麵一空無一人,隻是在床頭櫃上留了一張紙條,上麵寫著:“小惠,今天爸爸媽媽要去做生意,廚房裏已經有吃的,餓了就吃點吧!晚上爸爸媽媽回來給你帶最新的耐克運動鞋,相信你一定會喜歡的!”
一整天,小惠都是在唉聲歎氣中度過的。晚上父母回來後,她看著漂亮的耐克鞋,卻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而是當著大人的麵,哭成了一個小淚人兒。
小惠聽著媽媽的勸慰,卻依舊感覺不到開心。她在心裏對自己說:“又是鞋子,又是名牌!自從進入小學後,我每個月都能收到這些,盡管小朋友們都挺羨慕我,可是你們知道嗎,我從來就沒有開心過,甚至,我還羨慕同學們!每個星期一,他們都會對我說周日他們的爸爸媽媽帶著他們去公園玩,聽到這裏我隻好靜靜地走開,因為我從來都沒享受過這些!爸爸媽媽,我知道你們這是愛我,可是,我更想和你們在一起,一起去玩耍、歡樂!”
小惠的心理,充分暴露出了目前家庭教育中出現的最大問題:物質過剩與情感匱乏。因此,當小惠感到物質已經滿足自己的心理後,自然而然地,就會抱怨起父母為什麼不關心自己的內心需求,因此,對大人就產生了無盡的埋怨。
不僅是小惠,如今越來越多的孩子都有這樣的問題。現在的父母比以前的父母更易寵溺自己的孩子。產生這一現象的一個很自然的原因就是,現在大多數的家庭隻有一個孩子,父母及其他家人把全部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一個孩子身上,並很自然地認為,反正隻有這麼一個孩子,不對他好還對誰好?可是自己平常又有很多工作,這該怎麼辦?好吧,那就用各種名牌物品讓孩子快樂吧!於是,這些家長常常無止境地為孩子購買貴重的玩具,滿足他們的任何要求,以此來彌補他們無法經常陪伴孩子的遺憾。
還有些家長則是因為自己曾經經曆了比較窮苦的童年。在他們自己小時候,父母管教得特別嚴厲或者生活不是很富裕,所以當他們自己有了孩子的時候,往往會走向另一極端,對孩子完全放任自流,百依百順,並認為:我的孩子的生活當然應該比我小時候好,他應當有這些名牌的東西,從而獲得到內心的快樂。
這樣一來,父母隻注意孩子的物質需要,而忽視了孩子的感情需要,這種愛是片麵的、缺乏感情的。人都是需要關懷的,孩子的健康成長不是多去幾次肯德基、麥當勞,不是多買幾套新衣服,不是成天上這樣那樣的培訓班就夠了,而是更需要親熱的情感和父母的溫暖,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孩子更需要和父母進行親密的接觸;他們需要家長提供各種各樣的信息,給以情感上的支持和行為上的幫助;他們有自尊,需要理解。
心理健康是保障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家長作為孩子最直接的啟蒙老師,有責任和義務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心理健康教育雖不同知識教育那樣可以立竿見影,但它對成就一個孩子的未來、塑造一個健康的生命,卻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如果家長不能滿足孩子們心理上的需要,對他們心理上的需要漠不關心,那麼即使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非常優越,他們也會感到不滿、苦惱,甚至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正如他們的環境和營養中缺少某些物質時會產生身體上的疾病一樣,因為,孩子除了滿足自己的感情需要外,還需要從和父母的接觸中獲得安全感。相反,如果孩子不能通過與父母的情感交流中滿足情感的需要,那麼對他的健康心理的形成將產生消極的影響。
小惠是個正常的孩子,尚且會有這樣的心理,對於那些身有殘疾的孩子,或者父母離婚的孩子,心理陰影就會更重了。這些孩子的父母總會覺得對孩子有虧欠,覺得對不起孩子,為了補償他,這些父母常常會用各種物質獎勵,他們以為這樣可能填補孩子的失落,但實際上,孩子會因此更加沮喪,因為他們會覺得,自己身上的缺陷受到了大人格外關注。
因此,想要改變孩子的這種心理,父母除了要在物質上進行關懷,更重要的就是讓他在心靈上體會溫暖,比如經常一同去野外教育、與孩子觀看動畫片、一起做遊戲,這樣,才能讓孩子的心理逐漸健康。
以前我總是借口工作忙、瑣事多,沒有那麼多時間與孩子在一起,於是總想著利用那些名牌物質送給孩子,讓她感到快樂。到現在我才知道,其實原來是自己錯了。我物質至上的心理,其實就是逃避自己無法讓孩子感受內心溫暖的現實。看來,我必須改變這種行為了。
第二節爸媽的溺愛,讓我成了“小皇帝”
小剛已經進入了幼兒園大班,但是身邊卻沒有什麼好朋友。每次班上舉辦什麼活動時,他也總是躲在人後,從來不願意拋頭露麵。
老師看到眼裏,就找小剛談話。小剛解釋道:“其他小朋友都說我是小皇帝,不願意和我一起玩。”
接下來,小剛久久不願說話了。老師隻好把小剛的父母找來。通過溝通老師這才明白,原來在家裏,父母都特別溺愛孩子,小剛永遠都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所以久而久之,小剛就變得像個小皇帝,誰也訓不得、罵不得。當他把這種心態帶到幼兒園時,小朋友卻不接受這一套,因此時間長了,小剛自然也不願再與小朋友交流了。
小剛聽著老師與父母的交談,心裏的問題越來越多:“在幼兒園裏我感覺不到溫暖,在家裏同樣我也體會不到。雖然爸爸媽媽都順著我,誇我是個能幹的孩子,但是為什麼我自己卻從來都感受不到?老師前一段時間說過,如果我們過分受到溺愛,成長過程就會有很多問題。是不是就是因為爸媽太愛我了,才讓我現在變成這個樣子?”
小剛的這種表現,與父母的溺愛有著必然的關係。在那些溺愛孩子的家庭裏,常常會看到類似的場麵。許多父母都會為自己辯護說:“我隻是希望讓孩子得到最好的。”但是事實卻是:過多的愛隻會害了孩子。專家有時將父母對孩子的溺愛稱為“甜毒品”。雖然表麵上“香甜可口”,但其實,它就像毒品一樣,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正是因為這種無休止的溺愛,造成了小剛內心的空寂,總想指揮其他小朋友,所以受到排擠成為了必然,心理也無法實現平衡。
但是,現在有很多父母會對此產生疑問:對孩子百依百順,不就是表現出一種“愛”嗎?其實,不溺愛孩子的教育並不代表是沒有愛的、特別嚴厲的教育。比如,在孩子生日時,你可以讓他的多個願望都得到實現;或者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滿足孩子某些特別的願望。關鍵在於,你要讓孩子知道,願望的滿足不是無條件的。
父母愛自己的孩子,這是人之常情。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那麼,怎樣才算是真正愛孩子呢?一般來說,父母應當掌握以下這些愛孩子的“分寸”。
1疼愛要與嚴格要求相結合
愛孩子,嚴格要求其實也是一種方式。所謂“愛之深,責之切”,這就是說,嚴格要求正是出於深切的愛。所以,做父母的不應該受盲目的愛所支配,要“嚴”中有“愛”,“愛”中有“嚴”。
當然嚴格要求並不意味著對孩子一味地嚴厲、動輒訓斥打罵,而是要做到以合理為前提。同樣,態度應該是耐心的,循循善誘的。嚴格要求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這是因為,孩子們往往缺乏經驗,是非界限有時不清,而且對自己的情感和行為往往也不善於獨立控製。如果家長對他們不嚴格要求,他們往往還不能主動、自覺地學習和按行為道德標準來行動。此時,父母對孩子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有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思想和行為習慣。所以說,僅有愛不見得能教育和培養出優秀的孩子來,而應該把愛和嚴格要求結合起來。
2要有理智地愛
想要給孩子真正的“愛”,那麼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能自覺地控製自己的感情,克製那些無益的激情和衝動。
在教育界,這已經成為了共識。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的《父母必讀》一書中的序言有這樣一段話:“子女固然由於父母方麵的愛的不足而感受痛苦,可是,他們也會由於那種過分洋溢的偉大的感覺而腐化墮落。理智應當成為家庭教育中常備的節製器,否則孩子們就要在父母最好的動機下養成最壞的特點和行為了。”
馬卡連柯的這段話,是對孩子的“愛”的經典詮釋。然而,我們有些父母,尤其是相對年輕的父母,在對待孩子上,往往缺乏應有的“分寸感”。他們對待孩子往往是無原則地,過分地溺愛。有的對孩子姑息遷就,任其發展;有的隻知道想方設法滿足孩子的錦衣玉食,卻不懂得給孩子良好的精神食糧,這樣,勢必把孩子慣壞、寵壞。
3選擇正確的處罰方式
采取“暫時的隔離”的處罰方式,可以使孩子真正地改過向善,又沒有後遺症。“暫時的隔離”就是在孩子犯錯時讓他暫時不和別人接觸,讓他坐在角落的一張椅子上。不過,這不是把孩子關進廁所或單獨留在一個房間裏,那會給孩子造成影響極為深遠的恐懼心理。處罰的同時要讓孩子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如果孩子不明白自己為何受罰,那麼處罰就沒有意義了。
現在我才明白,原來我對小剛的那種“愛”是盲目的、有害的,所以才讓他現在變成了這個樣子。回去後我要和她媽媽重新製訂關愛孩子的方式了。當然,孩子犯了錯誤是要處理,要作適當的處罰,這樣,他一定能重新融入集體活動中。
第三節和我一起分享快樂吧
一個秋日的下午,大龍在院子裏收拾肥料,這個時候,爸爸從一旁經過,他急忙拉住爸爸,說:“爸爸,咱們來一起幹吧!”
但是,爸爸卻顯得非常著急,隻是說了句:“你自己玩吧!”然後就走出了院門。
大龍見爸爸如此慌張,便沒有放在心上。到了晚上,他問媽媽:“爸爸今天著急著去幹什麼呀?怎麼不和我一起勞動,那是件多快樂的事情啊!”
“沒什麼事情,其實就是村口好像來了個變戲法的,他就想過去看看。”
大龍聽到這話,不由大感失落。他不明白,為什麼爸爸不願意和自己一起分享勞動的快樂。
這件事給大龍帶來了不小的震動,從此,他與爸爸的距離越來越遠,甚至發展到不願與他單獨待在一起。
大龍在心裏,總是一遍遍地怪罪父親:“爸爸,我曾經是那麼的信任你,認為什麼話都可以給你說,什麼事兒都能和你一起做,但是沒想到,為了看一個變戲法,你竟然冷漠拒絕我的請求,難道與我一起勞動,真的是件讓你不能感到快樂的事情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