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看到孩子哭,為什麼不從自身尋找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大人不願意與孩子一起分享快樂,因此,像大龍這樣的孩子就會感到失落。如果父母不花一些時間與孩子共同度過,那麼再怎麼強調要與孩子交流都是徒勞的。當父母與孩子一起參與活動時,不但彼此都是快樂的,而且還是父母與孩子們交流的最好的機會。
所以說,父母要多陪孩子尋找快樂。當然,要想讓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感到快樂,這需要父母的配合。父母鼓勵孩子參與家庭事務的同時,也應該積極參與孩子的活動。比如,和孩子一起玩開商店的遊戲。
遊戲開始時,父母需要先分配角色:一個是顧客,一個是售貨員。角色的分配要采取民主的方法,讓孩子自由選擇,給孩子自己作出決定的機會。
接下來把所有的舊玩具都擺出來,同孩子一起整理貨架。整理貨架是使孩子從分類中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的好機會。要引導孩子把所有的玩具分門別類地放置在設好的貨架上:交通工具類(自行車、小汽車、公共汽車、飛機、輪船等)、兵器類(大炮、坦克等)、娃娃類、炊具類,等等。貨架整理好以後,就開始“買賣”了。買東西是需要錢的,當然錢可用代用品,一些小玩具如小畫片、小紙板等,隻要孩子能想得出,都可以當錢用。不過,最好使用真的錢,這樣可使孩子對錢幣有直觀的認識,並從中學習數數、計算和理財。同時,父母可以與孩子交換角色重複遊戲。遊戲結束後,和孩子一起把玩具收拾好。
與孩子一起玩遊戲,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益。通過這樣的遊戲,孩子不僅能夠收獲到最充分的快樂,還能學到足夠的知識。在“買賣”的過程中,父母還可不斷引導孩子認識顏色、大小,學習歸類等。在這樣的角色遊戲裏,孩子參與的熱情很高,既使舊玩具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又培養了孩子的注意力、想象力等思維能力,並在遊戲進行過程中不斷地解決不同遊戲情景中產生的不同問題,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孩子智力的發展。最重要的是,通過遊戲,父母分享了孩子的快樂,與孩子的關係進一步拉近。孩子從此更加以父母為榜樣,同時也對自己的性格培養也有良好的作用。
因此,父母不要排斥與孩子一起遊戲、勞動,更加要避免以下這些心理:
1擔心失去地位
與孩子一起勞動、玩耍是好,但有些父母卻總是憂心忡忡。因為,他們總擔心自己扮演無能的角色會失去孩子的尊重,這種擔心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事實上,孩子會因為有機會“占上風”並能以愉快的方式與你打鬥一番而感到很興奮,雖然他們有可能會纏著你沒完沒了,讓你無法抽身,但那是值得的。共享一段遊戲時間後,你會發覺孩子明顯地對你更有感情、更親近、不抱戒心,有時他們還會讓更深層的感情自由地流露出來。遊戲和笑聲已經讓孩子對你們的關係有了更大的的信心。
2隻依靠幼兒園
許多家長認識到了與孩子一起勞動、遊戲的好處,卻依舊不願意行動,還是找借口逃避,把希望寄托給幼兒園或者學校的老師。
其實,父母必須意識到自己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一般地說,現在的年輕父母工作很辛苦又承受著太多的壓力,很少能做拋開自己煩惱、大孩子式的父母。因此,對大多數人來說,投入地與孩子一起做遊戲,分享孩子的快樂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作為父母,假如感到這種方式對你來說過於困難,也可以試著找個人談談你的困難所在。花些時間談談妨礙自己做這種遊戲的煩躁不安和憂慮,這樣即使感到不舒服,也還是能堅持做下去的。
3兒戲
不少大人總會抱有這種心態:“我是大人,和孩子一起遊戲就是‘陪孩子玩’,不必過於放在心上。”他們會認為,孩子是發起者,父母是跟隨者,父母要被動地跟著孩子走,自然是一件不太輕鬆和有趣的事情。
這種心態,是父母萬萬要不得的。如果父母能夠把和孩子一起遊戲看成“和孩子一起玩”,父母和孩子同在一個遊戲的氛圍中,一起笑,一起探究遊戲中碰到的問題,一起動腦筋想出更多更好的玩法,共同享受和交流其中的樂趣,孩子就會體會到前所未有的樂趣,對他的健康成長很有好處。
和大龍的媽媽聊了一段後,我這才明白為什麼大龍和我的距離越來越遠,原來就是我的一次不經心的行動傷了孩子的心。後來,我主動找到了孩子,與他一起勞動,並進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長時間友好的談話。我們談到了很多事情:他的老師、他對老師的評價、在學校裏老找他麻煩的孩子、健康課上對吸毒的討論等。從那天以後,我覺得我與他的距離明顯近了。”
第四節我不是“詐病”
小燕子今年已經上幼兒園大班了,卻總是不願意到幼兒園,而是賴在家裏。
又一個周一到了,媽媽叫小燕子起床去幼兒園,但她卻支支吾吾地說:“媽媽,我病了,我沒辦法去幼兒園了。”
媽媽聽到小燕子的話,嚇得趕緊帶著她去醫院檢查。誰知去了一趟醫院後,媽媽不禁勃然大怒,因為檢查顯示,小燕子一點兒病的都沒有。
媽媽揪著小燕子的耳朵說:“年紀小小的就學會詐病撒謊了!看我不打死你!”
小燕子這時候號啕大哭道:“媽媽,我不是詐病,我不是詐病!”
小燕子在哭哭啼啼中,終於說明了其中的原因:“媽媽平常總不在家,就算在了也不陪我一起玩,可是我好喜歡媽媽,我想和媽媽在一起!其他小朋友每天都有爸爸媽媽接送,可是我卻隻能一個人回家,看著他們快快樂樂的樣子我特別嫉妒,我不想總是孤零零的一個人!媽媽,我不是故意要撒謊的!”
小燕子說自己有病不去上幼兒園,歸根到底,這是親子間溝通出現了很大的問題的表現。在平常生活中,小燕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溫暖,因此總是想得到父母的關懷,從而才作出“詐病”的決定。所以說,小燕子的表現,與父母有著直接關係。
很多孩子都會有小燕子這樣的行為。父母想要讓孩子進行改變,就要重視親子間的溝通。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具體的人,有著自己的心理需求,及時的交流、溝通,有利於孩子心理的正常發展。
(一)溝通時應注意的問題
在平常生活中,父母除扮演好傾聽者的角色之外,還要在溝通中表露出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因此親子溝通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了解孩子為什麼訴說
當父母用心傾聽孩子說話時,就會發現孩子說話的主要目的隻有兩個,一是想要與人分享自己的心情,二是有所要求。
2信任、關愛與傾聽相結合
傾聽會增強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感,傾聽的同時要把關愛這一信息傳遞給孩子,讓孩子知道父母時刻都在關注孩子、尊重孩子。
3表達自己的觀點
當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時,父母應在傾聽的同時,對孩子說出自己的不同觀點,通過一定的技巧讓孩子接受。
4區分反應和回答這兩個不同的概念
反應是在傾聽孩子說話時父母作出的反饋。反應是說明你在認真傾聽孩子的訴說,使孩子不會失望。當孩子需要向父母傾訴時,父母必須作出必要的反應。而回答是等孩子訴說完後孩子所需要父母拿出意見和處理方法時,父母作出的決定。
當然,孩子之所以有小燕子的那種表現,歸根到底,主要還是抱怨父母不在身邊。因此,父母就要明白,孩子需要物質上的享受,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父母在小孩的眼裏就是保護神,父母在孩子身邊,孩子就有一種安全感。所以,父母再忙也要抽空陪陪孩子。
(二)如何讓孩子健健康康地成長
1明白保姆不是父母
有些家長認為家中有保姆承擔孩子的一切,自己就可以省心了。但是,保姆不能代替父母。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和孩子沒有保姆和孩子的關係那樣親密,那是因為保姆經常在孩子身邊,溝通的時間多,所以孩子認為保姆是自己最親近的人。
2不要總送孩子去爺爺奶奶家
孩子渴望父母經常在自己的身邊,因為父母是其他人無法代替的。現在有些父母自己忙,把孩子送到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那裏撫養,雖然,孩子在物質生活上無憂無慮,可在孩子的心理需求上卻無法得到滿足。長期下去,孩子心理就會出現障礙,就會妨礙孩子健康成長。
3認識孩子的犯錯
孩子有時犯錯是渴望父母花時間陪自己溝通的一種表現形式。父母應該了解孩子的苦心,多抽時間與孩子溝通,讓孩子心理需求得到滿足。
看著孩子哭,我的心也不好受;聽到了孩子的心聲,我更加明白了孩子為什麼“詐病”。以後還是要多注意和孩子一起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樣才能讓孩子健康地成長。
第五節我想回到小時候
周日又到了,可是小米卻一點兒也不開心,總是一臉愁容,不是看著窗外發呆,就是把玩具拆了又裝、裝了又拆。爸爸看見小米這個樣子,好奇地湊過去問:“小米,你這是怎麼了?怎麼這麼不高興?”小米哼哼唧唧地說:“在家裏沒有意思,還不如在幼兒園裏,和小朋友們一起玩。現在除了電視機之外,我的生活裏什麼都沒有了。”爸爸摸著小米的頭說:“我記得以前你不喜歡幼兒園呀,怎麼現在這麼想去幼兒園?”小米不滿地著說:“哼!就是因為你們!”
小米經常對自己說:“為什麼長大的感覺還不如小時候?我記得小時候爸爸媽媽還會陪我一起做遊戲、給我講故事,可是自從我進入幼兒園大班後,他們就對我再也不理不睬了,總是讓我一個人玩。我不知道大人們說的孤獨是什麼樣子,但是我感覺應該和我不相上下吧!爸爸媽媽,你們知道麼,我真的好想回到小時候!”
也許是現在的家庭孩子少的關係,現在的孩子雖然在各方麵都比我們那時富有,但是他們常常會覺得長大很孤獨、很累。有幼兒機構對目前的孩子們進行過調查,大多數幼兒都會存在這種心理:非常懷念小時候。
就像小米這樣,許多孩子對於更早的童年有太多回憶,那個時候他們可以和父母一起玩耍、遊戲,生活可謂“美哉”。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認為孩子已經長大,因此,對孩子也有了一定的冷落,這就是小米為什麼不高興的關鍵因素。
為了改變孩子的這種狀況,父母就必須擺正自己的心態,明白孩子們年齡尚小,最需要的仍是溫暖。接下來,就要從行動入手,改變自己目前的不良行為。
1避免讓孩子產生心理落差
很多家長在孩子小時候都給予他們無限的關愛和照顧,每天都與他們一同玩耍,親子間的關係非常密切。隨著孩子慢慢地長大,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適應能力,家長就認為孩子不需要再花費過多的時間來陪伴,也很少和他們一起做遊戲。這樣一來,就讓孩子形成了較大的心理落差,感到孤獨。
其實,父母在工作之餘還是應當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經常和他們一起參加各種活動,一起讀書、學習,讓他們感受到歡樂。
2別讓孩子隻屬於電視
在不少的大人意識中,當孩子的年齡逐漸長大後,看電視就是他們最大的樂趣。由於電視傳播信息的廣泛性、生動性、形象性,受到成人和兒童喜愛,許多家長利用兒童愛看電視的心理,把電視當成保姆,當孩子“糾纏”自己的時候,就打發孩子去看電視,而不管看的是什麼樣的內容,孩子該看的,不該看的一並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