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人,我也需要公平!“我這孩子,我一說話他掉頭就走,你說,他這是不是太不禮貌了?”其實,父母總覺得孩子對自己不禮貌,但他們是不是想過,自己的某些行為,也是對孩子的不尊敬?不讓孩子說話、總是嘮叨孩子、看不慣孩子的行為,這些,在每個家長身上幾乎都會出現,正是這些行為,讓孩子感到了平等與尊重的缺失,所以,他就會以牙還牙地“報複”父母。尊重是雙向的,隻有父母學會尊重孩子,孩子才會以同等的尊重回饋父母。
第一節不要再說我“叛逆”
小玉從小就是個“小明星”,多次在幼兒園裏表演節目,很受老師們的喜歡。進入小學後,她依舊是學校的文娛“骨幹分子”,不僅是合唱團的領唱,更擔任了年級的宣傳部長。
爸爸媽媽一致認為小玉將來一定會成為藝術家,所以,對她追求新鮮、美好的事物也不願過分幹涉。可是突然有一天,爸爸看到她穿著一件有些暴露的衣服,便有些生氣地說:“小玉,你怎麼能穿這種衣服呢,你還知道什麼是傳統麼?”
小玉對爸爸的話卻不以為然,說:“爸爸,這衣服沒什麼吧?你看電視上的那些明星,好多都這麼穿呀!”
爸爸見小玉沒有認識到錯誤,隻好繼續說:“孩子,明星是明星,他們那麼穿是為了表演,咱們中國人,不能忘記傳統啊!”
“爸爸,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你們OUT啦!”小玉看見爸爸的一本正經,不禁哈哈大笑了起來。
“你……”小玉的執迷不悟讓爸爸不由勃然大怒,一巴掌打在了她的臉上,“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這麼叛逆!”
一聲清脆的巴掌聲,讓小玉頓時愣在了原地,她不明白,爸爸為什麼要打她。“叛逆?什麼是叛逆?爸爸,我叛逆了麼?現在的社會,穿這樣的衣服、說一句OUT,這就是叛逆麼?你們當年穿喇叭褲、花襯衫的時候,別人說你們叛逆,你們不也覺得委屈麼?我並沒有做任何出格的事情,為什麼就打我?”
從此以後,小玉覺得爸爸再不是朋友了,關係也開始逐漸疏遠。在她的心裏,爸爸從來不了解自己,因此也不願意再說些什麼。
在小玉的爸爸眼裏,小玉那樣的行為,就是“反傳統”,就是“叛逆”,可是在小玉的心裏,她做這些不過是最平常的事情,受到無端的指責後,勢必會產生心理上的反感,與爸爸的關係從此逐漸疏遠。
其實在這件事上,爸爸的反應有些過於嚴重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新鮮事物都會不斷出現,在這種大環境下,孩子自然而然地會“跟風”,這其中,有些是正常的,有些是非正常的,父母們首先要學會區別對待。
在文化呈多元化發展趨勢的今天,父母麵對孩子某些“反傳統”的言行時,與孩子進行溝通注意以下幾點:
1要學會寬容
有些事父母認為是大逆不道,孩子卻認為無比正常,在這個問題上,父母千萬不可一味固執。當孩子用些“反傳統”的言語時,父母應以一顆寬容的心去麵對。父母應該知道,時代在變,孩子的思想變化比父母快。所以,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不妨多與孩子學點時尚的東西,增加點年輕的活力,經常也冒點“分特”、“東東”、“I服了You”這樣的青春用語,這樣讓孩子眼前一亮,覺得老爸老媽並不像他們想象的那樣死板。
如果父母能夠從言行上認同孩子一部分的新鮮詞語,那麼,孩子自然在思想上也會漸漸認為父母可以親近,也就會敞開心扉,把自己不開心、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向父母說出來,父母的建議也就會樂意去接受,這樣更容易使孩子早日擺脫那些確實不太合適的用語。
2使孩子正確認識社會
當然,無論哪種新鮮詞語或服飾,不一定都會是正確的。隨著社會元素的多樣化,青少年也會受到影響。因為缺乏經驗,沒有形成正確的道德意識,他們會分不清善與惡、美與醜、是與非等,進而產生消極、逆反心理。所以,父母要想幫助孩子克服逆反心理,就要置身於社會中,把對孩子思想情操、道德修養的培養與社會的道德風尚相結合,以便使孩子正確認識社會。
3尊重孩子的選擇
要想孩子尊重父母,那麼,父母也要學會尊重孩子,因為,尊重都是雙向的。當孩子追求新時尚、新潮流時,父母應該尊重孩子合理的文化選擇和文化偏愛。因為全社會都給予時尚文化以適當的位置,父母更應具有寬容的心態。
4不嘲諷孩子
即使父母對孩子的新潮話語、裝扮並不是非常喜歡,但是也不要由著性子隨意批評,尤其不能說“你的衣服真是一塌糊塗”“你看你穿的像人嗎”這樣的言語。
在溝通中,父母要表明自己對孩子理解、同情,也要表明自己對孩子偏激的觀點不苟同。告訴孩子要加強內在的修養,讓孩子明白,人的外在固然重要,但是人的內在品質更重要,要成為一個不同凡響,令人們刮目相看的入,不僅在於外表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心靈充實、頭腦靈活,有很高的學識和很好的修養,否則,隻是一個任人擺布自己命運的“花瓶”。
和小玉冷戰了一段後,我和她長談了一次,這才知道是自己誤會她了。其實,什麼叛逆啊、丟了傳統啊,這些當年我們不也是聽過麼?那個時候,我不也是認為父母不尊重我麼?孩子說得對,我應該改變過去的思維,努力接受這些新鮮事物了。當然,我還是要把把關,可不能讓她學會那些不光彩的行為!
第二節爸爸媽媽,請給我話語的權利
小浩然從幼兒園放學回家了,這時,他看見媽媽正在和對門的王阿姨說話,他急忙湊了上去,拽著媽媽的衣角說:“媽媽,你們在說什麼呀?”
“去去去,怎麼這麼煩。”媽媽正和王阿姨聊得火熱,一把將小浩然推回了家。小浩然有些失望地看著媽媽的背影,隻好低著頭回到家裏。
晚上,小浩然洗完澡,看到爸爸媽媽正在嘀咕些什麼事,於是又熱情地跑過去,小心翼翼地問道:“媽媽,你們在講什麼?是不是我在幼兒園的表現呀?”
媽媽看著小浩然,皺了皺眉頭說:“哎呀,小孩子哪有這麼多事?”然後三言兩語就把兒子打發回臥室了。小浩然躲在被窩裏,覺得心裏與眼前一樣黑暗,兩顆滾燙的淚珠險些落了下來。
小浩然聽著爸爸媽媽的聊天,心裏有著說不出來的滋味:“爸爸媽媽,你們不是總說我長大了麼?為什麼我長大了,你們的話卻從來不讓我聽到?你們總說我聰明、總說我什麼都懂,可是為什麼要藏著掖著?老師前幾天說過,尊重人的表現之一就是允許他人說話、允許他人了解事情,可是,你們口口聲聲地說尊重我,為什麼不給我說話的權利?”
也許在小浩然的父母眼裏,小浩然永遠都是個孩子,父母認為他的話怎能有什麼力量?因此,父母就不會再給小浩然說話的機會,小浩然因此失落無比,難過也成了必然。
在很多家庭中,小浩然的這種情況非常普遍。相當一部分父母看不到,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應該是平等的,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想法也同等重要。他們都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耐心、自製力和認同度來傾聽孩子的觀點,這其實是父母的接受能力與價值觀造成的障礙。
其實,孩子懂事以後,便開始思考這個世界,思考他所遇到的每一件事,並逐漸產生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大人和孩子的世界確實不同,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卻一直在向大人靠近。他們對大人世界的事情發表意見和想法,說明他們有了獨立的思考意識,這是非常可貴的。所以說,在某些問題上,對於孩子的想法,父母不應該進行壓抑和駁斥,而應該尊重。這樣才能使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而不至於畏首畏尾或隨波逐流。
一個稱職的家長,一定要聆聽孩子說話,用自己對孩子的信任、尊重去促使孩子表達自己,從而與他們有所交流、有所溝通。父母對孩子表示關心、照顧,讓他們談論有關自己的事,使孩子從小學會以平等與尊重的心態與人建立關係,認識到自己很重要,孩子便會感到與父母在一起很親密。
那麼,父母應當怎樣做,才能讓孩子獲得應有的話語權,給孩子以最基本的尊重?
1聆聽孩子的言語
父母要想做一名合格的聆聽者,那麼就要學會集中注意力,選擇一個不忙的時間和安靜的地點,聽孩子說話。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傾聽時父母盡量不要做飯、熨衣服和做別的一些家務活,關掉電視、忘掉電話及其他分心的事,用眼睛注視著孩子,表示是真心在與他接觸,每天都要為孩子提供單獨接觸的機會,哪怕隻用幾分鍾,可以對孩子說:“我們一起散會兒步”,或者說:“讓我們去小房間單獨在一起談談。”
如此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尊重,從而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2使用適當的語言來表達
當父母在傾聽孩子談話的過程中,用簡單的諸如“太好了!”“真是這樣嗎?”“我跟你想的一樣。”“你的想法太好了,請繼續說!”“我簡直不敢相信!”等等話語來表示自己的興趣。這樣,孩子就會願意與父母交流,拉近雙方的感情。
3理解孩子的言語
當就某些問題,孩子的言語表現出過激現象時,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心情、傾聽孩子的訴說,在孩子想要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時,應給予積極的賞識和尊重。尊重孩子的想法,不僅可以進一步鍛煉孩子的思考意識和表達能力,而且可以通過傾聽孩子的觀點,發現和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從而糾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錯誤思想。
4表現出認真的態度
想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在聆聽孩子說話時,父母就必須注意自己的肢體語言,放鬆身心。
首先,即使孩子說的話令你感到不高興,因語氣而感到不舒服,那麼也請父母鬆鬆肩膀,盡量放輕鬆,並且不要抿嘴;其次,父母要麵對孩子。無論你正在忙什麼,都要暫停一下,真誠地與孩子麵對麵做好聆聽的準備。尤其是不要交叉手臂,看起來居高臨下,讓孩子欲言又止。
假如父母有手頭工作,不方便馬上聽孩子的訴說,那麼,父母可以先請孩子耐心地等待一下,並在放下工作後耐心聽孩子說話,從姿態方麵來看,父母可以用專心致誌、和藹可親或逗趣幽默等方式來與孩子交流。在傾聽中,父母要將專注傾聽的態度傳達給孩子。送給孩子最好的讚美,是讓孩子知道他所說的每一句話,你都認真聽到了。
5不要嘲笑孩子
由於孩子的認知能力不高,所以,說話不免會有些差錯,但父母千萬不要因此而看輕孩子的想法,即使他們說得不對,即使他們的想法幼稚可笑,也不能嘲笑和打斷他們;不要總是以大人的思維來要求孩子,而應該讓孩子說下去,允許孩子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
我以前總覺得孩子能說出來什麼呀,他們什麼都不懂。其實,雖然他們對很多問題確實不是那麼明白,但是卻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參與心。像我以前那樣,總是不讓孩子說話,現在明白原來是傷害他,盡管是不經意,但是還是傷害了孩子的尊嚴。以後我會逐漸給孩子說話的權利的,因為我明白了,沒有任何事比聽完孩子的話更重要!
第三節我是家裏一分子,有權知道一切
一天,小茜午睡醒來後,看到爸爸媽媽圍在一起商量著什麼事情。她走到媽媽的身邊,拽著媽媽的衣服問:“媽媽,家裏出什麼事情了?”
“小茜,你就要上小學了,我和爸爸在商量你去哪個學校好。”
“那你們讓我去哪個小學?小龍、小紫他們都是去第二小學……”小茜的心裏,還是想和小夥伴在一起。
誰知,媽媽的話卻讓小茜感到澆了一盆冷水:“去,小孩子打聽那麼多幹什麼?”說完又將她推回了屋子。
小茜站在屋子麵,眼淚嘩嘩地流了下來。從那以後,小茜變得越來越不願說話,尤其是當有客人來的時候,她更加顯得小心謹慎,總是抱著玩具自己玩。
上小學二年級時,語文老師布置了一篇作文,名為《我的家庭》。其他小朋友開頭寫的都類似“我的家是個溫暖的家”,但是小茜寫的卻是:“我沒有家……”
老師看到小茜的作文,便詢問她為何有這樣的想法。這個時候,小茜才緩緩說出自己心裏的迷惑:“從小到大,家裏的所有事爸爸媽媽都不告訴我,哪怕就是我的床換個位置,也從來不會提前對我說。所以,我覺得自己好像是個局外人,好像被他們遺棄了一樣,我沒有家。”
造成小茜這個樣子,父母的教育有著不可回避的責任。在成年人眼中,孩子什麼都不懂,但在孩子心裏,他們卻不這樣看。孩子雖小,但畢竟是家庭成員之一,所以,孩子和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應當是平等的。
當孩子有了這種意識後,父母在遇到某些關係到家庭的大事時,就應該盡量讓孩子知道,並且應該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父母可以告訴孩子:“這件事很重要,我們想聽聽你的意見,你有什麼想法嗎?”這樣,才能避免小茜那種情況的出現。
一般來說,如果孩子能夠真正融入家庭中,那麼,他們的參與意識一般都比較強,除了對與他們直接相關的家庭事務懷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外,他們還會對那些與他們不直接相關的事,比如“大人的事”或者家庭的“公共事務”懷有興趣,渴望平等地參與家庭事務的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或看法,渴望自己的意見能得到家長的認同和尊重,並能影響家庭決策等,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好處的。
當然,由於孩子的年齡原因,有些問題不必讓他完全明白。但是以下這些事,可以讓孩子擁有足夠的知情權:
1父母升職加薪
對於這個問題,許多父母都會認為,這是自己的隱私,不能告訴孩子。但是,如果父母把自己的私事告訴孩子,說明父母很尊重孩子,也可以讓孩子分享家長自己成功的喜悅,而且孩子也會因此心生感動,更加愛戴父母,同時也會對父母的工作性質有足夠的了解,更加拓寬知識麵。
2家庭的重大采購事項
現代社會中,家庭中的重大采購已越來越多,這其中包括了購房、購車、購置電腦、冰箱、彩電、手機等,這些都可以告訴孩子,使孩子對家庭的財經活動有所了解,也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
3孩子選擇就讀學校、選擇學科
如今孩子們的學業壓力越來越大,就連父母也一同焦急萬分。因此,當孩子麵臨升學時,父母就會獨攬大權,想要替孩子全拿主意。
其實,這樣的行為初衷是好,但是卻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因此,家長為孩子選擇哪一所小學、初中或高中就讀,事先應將選擇的理由告知孩子;孩子是選讀文科還是理科,家長要為孩子提供充分的指導和參考意見,而最終應由孩子自己作決定,不能在孩子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由家長代替孩子作出選擇。
4父母分居、離異或再婚
對於在成長期的孩子,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就是父母之間的關係。如果父母之間因感情破裂而分居、離異,那麼,這些都應讓孩子及時而充分地知情。
父母一定要時刻告訴自己,雖然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和追求自身幸福的權利,但應充分照顧孩子的感情、感受、尊重孩子以及孩子的其他親人的意見,不能一味地從自身角度出發來考慮和處理問題。尤其是對那些年紀尚小的孩子,父母在這方麵的決定往往會深刻影響孩子的性格和生活態度,因而家長在處理自己這方麵的事務時,一定要同孩子充分地溝通,及時傳達有關信息,以便在自己作決定時能更多地照顧孩子的立場。
5聘請保姆或家教
為了讓孩子更加健康、學習更加進步,不少父母都會為孩子聘請保姆或家教。父母為孩子聘請保姆或者家庭教師,相當於為家庭引入新的家庭成員,如果聘用期較長,他們對孩子的學習、生活、心理的影響也較大。
所以,如果父母有聘請家教的想法時,就一定要提前告知孩子,使孩子心理上有所準備,並在一定程度上征求孩子的意見。有的家長喜歡在這些方麵完全包辦,搞突然襲擊,在孩子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為孩子聘請來一位保姆或家庭教師,讓孩子一時之間無所適從、手足無措。
同老師經過一番溝通後,我現在才知道小茜之所以成這樣,還是我們的教育出現了問題。以前我老覺得小孩子對人事的認知水平、能力比較有限,所以不願讓她參與家庭大事。現在才明白,孩子非常渴望了解大事、知悉情況,即使自己不能發表意見、參與討論和決策,至少還是希望大人能及時告知有關情況。唉,今後我和她爸爸一定會改變這個習慣,讓孩子充分參與家裏的事情。
第四節爸爸媽媽,我也有“麵子”
小洛有著一雙明亮的眼睛,是個令人特別喜歡的孩子。可是最近,他卻陷入了一種奇怪的狀態:不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更不願意出現在眾人的麵前。爸爸媽媽看到眼裏,心裏非常著急,卻又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不管怎麼說,小洛都是這個蔫兒樣子。
其實,小洛知道自己為什麼變成了這樣。他清楚地記得,幾天前,家裏來了客人劉叔叔和王阿姨,他們見到小洛特別喜歡,就對他說:“小洛,你今年6歲了,會幹什麼呀?”
小洛拍著胸膛,說:“我是個男子漢,會幹許多事情呢!”
在叔叔阿姨的掌聲中,小洛拿起一個和自己差不多高的瓷器,準備讓大家看看男子漢的力量。誰知道還沒堅持兩分鍾,他的手臂已經沒有力氣了,一不小心,把瓷器摔在了地上。小洛見此情況,嚇得不敢說話了。爸爸媽媽趕緊收拾著地上的碎片,一邊收拾一邊說:“唉,對不起啊,這孩子,就知道瞎逞能,什麼都做不好!”
劉叔叔和王阿姨急忙說:“沒事沒事,小孩子嘛,這都是正常的!”
還沒等小洛解釋自己發揮失誤,這個時候,爸爸又接上了話:“正常什麼呀!這孩子就是人來瘋!看見你們來了,巴不得逞能耍威風,你看他笨的,將來能做成什麼事情呀!”
小洛聽著爸爸在外人麵前的訓斥,心裏難受極了,一個人回到臥室。坐在床上,他不明白爸爸為什麼這麼說他:“爸爸,我是你的親生孩子麼?為什麼你要當著這麼多人的麵這麼說我!我記得上次領導訓你時,你回到家裏板著臉,說老板不給你麵子,可是你想到了麼,我也是有麵子的呀!難道就因為我是小孩,就可以不顧及我的麵子麼?爸爸,我再也不喜歡你了!”
6歲的孩子,對這個世界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當父母毫無顧忌地在外人麵前說起自己的不好時,心理自然會有些不舒服,感到自尊受到了傷害。小洛正是如此,在父母不經意的言語中,感到了自己的內心受到了嚴重的創傷。
我們走在街頭,常常能夠看到這樣的場麵:大人滿臉怒氣地大聲訓斥著孩子,而孩子要麼在一旁委屈地哭,要麼垂頭不語,接受著家長的左一推、右一搡。大多數人看到此情景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妥,這是他人的“家務事”,或者是司空見慣,可是做家長的有沒有想過,孩子是怎樣的心理感受呢?
不少父母會認為家長教育孩子、訓斥孩子,無非是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好好做人、好好學習,將來進入社會後可以做有用之才。並美其名曰是“為孩子好”。可是,他們沒有看到,現在的孩子,無論是從身體還是智力上都發育較早,別以為他們還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小不點兒”,他們有自己的主見、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世界,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了自尊心。家長在氣頭上的無心一句話,卻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家長口無遮攔的一通訓斥,很可能毀掉了孩子的自信心,沒了自尊心與自信心的孩子就真的成了“滾刀肉”、“扶不起的阿鬥”。讓孩子當眾受到嚴厲的批評,或是接受體罰,這些都是對孩子尊嚴的最大損毀。所以說,父母不要因為孩子年齡小,就因此當著外人的麵,傷孩子的心。即使孩子有了錯誤,家長也應該講究方式方法對其進行批評教育,絕不可當著別人的麵進行訓斥。當著別人的麵訓斥孩子,是在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不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還會使教育走向反麵。即使孩子犯了錯或是學習成績不理想,家長要耐心教導或鼓勵,萬不可當眾進行“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