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紅已經走到了樓下,可是,媽媽的叮囑還在耳邊響起。“OH MY GOD!”阿紅回頭對媽媽說,“媽!你可別嘮叨了!我知道了!”
晚上回到家,阿紅剛剛在書桌台前坐下,這個時候,媽媽又走到身邊,說:“阿紅,今天的知識都學會了麼?唉,媽媽就擔心你沒聽懂老師講的內容。要不我周末給你請個家教吧,你看,萬一你要是考不上大學該怎麼辦?”
阿紅聽著媽媽的話,不禁感到頭都大了。她閉著眼睛對媽媽喊:“媽!我求你了!你別每天都這麼嘮叨了吧!”
媽媽有些生氣地說:“孩子,你怎麼這麼對我說話啊!我這,我這也是為你好啊!”
阿紅看著媽媽的一臉愁容,心裏歎了口氣:“唉,媽媽,我知道你是為我好。可是媽媽你知道麼,你的女兒已經長大了,不再是當年那個什麼也不懂的小孩子了。什麼安全、學習的,我心裏都明白。我承認你確實是對我好,我對你發火也不是真的不孝,而是……而是,我真的不想再聽你嘮叨了!”
有機構對中國的不少中學生進行過調查,結果發現,他們最不滿家人的,就是家長的喋喋不休。阿紅也不例外,她對父母的千叮嚀萬囑咐已經感到無比厭煩,因此才會對媽媽有些頂撞。
可以說,一句話重複四五遍、總是絮絮叨叨,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特點所在,但這共同特征卻也惹來天下子女的一致厭煩。有些父母唯恐孩子不聽話,遇事就反反複複地嘮叨個沒完沒了,一會兒讓孩子做這,一會兒又讓孩子做那的;有的父母在子女犯了錯誤時還喜歡揭他們的老底,把他們以前的“劣跡”統統翻出來,並有條不紊地數落給子女聽,非把他們搞得灰溜溜的才肯罷休。
試想,大人們尚且不喜歡有人總在自己的耳邊嘮叨,更何況是孩子呢?
父母千萬不要小看嘮叨對孩子的影響,它會造成一係列不必要的麻煩。嘮叨是不信任的表現,由於不放心才會一次次地重複同樣的話語。這就像有的人出門時,不相信自己已經關好了門,還要重複去看一次一樣。這樣做,孩子有可能會懷疑自己的能力,他們會認為,自己將來一事無成,隻有靠父母的一遍遍督促,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除此之外,父母過多的嘮叨可能會導致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並危害他們的身心健康。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家坦婭·沙特朗的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對青少年房間的衛生狀況總是喋喋不休,嘮叨不停,他們就可能會反其道而行之,甚至有想鑽進豬窩裏的想法。在家中,父母的絮絮叨叨、喋喋不休會在青少年的頭腦中產生保護性的反應——拒絕接受。
想要給孩子以信任,不過分地嘮叨他們,父母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點到即止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自尊心在越來越強的同時也會變得越來越脆弱。家長對孩子的說教應該相信孩子的能力,做到點到即止,不必事無巨細,更不能沒完沒了,很多時候家長隻要稍稍提一下,孩子就會明白了。
2要給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間
有些家長總是認為:你是我生的,你聽我的就是天經地義的,你不聽就是反叛。要知道,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個性、思想、認知等也逐漸發展成型。孩子有自己的原則,而且希望大人能夠尊重自己的想法。在家長來說,不信任孩子,過多幹涉孩子的行為,控製孩子的思想也是非常危險的,很容易就會引發孩子激烈的對抗。
3注意和孩子平等地溝通
很多家長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總是高高在上,告訴孩子應該做這,不應該做那,根本沒有意識到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在孩子看來,家長總是跟自己講一些沒有意義的、空泛的大道理,這些枯燥的“訓話”真是煩透了。所以很多時候,大人和孩子應該進行真誠的雙向交流,把“嘮叨”變成互動式的溝通,這樣孩子也更容易接受一些。很多時候,家長在嘮叨的時候認為自己已經把自己擺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了。其實家長可以換位思考一下,一個身份和自己相仿的人在自己身邊沒完沒了地嘮叨,自己是否受得了,也許隻有身份比自己高的人嘮叨的時候自己才能忍下來。可見,家長這種自以為的“平等”並不是真正的平等。隻有真正地和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孩子才能真正聽進去你的話。
4說教不如建議
很多時候,家長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習慣等來告訴孩子應該怎樣怎樣。但是事實上,家長過多的說教,遠沒有教給孩子實際的方法幫助大。所以大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給孩子一些建議,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但不要強製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
當然,就像阿紅明白的那樣,父母的嘮叨並非惡意,這是父母關心和愛護孩子的本能。父母總認為孩子還小,自控能力比較差,做事情時常常會顧此失彼、丟三落四的。所以,孩子需要父母不斷的提醒才能把事情做好。父母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不管他們做什麼事都會叮囑一遍又一遍,出門時要多穿衣服,晚上睡覺要蓋好被子,吃飯不要邊看電視邊吃,放學了不要在學校逗留,早些回來……這類父母把孩子當成了永遠也長不大的小不點兒,對他們事事不放心、不信任,事實上也是怕孩子會受到傷害。孩子必須明白,這些都是父母的良苦用心,不要因此就對父母產生對抗情緒和心理。
剛才看了好多關於父母嘮叨的文章,現在我終於明白,總是對孩子嘮叨是沒有好處的,這不僅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更加讓孩子做事情的時候畏首畏尾,不敢放開手腳。所以,我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手讓她去做事情,這樣,她才能不斷地成長。
第九節爸媽離婚了,我的未來在哪裏
王磊進入了六年級,到了學業最為關鍵的時期,老師也對他寄予了厚望,因為他在頭兩年一直都是班裏的尖子生,上重點中學可以說十拿九穩。
可是,最近一段時間老師發現,王磊的情緒狀態很差,上課總是走神、說話語無倫次,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為此,老師找王磊進行了一番談話。
王磊看著老師慈祥的目光,低下了頭,喃喃地說道:“爸爸媽媽總是在吵架,他們每天都會大吵一番,並說馬上就要離婚……老師,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裏……”
為了解決王磊的心理負擔,老師陪著他回到家裏。老師看到,王磊的家裏一團混亂,到處都是砸碎的家具。王磊站在老師的身邊,看著爸爸嚴肅的麵龐,不禁流下了眼淚。
王磊看著破敗的家庭,心裏疼得無法忍受,不明白這些是為什麼。他說:
“這兩年爸爸媽媽總吵吵鬧鬧,我的頭都給他們吵昏了。開始,我用哭來引起他們對我的注意,可是他們根本不把我放在眼裏。他們從不關心我,更不愛我……他們隻管自己吵架,很少過問我的學習和生活。有時我的衣服很髒了,可換下來的衣服還沒洗好。我讓媽媽洗洗,可媽媽說不定就會大吼一聲:‘讓你爸爸去洗!他在家做了些什麼啊?’每次我都小心翼翼地做事,怕做錯了,爸媽把他們的氣發在我身上。我一直擔心他們會不要我,這次他們真的要離婚了,真的誰也不要我了,他們把我送到了外婆家。我以後該怎麼辦啊?
“為什麼別的小孩有一個和睦的家庭,而我卻沒有?在這樣吵鬧的環境下,我的學習怎麼會好呢?我又怎麼會健康成長呢?我真倒黴,遇到這樣的事,我真不知我的前途以後會怎樣。”
父母之間的爭吵乃至離婚,使王磊的心情無比沉重,學業自然一落千丈。可是這個時候,父母依舊沒有發現自己的問題,繼續每天進行“戰爭”,王磊的情緒自然愈發失落,心態漸漸由健康轉為了病態。
在許多離異家庭中,像王磊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思想開放了,感情也更為豐富多彩了,各城市的離婚率也跟隨著升高了,這是現代社會的婚姻現狀。
在夫妻眼中,雙方的關係無法緩和,因此選擇離婚,這對於他們來說無可厚非,但是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嚴酷的事實,那些適應能力強、靈活性好的孩子能夠麵對這種事實,但大多孩子還是容易在學習和交往中出現問題,此時,孩子的心靈受到了嚴重的擾亂和打擊,他沒法快速走出陰影,會顯示出煩躁不安、愛發脾氣、灰心喪氣、孤獨、自卑等不良心理表現;有些青少年怕見人,天天待在家裏;有些青少年不願待在家裏或出門後不願意回家……為什麼男女雙方因愛的產生而結合,又因愛的破滅而離異呢?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重創後,會難以愈合,即使他們在後來長期的調節中愈合了,也會在心靈深處留下一道深深的疤痕。
另外,父母離異對男孩的打擊比女孩子更為嚴重,對大一些的男孩所產生的負麵影響要比小男孩大得多。一些年齡較小的孩子會覺得有自責感,覺得是自己拖累了父母,給父母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為此,他們會表現得非常乖巧,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即由於他們的承受能力有限,會因為對自己不滿而產生怒氣衝衝的情緒。
(一)離異家庭孩子的表現
像王磊的這個樣子,就是離異家庭孩子中最常見的表現。一般來說,受父母離異影響的孩子會形成以下幾種類型:
1滋生仇恨
滋生仇恨,這是有的孩子會表現的,盡管這種類型的青少年所占的比例比較少,但他們在父母離異的問題上,采取的是仇視態度。父母的離異使這種類型的孩子心理極不平衡,並對身邊的一切生出恨意。
一般來說,抱有這種態度的孩子,大多數是受了父親或母親離異前的錯誤引導而產生的。孩子對父母產生極大的厭惡和反感,在父母離異後,這種厭惡感就轉化為仇恨。
2無動於衷
有些孩子在父母離異後情緒比較穩定,也比較想得開,他們有著百變不驚、遇事不慌的心理素質。這種類型的孩子對父母離異這一問題,采取的是若無其事的態度,不管父母怎樣,我就是我,你們離也好合也好,對我來說都無所謂,反正你們都不在乎我的想法和感受。不管父母是否在一起,都覺得能夠接受。
3一蹶不振
對於離異家庭的孩子,一蹶不振是比較常見的心理狀態。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較孤僻、內向、不善言談而自尊心又特別強,由於受到父母離異的沉重打擊而跌倒,從此一蹶不振。這種類型的孩子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不管在什麼場所自己都沒有發言的權力。他們通常會在父母離異後變得更加少言寡語,像王磊,就是屬於這種類型。
4破罐破摔
破罐破摔的孩子在父母離異的子女中比較常見,是這幾種類型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個。有些孩子在父母離異後產生不解或抵觸情緒,他們認為父母是無情的。這種類型的青少年會有逃學曠課、打架鬥毆、抽煙喝酒,甚至打老師現象,這給學校管教帶來極大的困難。
所以說,父母不要總以為離婚是自己的事情,它會影響到孩子的方方麵麵。有這樣一個例子,就是因為父母對離婚處理不正確,導致孩子從此走上絕路:
一個孩子在學校本來是個好學生,但是由於父母離異而無心聽課,於是,在上課時就聽起了母親送的MP3。
就在他陶醉於音樂時,卻不料被班主任在上課時給沒收了,並答應放學了還給他。放學後,這位學生就極其不滿地到辦公室找班主任,結果沒有見著人,就自己翻老師的東西找。
他的這種行為被另一位老師看到,於是老師對他說,等你班主任回來了再找吧!你這樣在辦公室亂翻是不行的。
盡管老師的語氣很溫和,態度也很和善,但後來的事情,卻大大出乎了人們的意料。這位同學對那位說他的女老師連刺十幾刀,滿地都是血。並用老師的血在牆上寫上了班主任的名字和一些報複的話後,就自殺了。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父母離異給孩子帶來了多大的傷害,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負麵的影響。所以說,有不少心理學家都會針對父母離婚,作出以下論述:“父母離異會造成孩子人格扭曲。有些孩子因此誰也不相信,也不自信;有些孩子遠離人群,自我孤立;有些孩子因為沒有屬於自己的歸宿,而加入流氓團夥,從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如今離婚的人越來越多,而許多離婚的人也都有小孩。父母離異受傷害最大的也許就是他們的孩子。
因此,如果父母出現了不可避免的情況時,雙方一定要記得保護孩子的心理。盡管大人們離婚的原因各不相同,有著各自的苦衷與無奈,但是不可因此就對孩子不管不顧。
(二)離異父母應注意的問題
1不要漠視孩子
很多家長整天忙活著吵架、離婚,而忽略了孩子,他們不知道孩子也正在為父母出現的矛盾而感到擔憂,孩子也需要有人來聽聽他們的想法。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與孩子多溝通,要讓父母知道,離婚並不是由孩子引起的。
2告訴孩子真相
父母離婚後,如果孩子懂事了,就要告訴他們真相,讓他們知道離婚的真正原因,孩子無論判給哪一方,都應該允許對方也給孩子那部分愛,不要讓孩子感到愛的缺失,更不要在孩子麵前詆毀另一方。
3不要對孩子冷淡、粗暴
有些離婚後的父母,為了發泄對對方的不滿,就把所有的怨恨都發泄到孩子頭上,這無疑是給孩子的傷口上撒鹽。更不要對孩子置之不理,這樣孩子會感到更加孤獨
4不要對孩子百依百順。
離婚後的一方家長又當爹又當媽,希望不讓孩子因此缺失愛,於是就加倍溺愛,這種方式更不可取,因為這樣很可能放縱孩子,更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對於每一位家長來說,教育子女無疑都是一個非常艱難的課題,而單親家庭更是如此。想要把孩子培養成人,必然要在孩子的成長期付出心血,但這種付出並不意味著為孩子包辦一切,無條件地滿足他們的任何要求。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缺乏自我,他們隻是包辦式父母的簡陋複製品,他們的自我意識會無限膨脹,內心中隻有自己,沒有別人,在遇到挫折和不滿時甚至還可能作出極端的決定。
盡管離異的父母不能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但還是應當在生活中正確地教育孩子,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讓他們學會獨立,學會承擔,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關愛。
與老師進行一番溝通後,我現在才知道王磊這段時間的狀態是這麼差。盡管我和他媽媽的離婚不可避免,但是卻因為這個原因給他造成傷害。看來,我是該反省自己的行為了,畢竟孩子是沒有錯的。唉,雖然婚姻已經無法挽回,但是,我和他媽媽還是要盡量做到友好分手吧,要不然,將來王磊出現了什麼問題,那才後悔莫及!
第十節不尊重我的朋友,談何尊重我
小薑剛進小學一周,立刻就和同學們打成了一片。所以剛到周末,他就把要好的幾個小夥伴叫到了家裏一起玩。
可是當這一群小子進到家裏時,大家卻都不敢說話了。因為在客廳裏,爸爸一臉嚴肅地坐著,盯著眾人一言不發。
小薑看到大家唯唯諾諾的樣子,於是對爸爸說:“爸爸,你怎麼了啊?今天我的同學們來家裏玩……”
小薑原本還想說,讓爸爸出去走走,這樣他們就不會太拘謹,誰知道這時候,爸爸卻一聲大喝:“年紀小小的就交這麼多狐朋狗友,今後有什麼出息!叫他們都滾蛋!”
同學們聽到小薑爸爸這麼說,一個個都嚇壞了,趕緊拿著東西落荒而逃。當小朋友們都走了後,小薑大哭著向爸爸抗議:“憑什麼這麼對待我的朋友!”
爸爸說:“你一個小孩子,會有什麼朋友!”
小薑憤憤地回到屋子,用被子把頭蒙住。他在心裏不滿地抗議爸爸:“平常你的朋友來家裏時,瞧你那樣,遞茶倒水的,好像他們都是我爺爺。可是等我朋友來了,你就擺個架子,不僅訓我,對我的朋友也要大喝。爸爸你知道麼,你不僅不尊敬我,就連我的小夥伴也不尊敬,我鄙視你!”
小薑的不滿,是現在很多孩子的共同心聲。在大人眼中,孩子的年齡還那麼小,怎麼可能會有朋友?所以,對於他們的小夥伴,有必要招待麼?
正是因為這樣的心理,使小薑的爸爸對待小薑的朋友異常不尊重,從而導致孩子產生了不滿。在這件事上,父親的行為大錯特錯,使得孩子心理出現了嚴重的波動。
所以說,作為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同學或朋友,這也是尊重孩子的重要表現。當孩子的同學或朋友來訪時,作為父母,應該把他們當做“客人”,尊重他們,這不但會體現出自身的素質,還會為孩子做出榜樣。
英國的著名作家培根曾說過這樣的一段話:“除了一個真心的朋友之外,沒有一樣藥劑是可以通心的。”我國的古語中也有“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非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這都說明一個人是否能交到幾個益友、諍友的重要性。
也正因為這樣,做父母的應當重視孩子的交友問題,而孩子的同學或朋友來訪時,父母能否禮貌地對待,也同樣是一個值得注意的重要問題。當孩子的朋友來家裏時,父母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1尊重孩子的朋友
父母應尊重孩子的同學或朋友,並尊重他們的友誼。當孩子有同學或朋友來家時,如果父母方便,也應該出來歡迎,熱情招呼並幫助孩子進行接待。若居住條件較好,可以讓孩子和同學或朋友進屋裏小聚。
如果家裏的居住條件較差,又不能回避的話,至少父母應盡量不幹擾,不影響孩子們說話和娛樂。
2做出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應該成為子女的榜樣。父母本身的言行必須符合文明禮貌的要求。如發現自己的鄰居或朋友當著孩子們的麵說粗俗話,開低級趣味的玩笑,應要求他們停止,並請他們暫時回避。因為這不僅會影響孩子和孩子的“小客人”,而且還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在同學或朋友麵前感到難堪。
3一同歡樂
若孩子和來訪的同學、朋友歡迎父母與他們一起聊天和娛樂,父母應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若上門的同學、朋友是難得來的,有條件的話,父母應主動熱情地邀請他們一同吃飯。
4指導孩子
當然,父母對孩子和朋友們之間的交談、娛樂不幹擾,並不意味著不加關心、不加引導或不加指導,如果發覺他們是在說不正當的話或搞不正當的活動,父母必須及時以平等的姿態去給予幫助和指點,以使他們的友誼健康發展,這樣做,與禮儀的要求並無矛盾。
5進行引導
作為父母,可以引導孩子進行必要的娛樂活動,最好開展一些適合自身特點的活動,如郊遊、集郵、下棋、打球,也可以組織唱歌跳舞,在緊張的學習之餘,可以得到積極的放鬆。
6給予幫助
如果孩子們在一起玩耍時,不小心碰到了困難,那麼,父母隻要確有可能,也應從旁給予幫助。
7歡送對方
當孩子的同學或朋友告辭時,父母如果方便的話,也應熱情相送,並歡迎他們下次再來。
本來我今天的心情不太好,所以,就對孩子發了脾氣,趕走了他的小夥伴。現在想想,我的行為多麼幼稚,甚至連孩子也比不上!孩子現在已經傷心了,我應該主動向他道歉,請求他的原諒。我要通過實際行動,讓孩子體會到什麼是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