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習,我有很多不解和困惑!“我努力學了,可是我考不好”、“我討厭老師,他總針對我”……每個孩子說起學習時,都是那麼滔滔不絕。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學習是他們的主要任務,所以,孩子們才有那麼多的抱怨,才有那麼多的不解。父母隻有幫助孩子激發學習興趣、養成學習習慣、改善師生關係,那麼,孩子才能學會在茫茫學海裏正確使舵、平穩行船。
第一節成績不好,但我已經努力了
期末考試的成績準時公布了,小凡的媽媽看著這份布滿了紅色數字的成績單,不由勃然大怒,把小凡叫到了跟前,大聲訓斥道:“你這個孩子是怎麼搞的!平常總說學習學習,可是怎麼考試有六門不及格!”
小凡聽著媽媽的訓斥,不敢大聲反駁,隻是低聲說道:“媽媽,我真的努力了……”
“你還敢騙人!考成這個成績,你說你不是壞孩子還是什麼!平常我看你總是和一大群小朋友混在一起,你說,你是不是跟著他們學壞了!”
小凡忍住眼淚,對媽媽說:“媽媽,你別這麼說我好麼?真的,我不是你想的那樣……”
“你這個孩子真是沒法教育了,到現在你還狡辯自己不是壞孩子!你給我反思去!”說完,媽媽不再聽小凡的解釋,把他推進了臥室裏。
小凡一個人看著成績單,心裏委屈異常:“媽媽,我真的不是你想的那個樣子!雖然我學習的成績不理想,可是我真的已經好努力了!還有,我和小朋友們在一起玩,從來就沒有學壞,我們根本就沒有做什麼壞事!媽媽,我真的想把成績考好,可是我真的怎麼努力也不行,我不是你想象的那樣的壞孩子!”
父母隻看到孩子的成績,卻看不到他平常的努力,甚至還惡意揣測他的品行,這樣,孩子自然不會感到溫暖。可是,孩子又有什麼辦法向父母解釋呢?所以,他隻好把委屈藏在心裏,任憑一個人苦悶。
誠然,家長關心孩子的學習分數是無可厚非的,但並非每一位家長都能使自己的關心變為孩子學習的動力。很多家長對學習分數的態度以及由此引起的某些行為,確有不科學的現象存在。這些現象的存在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學習。比如,有些家長片麵誇大分數的功能,以分數高低作為判斷學習優劣的唯一標準。片麵誇大分數功能的另一典型現象為:有部分家長將孩子的考試分數作為在單位同事、親戚朋友麵前“露臉”、“爭麵子”的重要內容。若孩子得了高分,就感到光彩,有麵子,很自豪。若分數不如人家的孩子,則覺得臉上無光,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教育好,出門矮人半截。
父母的這些行為與思想,都是錯誤的。分數至上迫使孩子以獲取高分為學習的唯一目的,忽視思想品質、性格修養、身體素質等諸方麵的全麵發展,忽視孩子的個性差異和能力差異的客觀存在,無疑會形成對孩子學習的負麵壓力,導致有的孩子在獲取高分無望的情況下,采取作弊、塗改分數等不正當行為欺騙家長。這樣不但不能促進學習,反而影響孩子思想品質的健康發展。
所以,父母不要看到孩子的成績不甚理想,就對孩子大發雷霆。其實,孩子除了睡眠之外,每一天的每一刻都在學習之中。孩子的學習能力一點兒也沒有問題,看看他在喜歡做的活動中的表現,看看他的一些使家長生氣的表現(例如頂嘴),我們很容易發現孩子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也挺強。但是,對於學習,孩子卻往往並非如此。很多孩子表現出不喜歡讀書、做作業,或者已經非常努力,但是學習成績卻遲遲不見提升,主要原因來自以下幾點:
1天賦因人而異
每個孩子都各有自己的個性和愛好,能力、性格各有差異,就決定他的學習方式方法,學習的能力也不盡相同。作為家長,不應隻希望孩子考試分數名列前茅。正像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所說的那樣:“通向成功的道路有許多條,在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人們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才能和智慧是不一樣的。”
作為家長,應該發現孩子並發展他們的天賦、特長,不能一再地要求他考試拿第一,這樣就埋沒了他的天賦。
2學習方式有差錯
很多家長認為,想要學習好,就得多讀幾遍書。於是,我們在生活中就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學習非常用功,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裏,都是書不離手,題不離桌,有時晚上還要熬夜。然而,到了期末考試的時候,成績依然不理想。
都說付出總有回報,而且付出的越多就應該回報越多,這規律怎麼到了學習上就不適用了呢?其實,這裏麵存在一個效率的問題。盲目地看書、做題並不能夠有效地提高成績,學習要講究方式方法。一旦孩子掌握了合理的、係統的學習方式,那麼提高學習成績也就不難了。
3上學讀書和家中做作業沒有樂趣
為什麼孩子學不好?除去方法的問題外,最關鍵的就是興趣了,一個人沒有興趣,又怎會願意學習?
那麼,樂趣為何有這麼大的能力?因為,樂趣使大腦裏釋放出“腦內啡”(大腦神經遞質的一種),它驅使孩子想重複這一經驗。
所以說,如果孩子的成績不甚理想時,家長或老師往往沒有在添增樂趣上下工夫,而是用壓迫、叱責、懲罰等方法去驅使孩子返回書本和作業上。這些方法開動了“痛苦—恐懼—逃避”的機製,孩子於是產生了抗拒,避開這種感受的來源。
所以,要使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必須設法使孩子樂於學習。
4孩子頭腦裏的讀書學習經驗總是負麵的居多
所謂負麵影響多,就是指孩子對學習已經感受不到任何益處。例如成績不好受責罵、忘記帶作業受罰、做到的沒有得到肯定,而做得不足則總受批評、較少得到鼓勵,等等。
如果孩子每當談起學習時,就想到這些負麵的事情,那麼,他是難以對讀書學習產生興趣的。負麵的感受如果繼續加深,孩子會更想逃避,對考試,甚至上學都產生抗拒或恐懼。
所以說,父母不要總是給孩子那麼多的壓力,除了多給孩子肯定、鼓勵和支持外,還可以幫助孩子改變內心對讀書學習的感受,例如每次讀書做作業前都使孩子先進入正麵積極的狀態之中,上學及考試前幫助孩子建立成功景象,把孩子所學的與考試及成功建立聯係等。
當孩子考試沒拿第一,父母不要總是忙著下結論。首先要正確地看待分數。同時,要給孩子以合理的鼓勵,相信孩子經過努力會有所收獲的,讓他不至於對學習失去了信心。比如,善於從各方麵的分析中發現孩子的進步,並及時給予恰當的表揚,以充分激勵孩子。當孩子學習成績進步時,家長的肯定與表揚能使孩子體會成功的喜悅,產生強烈的學習動力。
即使在某段時間內,孩子的成績出現了一定滑坡,父母也不要劈頭蓋臉地訓斥,而是應當鼓勵與幫助,從孩子的諸多不足中發現孩子的“閃光點”,這最能體現家長的教育水平。比如:若總分下降,單科分有無上升的?從認知識結構看,有無掌握較好,丟分不多的部分?即使孩子某次考試一團糟,幫助他的最好辦法仍然是以積極的眼光看他,鼓勵他克服困難,相信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迎頭趕上,考出好的分數。那種否定孩子的可塑性,一棍子打死的做法,隻會撲滅孩子的希望之火,使其自暴自棄。
以前我總是對孩子的成績格外關注,隻要成績一不好,就大聲地訓斥,誰知道給孩子造成了這麼大的壓力。從今以後,我應該科學地分析分數,並能對孩子考試分數的高低采取相應的明智的態度,我想,這對孩子的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的。
第二節這樣的老師我不喜歡
小峰原本是班裏表現積極、工作負責的體育委員,這項職務他已經連續擔任了好幾個學期。
但是這個學期,小峰卻出現了意外。在一次體育課外活動中,體育教師沒有認真聽取他的合理化建議,武斷地對他進行了批評,挫傷了他的工作積極性,使他對體育教師產生了對抗心理。
從那以後,小峰表現得情緒低落、孤僻,對學校的體育活動不再像以前那樣積極負責了。但是,他的這些變化未能引起體育老師的重視,致使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
在以後的體育課上,小峰便開始消極對抗體育老師,偶爾故意犯些小錯誤以發泄心理的不滿。每次犯錯誤後,體育老師都采用簡單的方法處理,有時是粗暴的批評,有時是不聞不問,後來幹脆撤銷了這位同學的體育委員職務。
職務被撤銷後,小峰的情緒更是一落千丈,上體育課總是遲到,甚至曠課,後來產生嚴重的體育“厭學”心理,幹脆再也不參加體育活動了。
小峰的厭惡心理越來越嚴重,甚至到了討厭所有老師的境地。可是,他不明白這是為什麼:“這些天老師一直找我談心,問我怎麼回事,為什麼總喜歡和老師對著幹。為此爸爸媽媽還打了我,我真是非常傷心,其實說句實在話,我隻是有時控製不住自己,想把自己的觀點闡述出來。比如那次,我覺得我的建議非常正確,可是老師為什麼要對我不理不睬?為什麼老師就能隨便地批評我?老師們,我討厭你們,我恨你們!”
老師批評了孩子,孩子自然感覺丟了麵子,所以對老師產生了一些意見。像小峰那樣,他認為老師這是針對自己,所以,自然選擇不學習的方法進行對抗。
那麼,父母應當如何引導孩子形成正確心理?具體來說,可以采用以下這些方法:
(一)心理引導
1讓孩子學會冷靜地對待老師的批評
在小峰看來,老師這次的批評就是因為偏心。因為,新任的體育課代表就很少受到批評,甚至還經常受到表揚。
對於此,父母應當合理地引導孩子的心理。
首先,父母應當教育孩子,第一步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看是否在品質、學習、行為等方麵有使人不喜歡的地方。當自己覺察不到時,可以請老師、同學或好朋友指出,以求改正。就像小峰,也許會有說話方式不當的原因,這才導致了老師對他批評。
其次,要避免從心理上產生錯覺,有時老師批評了自己,表揚了其他同學,或對其他同學委以重任,對自己不予安排,這些並不能說明老師不喜歡自己。
最後,即使由於種種原因,學生發現老師確實偏心,不喜歡自己,也不必太在意。對老師仍要尊敬如常,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上,搞好學業,注重自身修養。不能舍本逐末地刻意追求老師的表揚,故意討老師的歡心。隻要走好自己的路,做出成績,包括老師在內的其他人都會對自己刮目相看的。
2理解老師的愛心
老師並非保姆,這點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老師對學生的愛不是一種單純的感情投入,而是通過理性培植起來的一種普遍的社會責任感。在我們國家,師愛生是教師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的一種表現,是愛祖國、愛人民的具體體現,是一種基於獻身精神的無私純潔的感情。教師的愛具有自覺性、原則性、普遍性和恒長性。
老師對學生的愛與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是相統一的。嚴出於愛,愛寓於嚴。教師對學生嚴格要求,才是真正的愛,隻有嚴師才能出高徒。有少數孩子把老師基於關心、愛護的嚴格要求視為“束縛手腳的繩索”,把敢於和老師頂撞、爭吵看做是勇敢、有“男子漢氣魄”,有時還故意搞惡作劇使老師下不了台。這樣的孩子很難在學習上取得進步,也絕不會由於此種敢出風頭的行為而博得同學們的好感和擁護。
當然,老師畢竟也是凡人,他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缺點或不足,就像園丁為樹苗和花草澆水、施肥、剪枝、除草時也會有誤折枝葉、水肥施用不均的差錯一樣。這就需要學生理解、體諒,能夠誠懇、友好、恰當地向老師提出。大多數教師都會樂於接受的。“教學相長”,沒有包括批評、建議在內的學生意見的反饋,教師在各方麵都很難提高。
3教育孩子正確認識和對待錯怪自己的老師
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被別人錯怪或誤解的事情,這時孩子會感到委屈、生氣。孩子怕老師錯怪自己,認為會影響自己的學習和進步,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一旦真的發生這種情況,應該采取什麼態度去對待呢?這就需要家長正確引導。
任何人一生都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老師也難免有錯的時候,應該教育孩子正確對待,不能因老師錯怪自己就因此而產生嫉恨心理,以為老師偏心眼,更不能采取消極的態度與老師對抗。有時,可能因為老師對情況了解得不夠全麵,而對孩子做了有失公正的批評。但希望自己教的學生上進,有所作為,是所有老師的共同願望和出發點。老師本身的願望絕不會是把自己的學生推向反麵。一旦老師真的錯怪了孩子,家長也要教育孩子不要采取當場頂撞和抗拒的態度,頭腦應冷靜,努力克製自己,不衝動。應根據當時的環境和條件,能解釋的就解釋清楚,一時不便解釋的暫時放一放,以後找適當的時機再解釋,也可以請同學或班幹部代替自己去解釋。這樣,通過和緩的方式解除相互間的誤解,扭轉教師對自己的印象,師生關係會更融洽。總之,在同老師交往時,教育孩子應持主動、誠懇的態度。
4教育孩子要以正確的態度接受教師的善意批評
現在,有些孩子對老師的批評感到反感,甚至有抵觸情緒。他們認為老師管得太嚴,態度苛刻,覺得在學校不自由,殊不知,嚴正是老師愛孩子的表現。沒有哪位老師不愛自己的學生,不希望自己的學生成才的。老師要在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的基礎上,通過嚴格的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一絲不苟的治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的行為習慣,這是培育人才的需要。不嚴,何以能治學?不嚴,何以能育才?達·芬奇從嚴師學畫蛋,最終成為著名畫家;被譽為“短篇小說大王”的莫泊桑,是在法國著名文學家福樓拜的嚴格要求下成長起來的。老一屆中國女排威震世界排壇、傳奇般“五連冠”的每一次成功和勝利,都是教練們嚴格要求和嚴格訓練的結果。所以應該教育孩子理解老師的苦心,正確對待老師的批評,誠懇接受老師的指導和嚴格要求,從而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以上這些,都是通過大道理來教育孩子。但是,有時候孩子有可能對此不是那麼喜歡聽,接下來,父母可以采取一些具體的方法來正確引導孩子。
(二)具體方法
1創造寬鬆的氛圍
當孩子對老師表示不滿時,父母首先要明白孩子為什麼不滿。因此,父母就要給孩子創造一種寬鬆的、自由的發表意見的氛圍,使孩子毫不隱瞞地講清楚老師批評自己的原因,以及對自己的態度和自己接受批評時的心情。
與此同時,家長一方麵要認真聽取孩子對事情的全部經過的陳述,以及孩子對老師批評和處理意見的看法。另一方麵要冷靜分析孩子產生抵觸心理的主要原因,並采取適宜的方法予以解決。
2噓寒問暖法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其實,別看老師平時都是一副冷麵相對的樣子,他們同樣渴望和你溝通,與你交流,如果你此時更進一步,反過來對老師倍加關切,他們也必將感動萬分。
比方說,如果孩子最喜歡的數學老師生病了,你不妨買一束鮮花,去醫院看望他,然後在談話的過程中將你在與老師之間存在的問題講出來。
3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父母應當教育孩子,讓他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和處理問題,創造情景讓孩子親身體會老師的難處,並在這個過程中改善師生間的關係,減輕或避免孩子對老師的抵觸情緒。切忌在沒搞清事實真相之前就簡單粗暴地批評孩子或對老師表示不滿。應教導孩子:一方麵要尊敬老師,尊重老師的勞動;另一方麵,要正確對待老師的過失,委婉地向老師提意見。
4“以柔克剛”法
想要讓孩子不會因為老師的批評而過於失落,那麼,父母可以培養孩子的“以柔克剛”法。此招講究耐力,若能運用得當,其“威力”不可小視。
應當告訴孩子,如果老師發火,此時,孩子一定不要跟他對吵。你可以有想法,但你的想法必須是在老師的怒氣平息之後再講出來,選個適合的時機給老師提出。比如,老師回辦公室後,你可以悄悄地跟進去,然後再倒上杯熱茶,趁老師品茶時,將你的想法娓娓道來,相信老師不會不聽的。如果你尊重了老師,老師接下來的話肯定是“和風細雨,語重心長”,如此一來,豈不樂哉。
5積極配合老師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家長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老師也要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行為,這對家長和老師共同教育孩子、避免孩子對老師產生抵觸情緒是極其重要的。而隻有家長與老師經常保持密切的聯係,才能步調一致、有的放矢地對待孩子成長過程中各種合理的需要,並施以有效的教育。
如果在某一個問題或某一件事上,家長與老師有不同看法和意見,這時候,要避開孩子互相交換意見,而不可以當著孩子的麵各行其是。否則,會造成孩子思想上的混亂或無所適從,甚至使孩子養成兩麵派的壞毛病,造成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種教育作用相互排斥或抵消的不良結果。
特別要強調的是,家長切不可當著孩子的麵講有損老師尊嚴的話。同時,要讓孩子懂得,對老師的尊重並不等於認為老師做的都對,對老師有意見就應該向老師提出來,隻是需要講究一些策略,最好是在事後找老師談心,說明實情,消除誤會。
這一段時間,我發現小峰總是悶悶不樂,仔細打聽後才知道是他受了老師訓的原因。看來,我要好好開導他了,我要讓他明白,學校是學生集中學習的地方,每個同學都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否則學校正常的秩序就難以維持。老師不僅有教書的責任,而且還有育人的責任,而嚴格要求正是老師對學生關心愛護的體現。老師既是慈母又是嚴父,即使偶爾有欠妥當的處置,作為學生也應理性地與老師溝通,而不是賭氣式地排斥與對著幹。
第三節漫天的作業讓我煩
明明最不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做作業了,每次都需要父母逼著,才能夠勉勉強強地把作業做完。這天,明明的父母有事情外出,臨走之前,父母叮囑明明一定要完成作業,明明也答應了下來。
可明明的父母回來之後,卻看到明明正伏在桌子上打瞌睡。明明的母親把明明搖醒問道:“明明,作業都寫完了嗎?”明明撅著小嘴,揉了揉眼睛說:“都寫好了。”
第二天,明明的母親剛打算出家門,就接到了明明班主任的電話:“明明昨天的作業又沒有寫好,像這樣下去,怎麼能行呢?”明明的母親頓時火大了,明明寫作業每次都要自己盯著、逼著,為了讓孩子的作業寫好,他們夫妻倆可費了不少心思,有時忙得連做飯的時間都沒有。可是,隻要家長一放鬆他就馬虎了事,老師經常打來電話說明明沒有交應完成的作業。為此明明也沒少挨打,卻沒有什麼效果。
家長和老師在一旁著急,而明明卻又有自己的抱怨:
“我承認我是有點懶,可也不能全怪我呀,每天的作業不是拚命抄單詞,就是做很多練習題,煩透了!
“唉,我要是做老師就好了,一定不給學生布置作業,讓他們痛痛快快地玩玩。對了,不能講“玩”,講到“玩”,媽媽又該批評我了,媽媽也和老師一樣,整天逼著我看書寫作業。為了不挨打挨罵,我得老老實實地做作業。老師就不能給布置點好玩的作業嗎?”
為什麼明明不喜歡寫作業,媽媽對其中的原因始終猜不透。其實,明明不喜歡做作業的心理,主要由以下這兩個方麵造成的:
一方麵從主觀角度上講,是內心裏缺乏學習動機。從案例中可以看出,明明無論是在課堂學習還是做家庭作業,都是很盲目的。在明明的心裏,做作業是一件枯燥、乏味、毫無樂趣的事情,完全在家長的監督和責罵下才勉強為之,因此,當明明離開外力的約束時,就會立即逃避。在明明看來,學習是教師和家長硬逼著他幹的事,而看電視、玩才是他感興趣的。明明認為,自己做作業的理由很簡單,就是為了躲避家長和老師的懲罰,不被老師和家長責罵,如果采取其他諸如欺騙之類的手段也能躲過懲罰,那是再好不過了。至於學到知識、充實自己,明明還無暇顧及。試想一下,如果抱著這樣的學習動機,怎麼可能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因此幫助明明這樣的孩子改變學習態度,首先要幫助他樹立明確和適當的學習目的。
心理學認為,動機是推動人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驅動力。青少年的學習動機可分為學習的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凡是學生根據自身的意誌、興趣、愛好而進行學習的積極因素都是內部動機,如明確的學習目的和強烈的求知欲望等;與此相反,在外因的驅使下,如由家長、教師等所提供的賞罰手段或誘因來推動其學習,這樣的學習動機屬於外部動機。對於明明來說,學習的內部動機已經喪失殆盡,隻有外部動機驅使他、逼迫他被動地學習。
事實上,每個青少年都有潛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他們願意去接受全新的知識。激發青少年的求知欲,讓他們希望自己不斷地接受新的知識,這種學習的內部動機非常重要,它直接指向學習本身,而不是為了追求外在的獎勵和榮譽,因此,在青少年的學習動機中占主導地位。此外,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的外部動機,即獲得一定的獎勵及贏得相應地位而獲得一種心理滿足也不可忽視。學習畢竟是一種艱苦而又枯燥的事情,如果沒有激勵很少有人能始終心甘情願地學下去。事實上,希望青少年能在沒有嚴格而明確的教學要求下自覺地進行學習,完成規定的作業,安分守己地接受考核,這不過是家長和老師們一種幻想。相反,許諾給青少年學習成功的獎賞,給其一定的地位,滿足其自尊的需要,來自父母和教師的讚許和認可等,都能使青少年努力學習以獲得更好的成績。
另一方麵,學校、家長布置的枯燥而繁雜的作業致使明明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在明明眼裏,作業量的繁多、作業形式的單一,做作業的過程枯燥無味都讓他很難接受。枯燥而繁重的作業扼殺了明明學習的興趣,“不能布置好玩一點的作業嗎?”明明的責問不能不引起父母與教育者的反思。
總的來說,青少年不喜歡做作業,討厭學習,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建立正確的學習動機。要改變這種情況,家長必須做到:
1幫助孩子確立明確的學習動機
有一個明確的學習動機,這對孩子的學習會起到指導作用。如果孩子知道自己是為什麼而學,而不是被動的,被父母、老師逼著學,那麼孩子自然會有比較足的學習勁頭。
2采取多種手段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
家長應該學會使用手段來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比如使孩子嚐到成功的滋味,適當誇讚孩子,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身作則樹立榜樣。此外,避免總拿成績優秀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較,以免給孩子帶來挫敗感。
3科學地指導孩子做家庭作業
父母要使孩子端正做作業的態度,使孩子日常的學習、生活製度化,合理安排做作業的順序,科學地安排做作業的時間。
唉,真是想不到,明明對於寫作業這件事,心裏竟然有這麼多的怨言。看來,我必須要端正孩子的作業態度了。從現在開始,我就必須讓孩子提高對家庭作業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努力消除他心中諸如應付差事之類阻礙孩子自覺完成作業的想法,讓他體會到做好家庭作業不僅是他的工作,更是他的責任,這樣,不僅對他現在有好處,就是對他將來走進社會,也有不小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