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學習學習,我該如何對待你”(2 / 3)

第四節老師憑什麼訓我,我沒作弊

一天,小郭哭著回到了家裏,連晚飯也沒有吃,隻是喝了杯奶茶就嚷嚷著要睡覺,任憑爸爸媽媽怎麼問也不回答。爸爸媽媽不知怎麼好,隻得讓她由著性子自己來。

臨睡前,爸爸覺得小郭如此舉動一定是有什麼原因,因此就主動找到小郭說:“孩子,你這是怎麼了啊?有什麼問題,能告訴我麼?”

小郭說:“爸爸,我怕你打我……你要是保證不打我,我就告訴你!”

得到了爸爸的許可後,小郭這才講出了事情的原因。今天學校舉行期中考試測驗,小郭準備得非常充分,想在本次考試中一展身手。但是在考試過程中,小郭的橡皮不慎掉在了地上,正當她彎腰的時候,老師走到了跟前,冷著臉說:“小郭!你在幹什麼!”

小郭趕緊站了起來,說道:“老師,我的橡皮掉了……”

“撒謊!”沒等小郭說完,老師打斷了她的話,“我看你一直左顧右盼,肯定是在作弊!這份卷子你得零分!”

“我沒有,我沒有!”可是無論小郭怎麼解釋,老師已經不再聽了。

爸爸聽完孩子的訴說後,語重心長地說:“小郭,這件事老師確實誤會你了,可是考完試你為什麼不和老師繼續解釋了呢?”

小郭說:“你看老師那樣,我還有說話的機會麼?”

爸爸的勸解,小郭已經完全聽不進去,在她的心裏,有自己的想法:“哼,老師永遠就會騎在我的頭上,對我耀武揚威,什麼都找我的事兒。我這才想起來,不僅是這次考試,之前有很多事情,老師都愛找我的事兒。有一次我和小剛一起擦了黑板,但她卻隻表揚小剛,對我隻字不提,我向她說明時,卻批評我一點兒都不虛心。哼,我真的想變成《武林外傳》裏的小郭,用‘驚濤掌’和她決鬥!”

“老師,我再最後和你說一次,我沒作弊!”

表麵上看,小郭與老師之間的關係不好,是因為考試這件事情,但實際上,這是由於雙方的溝通不當造成的。

由於溝通不當,老師對小郭產生了誤會。也正是因為如此,小郭對老師滿腹抱怨,認為老師總是針對自己。所以,父母要從溝通入手,化解孩子的心理問題。

可以說,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矛盾,基本上都是由於溝通不當造成的。在學生眼裏,與老師溝通非常困難,但其實,學生與老師溝通不必講究什麼技巧,重要的是主動。

所以,父母應當告訴孩子:每個老師都希望與自己的學生多交流、多溝通,了解學生所思、所想,這是老師的根本出發點。如果孩子能理解到老師的這個心理,那麼,孩子與老師的關係就會改善許多。

這方麵,已經有鮮明的例子表明:孩子與老師的關係恰當,孩子的成績與前途就會非常理想。2001年度江西文科狀元宋婷初中時物理一度下滑很厲害。高一時,她對物理老師談了自己的心態。物理老師說:“你要學好肯定沒問題,隻要按照我的方法來。”宋婷被感動了,信心再度提升,學習興趣大增,物理成績直線上升。這裏,宋婷的聰明之處就在於她主動尋求老師的幫助,從而使自己步入通向輝煌的坦途。

所以,父母就應當幫助孩子,主動爭取和老師交流的機會。父母要讓孩子明白,隻有多和老師交流,才能讓老師發現自己在學習上的不足和錯誤,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考入名校的李晶同學認為,在學習上,與老師多做交流是很重要的。因為老師教書這麼多年,見到過各種各樣的學生,對不同的學習方法、學習狀態也很了解。

然而,孩子在學校期間,也難免與老師之間出現摩擦,甚至被老師誤解。對於任何一個孩子來說,這顯然都是件很難過的事情,因為誰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與肯定,在學校裏如果得不到老師讚同和肯定式的評價,勢必會影響生活和學習的心情。不過,誤解隻是老師一時間對孩子錯誤的看法和評價,隻要能夠把事情說明白,彼此心裏就不會有隔閡,心情也會變得舒暢。

在被老師誤解後,孩子心裏生氣是難免的,但如果馬上辯解,反而會被老師誤認為不接受批評,不如放學後留下來心平氣和地向老師解釋。孩子遇到小郭這樣的事情,需要家長幫著出出主意。

第一,盡早找個合適的時間與老師說清楚。如果這件事情非常關鍵,不說清楚會影響日後的學習,就應當盡早地找老師去解釋。選擇合適的時間就是要在老師與你都心平氣和,氣氛不緊張時說,合適地點是在外人盡量少,更容易開口的情況下,因為這樣輕鬆的環境更有利於解決問題。

第二,另外找機會解釋。如果這件事不是很關鍵,那可以利用偶爾和老師在一起的時候說出來,因為時間推移了,人的情緒平靜了,更容易把事情說清楚。

第三,請別人代為解說。有時候,如果自己不好意思找老師,或是因為其他一些原因不便與老師當麵解釋,也可以請父母或是同學代為解說。家長應告訴孩子,隻要他是尊重老師的,老師也會原諒他,而且,有時候別人代為解說比自己解釋更好。

真的沒想到,小郭和老師的關係已經到這步田地了,要是再不改善,估計就該出大問題了。其實,小郭和老師關係不好,關鍵還是因為她對老師不甚了解,而且上次考試時她與老師之間的誤會也一直沒有澄清。因此,我要盡力改變孩子的不良心理,讓她主動向老師說明一切,這樣,她與老師之間的誤會一定可以煙消雲散。

第五節“臨時抱佛腳”是好習慣麼

小偉很聰明,可聰明人往往都有這樣的毛病:那就是在學習中喜歡偷懶。

正是因為知道自己聰明,別人需要花更多時間才能學明白的問題,自己很快就能弄通,因此在平時的學習中,小偉並不是很用功,而是到考期臨近的時候再進行強化突擊。這種臨時抱佛腳的做法一開始也許真能取得不錯的效果,因此,小偉的考試成績雖算不上是突出,但也還說得過去。

可時間一長,弊端就露出來了。由於小偉平時學習並不認真,考前突擊學到的知識隻是暫時地存在腦子裏,並沒有真正、紮實地掌握,考試一結束,基本上就全都忘記了。可是,學習是一個不斷累積的過程,沒有之前打下的基礎,到後來,小偉發現考前需要突擊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深感焦頭爛額,到最後終於撐不住了,考試也考得一塌糊塗。

小偉拿著成績單,心裏頓時亂成了一片:“完了完了,這次考砸了,可是為什麼這次考得一塌糊塗啊?平常我都是突擊讀書,沒什麼問題,這次為何就不行了?該怎麼辦?該怎麼辦?以後我繼續如此還是平常用功?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小偉的這種表現,在現在的青少年中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在學習過程當中,青少年普遍存在這種“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錯誤心理。很多青少年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並不認真,投機取巧、得過且過。而一到考期臨近的時候,就開始抓狂,為了能取得一個好看的、說得過去的成績,通宵達旦,搞“突然襲擊”。

孩子這樣,與父母也有一定關係,因為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這樣是“聰明”的表現。正是有了父母的縱容,孩子才逐漸形成了“臨時抱佛腳”的習慣。其實,這是一種很不好的學習態度,這種學習態度隻能用來應付考試,不能真正掌握知識。而且“臨時抱佛腳”雖然可能會一時起效果,幫助學生取得個還算說得過去的成績,但這種歪招不是萬試萬靈的,隨著知識的累積,終有“佛腳”抱不動的時候,到那時就隻能瞪著眼睛幹著急了。

除了父母的一定縱容,青少年出現這種“臨時抱佛腳”的現象,主要是由於沒有端正學習的態度,對待學習缺少責任心。在這些青少年的眼裏,學習並不是在給自己學,而隻是在例行公事。在他們心裏,學習就是為了給父母、老師一個交代,而這種交代最終歸結在期末考試的那一張卷紙上麵。因此,他們認為隻要把期末考試考好了就可以了,平時的學習是無所謂的,隻要能在家長、老師麵前糊弄過去就可以了。

此外,這種現象的出現還與一些青少年養成的散漫的習慣有關。一些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有時候一些環節遇到了障礙,由於懶惰或是害怕麵對困難突破障礙,就不去理會。這樣一來,日複一日,知識上的缺漏就會越積攢越多。當時間一天天過去,到考試臨近,孩子才會發現自己不會的太多,開始著急、大搞突擊,出現“臨時抱佛腳”的現象。

那麼,究竟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改掉這個習慣?

1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家長要讓孩子在日常的學習中就明白,學習不是靠考前的努力就能學好的,而是需要日常的積累。學習隻有平時打好紮實的基礎,才能有令人滿意的結果。對於這個道理,家長要曉之於理、動之以情,通過孩子自己身上的例子,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決不能空洞地說教。隻有讓孩子明白了這個道理,孩子才能意識到學習過程的重要性,樹立起正確的學習觀。

2家長要讓孩子對自己負責

家長要培養孩子對自己學習的責任感,培養孩子強烈的責任感對改變孩子“臨時抱佛腳”的壞習慣有很重要的作用。家長要教會孩子對自己負責,讓孩子明白自己對待學習的態度不僅僅關係到考試成績,還關係到同學、家長、老師對他的看法。同時,要讓孩子守時守信、不折不扣地完成學習任務,訓練他對自己負責。

3讓孩子做到當日事當日畢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當日事當日畢”的道理,隻有這樣才能徹底改變孩子“臨時抱佛腳”的壞習慣。家長必須有計劃、持之以恒地監督,給孩子訂立條約:要求孩子必須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家長在最初的階段要時刻關注孩子有哪些問題不懂,哪些作業沒有及時完成並督促其改進,隻有這樣才能讓孩子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孩子違反規定時,要注意讓他記住如果臨時抱佛腳,當天的事不完成就要受到懲罰,讓他記住這個教訓。

孩子因為是不是該繼續“臨時抱佛腳”產生了疑惑,其實,我也要負一份責任!就是因為我平常對他的這種行為不幹涉,所以才讓他總是這樣。以後,我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是為了自己,讓他樹立起正確的學習觀,這樣,他的這種毛病和困惑自然會煙消雲散!

第六節我考砸了,我是個“廢物”

馬濤從小就很聰明,學習成績一直不錯,常受到父母及周圍的人的讚揚。在眾人的稱讚聲中,馬濤順利度過了小學階段。可就在上初中時,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一瞬間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初中的課程結構與設計同小學階段的課程完全不同,馬濤對中學課程的適應能力似乎較差,開學初的小測驗就考砸了,讓他覺得很失麵子,而且這樣的感覺在以前從未體驗過,從此他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也產生了心理壓力。隨後的學習中他也積極努力過,可還是收效甚微。中學的許多課程難度較大,他還沿用以前的學習方式,這是他不能適應學習的主要原因。

每次考完試,馬濤都擔心會考砸,可就是很怪,越是擔心發生的事情越是頻頻發生。而最讓他感到大惑不解的是,為什麼同是在一起學習,別的同學能夠輕鬆獲得好成績,自己卻舉步維艱。經過幾次嚐試後,他不再能如小學時那樣風光,三好學生不再有他,學習課代表沒有他,單科競賽得獎也沒有他,他感到處處不如人,也從父母和老師的眼神中看到了失望。他就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挫敗中丟掉了自信,每次考完試他都會祈禱自己有個好運氣,可大多數時候都是考得不理想,這讓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學習熱情也因此提不起來。

好幾次,媽媽找他談話,問:“馬濤,你最近這是怎麼了啊?為什麼情緒這麼差?”

馬濤吞吞吐吐地說:“媽媽,我這幾次考試總是考砸,我是不是個廢物啊?”

幾次考試的失誤後,馬濤的心理到了崩潰的邊緣:“我不明白,為什麼小學的時候我總能取得不錯的成績,而現在就再也不行了。論智商,我絕對不比其他同學差;論刻苦,我也敢保證自己絕對是個勤奮的孩子。可是為什麼成績總是提不上去?我記得以前,不僅老師還是同學,都把我稱坐‘小諸葛’,可是現在,再沒有人這麼稱呼我了。我很痛苦,我是不是成了廢物了?”

因為成績的不甚理想,讓馬濤的心理出現了嚴重的波動。不僅是馬濤,很多學生都有這樣的心態。《知心姐姐》雜誌曾做過一次有關中小學生苦惱的調查,共收到問卷5782份。結果發現,在造成中小學生苦惱的6大因素中,學習和考試約占了7226%。由此可見,成績的高低,對孩子的心理影響有多大。但事實上,孩子卻沒有看到真實的情況。實際上馬濤也有過人的地方,他的英語口語就很棒,繪畫也不錯,語文的寫作能力也很強,曾寫出令人感動的文章,還能寫一手漂亮的書法。但是由於幾門成績的落後,使他陷入了迷茫之中,無法看到自己的優勢,而是把眼睛盯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試成績上,每一次的失敗都會增添他的心理負擔,反而影響了他水平的發揮。這樣一來,自然難以取得好的成績。

馬濤認為自己是“廢物”的想法,其實並非是由於智商等方麵的原因,而是缺乏學習能力與自我調節的能力,使他對自己產生了錯誤的認識,因此影響了努力學習的勁頭,阻礙了他向前發展的動力。

具體來說,像馬濤這樣的孩子,各種原因不盡相同,但主要是由以下這些造成的:

第一,青少年在學習的過程中反複的失敗,這種反複失敗的經曆可能使孩子感到自己永遠也走不出失敗的圈子了。大多數孩子一開始的時候,對自身的能力充滿了自信,對自己定下很高的目標。但是,孩子一次又一次沒有達到目標,他就可能體驗到挫折,會感到對生活環境和學業都無能為力,無論他們如何努力,也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久而久之,他們就會滋生出無助感,並放棄努力。

第二,青少年對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得出了錯誤結論,形成了認識上的偏差,也會導致“失敗綜合征”的形成。有“失敗綜合征”的孩子與其他孩子有一個明顯的差別,那就是他們對自己的失敗有一種“宿命”的觀點,感到成功與失敗不是自己能夠決定和改變的,而是由外部的、自己無法控製的因素決定的。

第三,家長、老師對青少年的不良評價也會導致他們的“失敗綜合征”。家長諸如這樣的語言都會對孩子的內心產生極大的影響——“連這個都不會,你真笨。”“我看你是無可救藥了。”“你這種成績,真把老子的臉都丟盡了。”“你看隔壁家的朱力,你為什麼就不能像他一樣?”

毫無疑問,這些令人泄氣的話對孩子的自信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往往孩子的思維是比較簡單的、具體的,他們會很大程度地相信成人說的話。如果父母說他笨,孩子可能就會信以為真,認為自己不聰明。

因此,作為父母,就應該主動協助他,讓他從這種狀態中逐步走出。一般來說,父母可以從以下這幾個方麵著手:

1教孩子對失敗要合理歸因,對自己作正確的評價

不少國內外教育機構都對學生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從中得出結論:人們的歸因風格、學習能力和自我評價對學習動力的影響很大。積極的歸因風格和正確的自我評價對於一個人的動力具有較好的激發作用。積極的歸因就是將失敗歸因為缺乏努力等可改進因素,而不是歸因為缺乏能力等不可改進因素;將成功歸因為能力和努力等內部因素,而不是歸因為任務簡單、運氣等外部不可控因素。正確的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學習能力的評價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既不妄自菲薄,又不盲目自信,而是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並懷有隻要自己努力了就可以學好的信念。

雖然歸因風格和自我評價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心理學的許多研究表明,這兩者內部存在必然聯係。有積極歸因風格的同學對自己學習能力的評價一般都是恰當和正確的,而有正確自我評價的同學一般都會形成積極的歸因風格。

學習和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每個人都會經曆或大或小的失敗。所以在受到挫折時,如果不會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全麵的分析,而隻是片麵地歸於自己的能力,那就會使自己產生一些消極反應,如失去了信心、意誌消沉、自暴自棄或喪失目標。所以學會全麵分析,通盤考慮,不能把失敗的原因歸咎於自己的學習能力,要考慮到環境因素,自己的基礎知識、自身的身體狀況、情緒狀態、問題的困難程度等影響學習成敗的因素。不能無理由地為自己開脫,也不能過度地抱怨自己的學習能力不足。應該學會合理歸因,維護自己的學習能力感。

2幫助孩子處理可能的障礙

家長應該幫助孩子解除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孩子自己解除不了的障礙。知識的學習是積累性的,如果孩子以前學習的知識不紮實,那麼除了要學好現在的知識外,還要對以前的知識缺漏進行彌補。家長可以想想辦法,幫助孩子補上缺漏。

3學會自我強化,合理設定目標

為什麼馬濤會對自己感到失望?這是因為,他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了懷疑。教育心理學和教育學家研究證明,學習能力的產生是與個人的成敗體驗有著密切內在聯係的。一個學生若總是失敗,從未有過成功後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習能力就會降低;相反,一個學習中經常取得好成績,經常得到師長和同學稱讚的學生,其學習能力會提高。

要想提高自信與學習能力,設定的目標與自身實際相符是非常重要的。俗話說,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父母需要提醒孩子注意的是切忌急功近利,設定的目標過高,實現的可能性過小,孩子經受的挫折就多了,不利於其學習能力感的增強。家長將孩子提高的目標分解成一個個較容易達到的小目標,假如孩子在班上的成績是在中下水平,那麼不妨為孩子認定提前兩名至三名的半學期目標,依據這一目標再設定每一天的目標;當一天的學習目標順利實現後,盡管這種微小的成功得不到師長和同學的稱讚,但應當讓孩子學會為自己慶功,學會自我強化,這畢竟是孩子學習進步的一個有力證明,父母應鼓勵孩子積極地去體驗這種能力感。

通過這種方法,孩子的心態就有可能逐步得到扭轉。如果孩子能夠堅持將每一天的目標加以實現,實現半學期目標也就不困難了。這樣,當孩子一步一步地將目標變成現實,他的學習能力也就自然隨之提高了,從而一直帶著勝利的喜悅去攻克最終的大目標。

4鼓勵孩子磨煉意誌,善用學習策略

不少同學反映,馬濤的成績一直得不到顯著提升,這和他的智商沒有關係,而是學習策略出現了嚴重偏差。同時,在意誌方麵,馬濤也有一定的缺陷,比如考試一失誤就變得有些極端,認為自己的腦子不行。

所以說,意誌和學習策略是造就成功的兩個重要因素。學習的堅持性和策略性對學習的影響非常明顯。三分鍾的熱度,沒有策略地瞎撞,是學習的大敵。有了學習的堅持性,才有克服困難的毅力;有了學習的策略,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少走彎路。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隻有沿著崎嶇的山路,肯於攀登的人才能達到光輝的頂點。”

5強化孩子的學習自信心

馬濤的失敗心理,與他的自信心大大磨損不無關係。可以說,一個人的學習是否可以取得成功,不僅與自身的能力有關,而且與信心有關。一個人如果缺乏自信,總擔心自己學不好,那麼就沒有足夠的學習動力,就不能集中注意力、聚精會神地投入學習活動中,就不會有靈感產生。一時的學習成績不好,並不等於自己沒有學習的天賦,隻能說明自己的優勢還沒有發揮出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如果孩子能靜心而思,也會發現自己有許多過人之處。

6幫孩子提高其最擅長科目的成績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找到一門他比較擅長的學科,集中精力學好這一門學科,以此為突破口,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樂趣並相信自身的能力。

7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價值

很多青少年認為自己的價值完全取決於自己的行為表現,他們會認為隻有成功的人、學習成績好的人才是有價值的。而一旦自己的成績始終不佳,自己就是一個無價值的人。對此家長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價值,這對孩子的成長無疑至關重要。

8保持對孩子的高期望

很多父母會降低對成績一直不理想的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事實上,這種做法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自信和成功期望。父母的低要求和低期望是不相信孩子能力的表現,相反,父母的高期望隻要不是不可企及的,就能為孩子提供一種信任感,也能讓孩子感到一種勝任感,從而使他今後更加努力。

如果我再不扭轉孩子的這種心理,恐怕將來就要出大事情了。我要讓他明白,學習絕非順水行舟,而是充滿艱難險阻。水滴石穿、繩鋸木斷,隻要孩子有足夠的毅力,就能使自己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學習能力也會日漸增強。

除此之外,我還要再培養他的自信心。有了自信的支持,孩子就不會再為眼下的成績不佳而哀歎,再也不會消極退縮了。所以我相信,我的孩子絕不是他自己想象的那種廢物!

第七節學習,讓我頭疼讓我憂

小明是某中學一名初一的學生,從小到大,小明的各科成績都很優秀。但是進入到中學以後,小明突然開始討厭起學習來,學習成績也隨之直線下降。在學校裏,小明的表現也大不如前,遇到好“欺負”的老師,小明就經常地不來上課,遇到比較嚴厲的老師,小明雖然不敢逃課,但是上課也不聽講,隻是伏在桌子上睡覺。放學回家後,小明把書包扔在一邊,既不複習功課,也不做家庭作業,而是躺在床上看電視,要不就是玩手機、發短信。每當父母一提到“學習”這兩個字,小明就表現得特別煩躁,經常用兩手捂住腦袋在床上打滾,並且說自己頭痛、難受,不讓父母再提“學習”這兩個字。為此,小明的父母傷透了腦筋。

一聽到爸爸說去學習,小明就感到煩:“我不知道,我的生活除了學習之外,難道就沒有別的什麼了麼?老師催、爸媽罵,天哪,我真的無法接受,我的童年除了課本之外,就什麼都不剩了!所以,我要想盡辦法逃避。我要快樂,我要快樂!”

現如今,很多的青少年都有厭學的情緒,可以說這已經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了,且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大越發明顯。這其中,像小明的這種心態,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從小明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不隻是成績不好的孩子厭學,就連那些成績非常優秀、在老師眼裏是好學生、家長眼裏是好孩子的人都有厭學情緒。在青少年的內心世界裏,學習是件很煩心的事,一提起頭就會疼。

其實,學習是一個人認識世界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途徑,大千世界奇妙的事物有很多,因此學習本應該是一件令人感到快樂的事情,是應該符合追求快樂的青少年的天性的。但是一旦孩子們發現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這種快樂被剝奪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機械的、枯燥的重複,缺乏豐富的新鮮感和趣味性時,那麼他們便會產生厭學情緒。

學習本身是一件很耗費精力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付出很大的辛苦,同時因為精神要始終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久而久之學生必然會產生心理疲倦感。不僅如此,學習也是一個長時間的周期,並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一個人無論進行什麼性質的工作,時間長了,都會多多少少地產生厭倦情緒,學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要持續努力學習十幾年,甚至更長。所以,學習本身存在的高時耗性就使學生產生心理疲倦,從而導致厭學。此外,孩子不會學習,也是導致產生厭學情緒的一個重要原因。不會學習的孩子學得苦,學得累,學得煩。這些孩子往往學習時不集中注意力,不能把新舊知識聯係起來進行學習;不能選擇重要的內容而拋開不重要的內容;無法將學到的知識正確、合理地運用出來。由於孩子不會學習,麵對日益繁重的課業內容,自然產生厭學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