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想培養孩子的特長沒有錯,可是,父母要明白,究竟什麼才是孩子的特長?《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特長是指特別擅長的技能或特有的工作經驗。也就是指掌握和運用專門知識的能力。
但是,不少父母都對“特長”這個詞理解的不那麼準確。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在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下,再接受一項或幾項“特長教育”,以便於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去迎接未來的挑戰。於是,以培養孩子某些特殊能力為目的的各種特長班應運而生,諸如書法班、美術班、舞蹈班、音樂班,等等,應有盡有,不一而足。由於某些家長在思想認識上的錯誤,致使特長教育出現了種種誤區,孩子自然不願認同,因此矛盾進一步激化,出現了小佳與爸爸在球場爭吵的這一場麵。
綜觀大部分的父母,在對於孩子特長班的問題上,主要都會出現以下這些問題,從而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
1貪多求全
貪多求全,這是父母讓孩子參加特長班的通病。一些家長盲目認為多學總比少學好,今天讓孩子學鋼琴,明天讓孩子學美術,過兩天又讓孩子改學書法。不堪重負的孩子,平時忙,雙休日也忙,除了要完成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外,還要忙寫字彈琴或繪畫……
一個正在成長的孩子,怎能接受如此多的壓力?難怪有些孩子會發出這樣的感慨:放學後,我寧願被老師留下來也不願立即回家!
2硬性規定孩子學習哪種特長
在一些父母眼中,孩子就是屬於自己的,因此,父母就會不考慮孩子的興趣愛好,硬性規定孩子學習哪種特長,讓他學什麼就學什麼,容不得半點商量。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總會明白自己的苦心的。但事實上是,家長強迫孩子學習的特長很難成為真正的特長,而且會使掌握特長成了孩子的沉重包袱。
3為了學習特長而剝奪孩子的自由空間
一些為“特長”讓路,這是孩子在參加特長班時,父母最容易出現的心態。由於強迫孩子學習特長,那麼,孩子的自由空間勢必會被打壓,從而導致孩子的天性被扼殺,而且,孩子的學習興趣在家長的重壓下,極容易喪失或者減退。
所以,有著名的教育學家這樣說過:“與其讓你的孩子多學一些東西,不如讓他少失去一些東西。”
4考慮欠周詳
從父母讓孩子參加特長班這件事上來看,父母的初衷本身並無錯誤,並有著其積極的一麵。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貪玩好耍是他們的天性,同時他們的興趣與愛好都具有較大的可變性,今天喜歡的東西,明天也許就不再喜歡了。因此,家長要注意因勢利導,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但事實上相當一部分家長卻沒有做到這一點,當孩子生厭時,家長不是循循善誘地加以引導,而是采取強迫壓製的辦法逼著孩子去學,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這正好應驗了那句老話:“強扭的瓜不甜。”
所以,對於孩子上特長班這件事情,父母必須做到細致分析。在與孩子共同選學“特長”時,應以孩子學好文化課為基礎,以有利於培養孩子思維能力,身心健康成長為前提,再根據孩子年齡、性格、愛好、家裏經濟狀況,特長班師資水平等綜合因素,作出決定,不要隨大流。
同時,父母還要學會正確的認識孩子、認識特長。從某種意義上說,特長就是指天賦。人的天賦各不相同,有的人善表演,有的人善言談;有的人擅長抽象思維;有的人擅長實際操作;有的人善於調動他人積極性,協調能力強;有的人善於獨自鑽研,成績卓著。因此,對於培養孩子的哪個方麵的能力,父母必須要有一個清晰、準確的判斷。
想要找到孩子的特長天賦,不能單憑父母的主觀臆斷,而是要通過孩子的日常活動進行發掘,也可以讓孩子廣泛接觸生活,廣泛參與各方麵的活動,當發現孩子有某種天賦以後,及時予以強化和引導,有條件的話,就作為特長來培養。比如,孩子開始說話很早,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對語言的記憶力較強,喜歡講故事,這表明孩子有語言天賦;孩子愛聽車或船的鳴笛聲以及其他有節奏的聲音與樂曲,學習新歌曲毫不費力,這表明他有音樂天賦;孩子對分類與圖形頗感興趣,擅長下國際象棋或跳棋,喜歡問抽象的問題,表明他有邏輯思維能力,在數、理、化等學科方麵有優勢;孩子愛提各種各樣的問題,對天文、地理和自然現象的知識感興趣,表明他有空間想象能力,長大後極可能成為自然科學領域的佼佼者;孩子能較早地掌握各種運動要領,熟練地使用各種體育器械,表明他有運動天賦,讓他從小參加體育訓練班可能是最佳的早期培養方式;孩子能觀察到別人的微小變化,在閱讀小說或看電視、電影時能很快認出其中的正、反角,表明他有管理方麵的天賦等。
總之,如果孩子在某個方麵有超忽其他孩子的表現,並對此表現出濃厚興趣,那麼這就是特長班的最佳方向。
今天老師找我談話了,告訴我說小佳確實不適合奧數,他的特長,應該是在其他方麵。現在我也想通了,我應該挖掘孩子真正的特長,適當加強這一方麵能力的培養,使之成為孩子的一種特殊才能。充分發揮他特長的優勢,對孩子以後的成長也將大有裨益!好了,孩子,做你喜歡的事情吧,也許你光明的未來,就在足球場上呢!
第六節“錢”,我的美麗理想
一天,班主任為了看看孩子們對未來有什麼想法,於是,就讓同學輪流發言,說說自己未來的理想是什麼。班上的小同學們紛紛舉手,想第一時間說出自己的理想。
“我想當科學家!”
“我想當球星!”
“我想當明星!”
“我想……”
……
班上的同學們回答都很積極,這讓老師非常高興。可是,等到其他同學們都逐個發言完畢後,老師卻發現無雙遲遲沒有說話。於是便問道:“無雙,你怎麼不和同學們一樣,也說說自己的理想呢?”
這個時候,無雙才慢慢悠悠地站了起來,說道:“他們的那些理想都太不切實際了,什麼科學家、球星的,根本都不現實!我沒有什麼特別的理想,我的理想就是有錢!我希望將來自己有很多很多的錢!”
老師聽到這裏,不由愣住了,而同學們更是笑成了一團。
無雙看著同學們的模樣,不由生氣地說:“你們,你們笑什麼笑!將來你們就明白,現在我的選擇才是對的!”
老師不知道該如何與無雙溝通,於是,就把她的爸爸叫了過來。當著老師和家人的麵,無雙依舊是趾高氣揚:“同學們都笑我,那是他們笨!現在這個社會,哪個環節不需要錢?爸爸,你和媽媽聊天時,不也總是說沒錢買這、沒錢買那嗎?還有老師,你上課時不也說,沒有錢,這個學校都沒有辦法繼續維持?所以,我覺得,其他的理想都沒有用,隻有錢,才是人生奮鬥的終極目標!”
在無雙的心裏,除了錢之外,再沒有其他的東西能夠鼓勵自己奮鬥了。可以說,無雙的這個樣子,是典型的“早熟”,但是認知又不那麼全麵,因此便認定了錢是自己最終目標,所以才出現了案例中的那一幕。
對於無雙這個樣子,父母該如何處理呢?誠然,在現實生活中,讓孩子及早了解錢的實際價值,這本身並沒有錯,所以,無雙認為錢很有用處,這說明了她已經有了經濟意識。
但是,無雙此時卻陷入了極端的境地:隻認為錢好,錢是萬能的。
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父母和老師平常說話中的不經意,讓孩子記在了心裏,因此才出現了那樣的拜金心理。
所以,父母應當明白,讓孩子明白金錢的重要性,更要塑造孩子健康的金錢觀,了解金錢的嚴肅性,樹立正確的金錢價值觀。
父母應當讓孩子知道,金錢的重要性。可以說,在當前這個社會中,金錢是社會運轉的潤滑油。被譽為日本經營之神的鬆下幸之助有一個生動的比喻:金錢對於社會的作用如同機器上的潤滑油。正如機器要運轉、汽車要跑路,離開潤滑油是不行的,但潤滑油不是他們追求的目的。機器運轉,生產產品,汽車到達目的地,這才是人們追求的目標。
金錢有用,不等於萬能。教育專家警告父母,要告訴孩子,僅僅成為一個富人還不夠,還要成為一個健康、快樂的人,一個有人格的人。
一個小笑話說:一位身穿毛皮衣服的婦女,推著坐在輪椅中的孩子招搖過市。“孩子都這麼大了,還不會走嗎?”行人關切地問道。“當然會了,”這位媽媽神氣活現地說道,“但真得感謝上帝,我這個幸福的孩子不必自己走路”。
這則小笑話讓人更多地感到悲哀而非好笑,也給那些認為自己應該給孩子提供一種“無憂無慮”的生活的家長們傳遞了一種批評信息。那些家長們時常會為自己嬌慣孩子的做法辯解說:“我們隻是想讓孩子生活得幸福些。”“孩子現在年齡還小,不能讓他吃苦。”可是家長們應該知道,為孩子們做得太多,而不讓孩子們懂得勞動的意義與金錢的價值,實際上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害。
曾有報載一名初一學生,因大便時沒帶手紙,於是當著好幾個同學的麵,從自己的皮夾內接連抽出4張100元麵額的人民幣當手紙用完後往下一扔,然後頭也不回地走出了廁所。
不知道這位學生的家長會如何看待自己孩子的行為,那些因家庭困難而輟學的孩子及其父母看到這則報道又會作何感想。現在像這樣不懂得珍惜金錢的孩子不在少數,出現這種狀況,是社會影響的結果,也是家長溺愛的結果。我們很難想象,這樣的孩子以後能經得起人生道路上的風風雨雨,能很好地應對現代社會的各種挑戰,從而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這也進一步說明,現在的孩子多麼需要塑造一個健康的金錢觀。
孩子們需要親身實踐,方可懂得怎樣才能掙到錢,以及如何精明地使用錢。如果家長不讓孩子懂得這些道理,那麼實際上就等於剝奪了他們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所需要的自立能力。如果家長能夠讓孩子及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及勞動觀,那無疑是贈給孩子一件珍貴禮物:一把自給自足的金鑰匙。
要想讓孩子塑造健康的金錢觀,父母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讓孩子了解錢的實際價值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孩子不懂得掙錢的艱辛,沒有錢的價值的概念。在他們的認識上,往往隻知道用錢買自己所需要的東西,而對這個數額的錢在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麵還可以派多大的用場、賺到這些錢需付出怎樣的努力則全然不知。所以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花錢大手大腳不可避免。
2給孩子零花錢要適當
有些孩子的兜裏整天有零花錢,而且動輒上百,大多數孩子又不懂得父母掙錢的辛苦,而是覺得每次都是“取之不盡”,花了可以再要嘛。於是“花錢如流水”。別的孩子出於羨慕,可能會聚在他們周圍。所以在他們眼裏,錢就是維係友情的唯一紐帶,長此以往,他自然覺得,隻有錢才能使身邊有一群好朋友。
3培養孩子的初步理財能力
零用錢對大人來說雖然不多,但對孩子來說可能是一筆可觀的財富,因此教育孩子用好零用錢同時,也要趁機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教會孩子有計劃、有選擇地花錢。並教育孩子要成為金錢的主人,而不是金錢的奴隸。
4父母可以有意識地給孩子創造一些情境
父母可以帶孩子一起到市場去買菜,讓孩子知道買高級冰激淩的錢,能夠買多少菜;鼓勵孩子參加公益活動,比如省下買一個名牌書包的300元錢可以資助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重返校園;還可以讓大一些的孩子利用假期勤工儉學,比如賣報紙等,親身體驗錢來之不易……時常創造一些這樣的情境,或許不需要家長講太多的大道理,孩子自然會懂得珍惜,逐漸改掉亂花錢的毛病。
真的是想不到,孩子居然被拜金主義心理影響得如此之重,以至於忘了什麼才是應有的理想。對此我難辭其咎,可能正是由於我平常不注意言行,才讓孩子認定除了金錢之外,其他的都沒有什麼用處。唉,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以後我要多教育孩子,讓他明白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用金錢換來的,比如友情、親情。當然,我也要做出表率,不能總是把錢掛在嘴上,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影響!
第七節該死的晨跑,我討厭你!
龍華,雖說個子很高,可是不僅很瘦,而且體質也很差。一次學校組織體能測試,龍華的成績竟然是全班倒數第一名,因此,同學們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大蝦米”。爸爸媽媽多次勸龍華,要注意鍛煉身體,可是龍華就是懶得動。為此,爸爸媽媽特意給龍華製訂了一套體育鍛煉計劃:每天,早晚各運動1小時。
剛開始執行運動計劃時,龍華還能堅持,可是過了沒多久,龍華就不願意再晨跑了,每天,爸爸媽媽叫龍華去參加晨跑時,龍華都很不情願。很多次,龍華都是被爸爸憤怒地拖起來去進行運動的。為此,龍華痛恨晨跑,對爸爸媽媽的意見也非常之大。
有一天,媽媽在給龍華打掃房間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張寫著“該死的晨跑,該死的爸爸媽媽,我討厭你們”的字條。看到這張字條,媽媽非常吃驚,真想不到自己的好意居然引來了兒子如此強烈的痛恨。
爸爸媽媽,其實我知道,你們都是為了我好,可是我就是不喜歡運動,你們為什麼非要逼著我進行鍛煉呢?我的體能測試成績很差,同學們說我是“大蝦米”,我好不情願,我也希望自己能強大起來,但是晨跑太沒有意思了,而且常常是我一個人孤零零的。我恨死晨跑了,每天晚上睡覺前,我都會許下一個願望,那就是希望早上不要到來。
龍華的這種不愛運動的情況並不是個別現象,如今的孩子,大多數在家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平常家長們連家務活兒都舍不得讓孩子幹,體育鍛煉更是少之又少,導致孩子不能吃一點兒苦,運動對於他們來說,就像是在幹苦力活。但不可否認的是,如今學生的體質問題,已經引起了教育界、醫學界等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我們說,“生命在於運動”,是因為運動能給人帶來無窮的活力,尤其能夠促進孩子身體的健康發育。身體的健康發育是一切能力發展的前提和保障。體育活動不僅能保障孩子的身體健康,滿足他們成長的需要,同時也能夠鍛煉孩子的意誌。孩子正處在生理發育和心理素質發展的關鍵期,所以讓孩子養成自覺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十分有益的。
運動是這麼的重要,然而有的孩子為什麼不喜歡運動呢?家長有必要了解其中的原因,比如,孩子可能為身體的某些方麵欠佳而自卑,如,身材矮小,夠不著高大的體育器械;或是因為視力不好,運動起來不方便,害怕出出醜;孩子自尊心很強,害怕失敗,或是害羞,在公共場合感到困窘;還有一些孩子可能是缺乏(或自認為缺乏)在某項運動中取勝的能力,同時也害怕受傷或天生就小心謹慎;再如鍛煉的空間和外部環境不佳等,都可能是導致孩子很少參加或幹脆不參加的體育運動的原因。這些原因裏麵,有的是真實存在的,也有的僅僅是孩子“庸人自擾”,但是無論哪種情況,家長都要在尊重孩子的同時,找出問題的根源,積極解決。
那麼,家長應該從哪些方麵入手,從而使孩子不再對運動“敬而遠之”呢?
1從孩子的興趣著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體育鍛煉也是如此。因此,家長應努力培養孩子對體育鍛煉的興趣。比如可以經常性的讓孩子看看體育節目,使孩子對體育活動發生興趣,產生體驗欲望。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參加有趣的體育活動,從而激起孩子運動的興趣。
當孩子嚐試著開始運動時,要及時肯定和鼓勵孩子的運動成績,強化他的成就感,從而增強孩子運動的信心和興趣。對待在運動過程中孩子遇到的挫折,不能和孩子一樣垂頭喪氣,而要始終微笑著鼓勵孩子,適當地給孩子作示範,保護孩子的運動興趣。
2要根據孩子身體實際,循序漸進
俗話說“不能一口吃成大胖子”,鍛煉取得實效,必須注重科學性。開始運動時,可以作出具體的計劃,運動項目、運動強度也要根據孩子的能力來“量體裁衣”,慢慢地,逐步增大運動量、運動強度以及運動項目的難度,使孩子不致因為要求超出過高而畏難退縮。
需要指出的是,製訂計劃要善於順應孩子的天性發展,尊重他們,並結合孩子自己的意見。
3運動項目要全麵
孩子的好奇心比較強,全麵參加多種體育項目,可以幫助孩子了解各種各樣的運動方式。事實證明,遵循孩子的心理特點與發展規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時,通過多方麵的鍛煉能促進孩子身體素質全麵地發展。比如跑步、跳遠、投擲、球類、體操、武術等都可作為鍛煉的內容。
4父母要身體力行
由於許多獨生子女缺少玩伴,父母就不可避免地要充當孩子的玩伴這一角色,如與孩子一起拍球、傳球、單腿跳等。懶父母很容易帶出懶孩子,許多愛運動的孩子,都與父母的帶動有一定關係。父母的陪伴,不僅可以增強孩子在運動中的自信心和勇氣,而且還有利於父母對孩子及時指導和引導,保障安全。
小雨原本是一個懶惰的孩子,由於缺乏運動,她從小就體弱多病,小小的年紀,每天上學都要帶著藥片。父母陪小雨看了好多醫生,每一個醫生都建議小雨一定要多參加體育運動。但是,小雨一聽到運動就頭疼,父母也沒有辦法。
有一次小雨又生了一場大病,爸爸媽媽看在眼裏,急在心裏。為了幫助小雨戰勝病魔早點恢複健康,他們給小雨買了各式各樣的體育用具,如排球、足球等。爸爸媽媽下班回家後,每天都會帶小雨出去玩球、散步,一家人其樂融融,在全家總動員裏,讓運動變得充滿溫馨,漸漸地小雨發現了運動的樂趣,現在她在學校還參加了舞蹈班,身體已經越來越棒了。
5給孩子創造運動的條件
父母要創造條件,鼓勵、支持孩子參加各種體育鍛煉,以增強孩子身體各部位的機能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增強孩子的體質。現代都市一般居住環境比較狹窄,孩子在家裏的活動空間有限。爸爸媽媽應在適當的時間,給孩子安排一些戶外活動,不要整天將孩子關在家中。
值得一提的是,運動鍛煉要做到持之以恒,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半途而廢,“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練不出好身體的,所以隻有引導孩子長時間的堅持鍛煉,才能收到實效。
麵對孩子不愛運動的心理,我隻是一味地教育和指責,但孩子為什麼不喜歡運動呢?我從來沒有想過。看來,我需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在孩子身上找原因,找到根源,對症下藥,方能讓孩子真正地“動起來”。當然,首先我要靜下心來,聽聽孩子的想法,說不定最好的解決方法就蘊涵在理性的傾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