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我親愛的朋友們啊”(2 / 3)

但是,當爸爸知道了這些問題後,選擇的處理方式卻不是太好,這種現象的發生反映了我們家庭教育的失誤。一方麵,這說明了爸爸對孩子的不尊重,另一方麵,也說明爸爸對毛毛的行為沒有足夠的認識,從而導致了毛毛依舊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這樣,毛毛就會一直得不到其他小朋友的喜歡,交際圈自然越來越小。

為什麼會有孩子成為毛毛這樣的“小霸王”?這是因為,在平時,父母的家教方式出現了不小的問題。有些家長慣於用暴力懲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結果孩子也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其他孩子,表現出攻擊行為。這樣的家長隻要孩子做錯事,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打他一頓。孩子挨打以後,容易產生抵觸情緒。這種情緒一旦“轉嫁”到別的人身上,就易找別人出氣,逐漸形成暴力傾向。有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百般地溺愛,使孩子形成了“小皇帝”的性格,久而久之,也可能產生暴力傾向。

正是由於父母的溺愛、縱容或是過度懲罰,孩子才形成暴力傾向,並且從來感受不到自己的錯誤,反而認為這是一種“力量”的象征。

當孩子第一次的暴力行為得逞後,就可能會繼續嚐試,得到了“便宜”,嚐到了“好處”,其攻擊欲會有所增強。若再受到其他孩子的羨慕,其攻擊行為就會日益加重。倘若這個時候父母不加以製止,那麼,孩子就很容易走上“古惑仔”之路。

為了消除孩子的暴力傾向,父母需要動一番心思。

1要以身作則,創造良好環境

要想改變孩子的“小霸王”心理,父母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與鄰裏相處不要動輒使用“武力”,要營造團結和睦的氣氛。要教會孩子從小寬厚待人,在人際交往中做到克己、寬人,真誠、友愛。要讓孩子懂得,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尊重的;有寬以待人之量,才能成為一個懂道理、識大體的孩子。

2勿對孩子使用“暴力”

孩子之所以打人,很有可能是因為在家裏受到了不平的待遇。如果父母在不高興時總拿孩子出氣,久而久之,孩子的委屈感越積越重,便隻好選擇其他的方式進行發泄。而欺負其他的小朋友,這就是他們發泄情感的最佳渠道。

3教孩子懂得宣泄情感

一般情況下,當孩子出現煩惱、挫折、憤怒等這些情緒時,就會容易選擇用暴力解決問題,因此,父母要教會孩子如何合理宣泄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的煩惱、憤怒通過合理的方法宣泄出來。

4避免給孩子暴力暗示

孩子攻擊他人,與家庭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實踐證明,生活在一個有良好家庭氣氛、有充裕玩耍時間以及有多種多樣玩具環境中的孩子,攻擊行為會明顯減少。

所以說,父母應為孩子提供足夠的玩耍時間和玩具,不讓孩子看有暴力鏡頭的電影、電視,不讓孩子玩有攻擊性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麵前講有攻擊色彩的語言。

5引導孩子進行換位思考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攻擊者在看到受害者表現出痛苦時,往往會停止攻擊。然而,攻擊性很強的人則不然,他們會繼續攻擊受害者。這是因為他們缺乏換位思考的意識,不會同情受害者。

所以,父母應從小培養孩子的換位思考意思,告訴孩子,攻擊行為會給別人帶來痛苦,導致嚴重後果。再讓孩子換個位置想想,如果你是受害者,那將會有怎樣的感覺和心情呢?讓孩子從本質上消除攻擊行為,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6對孩子的攻擊行為“冷處理”

所謂“冷處理”,就是在一段時間裏不理他,用這種方法來“懲罰”他的攻擊行為,如把孩子關在房間裏,讓他思過、反省,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不會向孩子提供嗬斥、打罵的攻擊性“樣板”。如果把這種方法與鼓勵親善行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會更好。

過去我怎麼也想不通,到底孩子是為什麼有這種暴力心態的。現在看來,孩子的暴力問題與我和他媽媽的教育不無關係。以前孩子一出錯,我們就又打又罵的,從來沒有考慮過孩子的心裏是怎麼想的。孩子得不到尊重,就想辦法通過其他渠道來泄憤了。所以,其他小朋友怎麼會喜歡他呢?不行,我和她媽媽必須要改變,要不然,孩子將來可能真的會成“古惑仔”了!

第四節我希望融入集體,不要被隔離

冰冰從小在農村長大,直到上學的年齡才隨父母來到城市,她非常膽小,說話時經常臉紅,前言不搭後語,手不知該往哪兒放,非常緊張,有時幹脆不想說話。上了學,冰冰不敢回答問題,不好意思和大家一起玩,為此她總是受到父母的責怪,致使她很自卑,怕見人,怕與人交談。

當家裏來客人時,母親常以“她不會說話”為由讓她躲開,直到上中學,她的社交能力都極差。冰冰出門時總是像明星一樣戴著墨鏡,因為她不想被熟人認出。看著她的同齡人都能言善道,朋友一大堆,父母很是著急。

冰冰看著爸媽著急,內心也是急成一團:“媽媽,我也想和其他小朋友那樣,可以一起談論動畫片、一起到戶外做遊戲,這一切都是多快樂的事情啊!可是現在呢?我不敢和小朋友們一起玩,久而久之,她們也不願找我了。我不想被隔離,我也想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提到當今的青少年,一般人會用活潑好動,生龍活虎,能言敢為等評語評價他們。但像冰冰這樣的孩子,在青少年中也不占少數,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們的“社交恐懼征”呢?

一般來說,像冰冰這樣的孩子,都有如下這些表現:膽小怕事,平時沉默寡言,融入不到同學中去,害怕與同學交往,他們沒有表現出同齡孩子那種愛動、貪玩、好奇的特點,與人說話時聲音低微、臉紅、心慌、靦腆,而且主動要求少。

以上這些特征,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膽小,即膽怯。

膽怯,是許多孩子都曾有過的一種情緒狀態,隻是程度不同而已。造成孩子膽小怯懦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主要是家庭環境與教育的影響。

比如,有些家長對孩子的保護過多過細,怕磕著、怕摔著、怕有任何不適意,總把孩子帶在身邊,形影不離,使孩子形成一種強烈的依賴心理和被保護意識。當孩子逐漸長大時,這種保護心理的“慣性”照樣會持續,導致的結果是孩子離開大人就害怕,整日戰戰兢兢。

如果孩子不能克服自己的膽怯心理,這種心理就會發展成社交恐懼征。社交恐懼征患者總是處於焦慮狀態,他們害怕自己在別人麵前出洋相,害怕被別人觀察,與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場所出現對他們來說都是一件極其恐怖的事情。

為了不使孩子因膽怯、自卑而走向自我封閉,父母應該采取何種方法呢?

1正確認識膽怯,並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家長應讓孩子意識到膽小是可以轉變的,並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應讓孩子多考慮“我要怎麼辦”。在各種社交場合中,應讓孩子落落大方地表現自己,不要總有緊張心理。當他與對方交談時,眼睛要看著對方,並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方的眼睛上,這樣可以增加孩子對對方的注意,減少對方對孩子的注意,讓他學會用心靈去溝通。

2端正教育態度,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由於家長的過分寵愛,許多孩子養成了壞毛病,例如:任性、挑食、不肯自己盛飯,這樣的孩子在與人交往時往往會成為被取笑的對象,這也是導致他們怯懦的原因之一。所以父母要從思想上認識到對孩子的溺愛、嬌寵,隻會造成孩子怯懦的性格。父母要樹立起改變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認識到隻有獨立性強的孩子,遇事才會從容不迫。

因此,在平時生活中,要處處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良好的生活習慣,鼓勵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一味包辦,而要讓他自己想辦法解決。當然,開始時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導,使孩子慢慢學會自己處理各種事情,不能一味地不問不管,使孩子手足無措,更加膽小。

3要讓孩子適應集體生活

集體生活給孩子提供了互相學習、交流的平台。

善於過集體生活能力的孩子,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語言的組織能力、思維的發展水平也較高,而且他們的交往能力要比未過集體生活的孩子強,性格更開朗、活潑。

4鼓勵孩子擴大交往空間

交往活動的空間狹小,勢必會影響孩子的交往能力,使孩子認生、害羞。而若家長能讓孩子擴大交往空間,孩子的交往對象增多了,交往能力也會明顯增強,能和小朋友一起玩,友好合作。有意識地邀請一些同學到家中來做客,讓他做小主人,幫助孩子結交新朋友。

膽怯心理不利於青少年以後更好地適應社會,也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人際交往、職業選擇等,所以要家長引起注意並及時去克服。讓我們的孩子大膽地去迎接青春路上的風風雨雨吧!

小的時候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孩子的生活比較封閉,所以才造成了她膽怯的性格。其實我也知道,交往能力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必需的,所以,我就必須要扭轉孩子這種害怕與別人交往的心理。往小裏說,這是讓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往大裏說,這也是避免長大後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啊!

第五節是我的自負傷害了朋友麼

小童從小就是個要強、拔尖的孩子,幹什麼都要贏別人、都要得到別人的表揚才罷休。如果她輸了,就會用大哭、大鬧來表示自己的不滿。為了讓女兒高興,讓她必須贏不能輸的心理得到滿足,父母多是順著女兒的意思,在和她下棋、玩撲克和做其他遊戲時故意輸給她,對她的一切表現都給予熱情的表揚、鼓勵:“你真棒”、“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你是最能幹的”,等等,反正是什麼最好聽,什麼最讓女兒興高采烈就說什麼。可是,在學校就不行了。小童上課回答問題、做作業不可能保證一點兒錯不出,偶爾還會因為馬虎、不認真被老師批評,這是小童萬萬接受不了的,每次都會不管不顧地在同學、老師麵前大哭一場,再回家發一通脾氣,弄得老師一點兒辦法沒有。

和同學一起,小童也總是認為隻有自己的觀點最對、方法最好,對同學們說的話不以為然,也看不起別人。而一旦事實證明她錯了,或是在遊戲、比賽時輸給了別人,小童就會不依不饒地和大家矯情,或找各種借口為自己的錯誤和失敗作解釋,或是幹脆就說是別人耍賴,而永遠不承認自己輸了。當然,她自己一定心裏也不舒服,就回家去和父母找碴兒、吵架,再在父母的故意謙讓和順從中找回心理平衡。

對此,父母也感到了無奈,多次勸說都沒有辦法。

小童對於自己的這種行為,自然也感到了不舒服:“以前的那些好朋友現在都不和我一起玩了,因為他們說我太強勢。我知道,我自己身上的毛病很多,尤其是喜歡當孩子王,對別人指指點點,可是,我真的感覺自己比他們強啊!難道他們自己沒有發現麼?是不是因為我的優秀,給他們帶來了壓力?爸爸媽媽說,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必要心理,我不明白,難道我自信錯了麼?”

小童始終沒有發現自己錯在了哪裏,而是將這一切歸咎為自己“太優秀”。

小童的這種心理,說明她極富自信心。但這個自信心卻與她自己的能力並不相稱,所以,其他的小朋友不願意再與自己玩,她心裏當然不好受。

由此可見,小童的問題,主要就是出在“自信”之上。雖然說自信很重要,但是過分的自信,就是自負。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個度,青少年往往把握不好兩者的度,這就需要家長給予一定的幫助。

自負與自卑相似,都是源於對自己的不正確認識,自負者總是過高地評價自己,他們仿佛通過放大鏡來看自己的長處,甚至視缺點為優點,而在看別人時,則總是容易無視他人的優點,誇大對方的不足。

自負的表現是多方麵的。比如有的因為自負不能和同伴友好地相處,常常給人高高在上、盛氣淩人之感;有的孩子對大人傲慢無禮,不尊敬長輩;也有的孩子因自負而不愛與人說話,不愛回答別人的提問,甚至變得愛挖苦人、諷刺人;等等。可以說,自負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不健康心理,許多有專長或智力超群的孩子都易染上這種心理疾病。

一般來說,自負多出現在獨生子女身上,或是表現在家庭條件較優越、具有某種先天優勢的孩子身上。自負往往會導致自滿,使孩子喪失進取心。另外,還容易使孩子意誌脆弱,經不起挫折和打擊。

另外,自負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是從家庭這方麵來講,多是由於家長對孩子過分寵愛、不能正確客觀地評價他們所導致的。為了糾正孩子的自負心理,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去努力:

1給予孩子正確的評價

家長要逐漸改變對孩子的評價方式,對孩子的評價應客觀實際。孩子總是有不足的地方,家長不要因為溺愛孩子就不顧實際地吹捧孩子,尤其不要在客人麵前沒完沒了地表揚孩子,這樣易形成孩子的自負心理。要堅持表揚和批評恰如其分的原則,對孩子的缺點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掩耳盜鈴、視而不見,要幫助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

2杜絕孩子造謠生事、惡意攻擊的做法

有的孩子因過度驕傲,常會妒火攻心,氣急敗壞,急欲給對方點顏色瞧瞧而不惜采取造謠生事甚至是惡意攻擊的手段,以為這樣會破壞對方的優勢。但是往往這類謠言、惡語最終都會真相大白,隨之而來的是自己人格形象的“蹦極跳”。當你的孩子知道這種行為的嚴重後果時,恐怕他就不會繼續他的行動了。

3養成獨立生活的好習慣

如今的孩子就像“紙老虎”,表麵凶內心軟,加之獨立性不夠,因此一帆風順時雖然自信滿滿,可一旦遇到問題就開始退縮、委靡。因此,家長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應該給孩子創造相對獨立生活的環境,讓孩子受到一定的鍛煉。事實證明,經曆過適當挫折的孩子心理機製健全,不至於過分自負,也不會經不住任何打擊。

4讓孩子努力發現他人的可愛之處

在學校裏,大多數孩子都認為自己很出色,看到別人超過自己就很不服氣,這種不服輸的勁頭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把精力全都放在如何尋找別人的錯誤,然後用別人的錯誤來愉悅自己上,那就走入歧途了,這隻能說明一種強烈的嫉妒心已經開始慢慢滋生。作為家長,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知道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可愛的天使,用真心發現別人的美麗,用耐心發現別人的長處,唯有真心付出,才會讓別人也用真心對待自己這個道理。要讓孩子明白再差勁的人也有優點,無論是誰,都有我們應該去學習的地方。

5增加孩子接觸社會的機會

當孩子看到外麵紛繁複雜的世界,接觸到比自己更優秀、更具專長的人,認識到“強中自有強中手”,就不會為自己的能力而自負了。因此,建議家長多帶孩子開闊眼界,看看外麵精彩的世界,而不要“坐井觀天”,夜郎自大。

從小我和小童的媽媽就對她說:做人要自信!可是萬萬沒想到,孩子竟然由自信發展成了自負。有時候,我和她媽媽沒認識到這點,還誤以為這是她優秀的表現,甚至還總是表揚他。現在我才明白,就是因為我們不適當的評價給孩子帶來了一種錯覺,讓孩子以為自己真的像人家評價的那樣毫無瑕疵,其實,這是一種缺乏自知之明的心理缺陷,我和他媽媽一定要從小事入手,讓孩子漸漸地改掉這個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