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武器 對於軍艦和海洋軍事設施來說風浪是一種不可小視的重要因素,巨大的說,風浪常常可以導致艦毀人亡、軍事設施損壞。所以,利用風能或海洋內部聚合能使洋麵表層與深層產生海浪和潛潮,從而造成敵水麵艦船、水下潛艇,以及其他軍事設施的傾覆和人員死亡。軍事科學家認為,巨浪武器還可用於封鎖海岸,達到扼製敵軍艦出海進攻的目的。不過,到目前為止,真正能引發巨浪的方法尚未問世,隻是引發了一些小波能的浪濤,這也許算得上是巨浪武器成功運用的前兆吧。
海嘯武器 提起海嘯,人們無不為之膽顫心驚,毛骨悚然。自然界中,海嘯常常是由火山爆發和地震所引起的。但是,1954年夏美國在比基尼島上進行的核試驗,卻激發了軍事科學家們研製海嘯武器的濃厚興趣。那次核爆炸,在距爆心500米的海域內驟然掀起了一個60米高的海浪,在奔出了1500米之後,高度仍在15米以上。科學家們深信,一旦這種武器步入戰場,將能衝垮敵海岸設施或使其艦毀人亡。
海幕武器 這是一種消極被動性武器,它主要是運用人工方法製造出一種能保護艦船和軍事設施的防護幕,使敵艦船、飛機以及岸基雷達無法發現目標,達到神出鬼沒、隱蔽出擊的目的。目前,這種武器已經取得了早期成功,正處於深入研製階段。
吸氧武器 人類生存需要氧氣,一些動力機械的啟動和運行也離不開氧氣。氧氣一旦從自然界某一局部空間消失,其情景將是慘烈的。基於這一點,軍事科學家設想,製造一種能吸收局部空間氧氣,進而造成人員死亡和一些需要氧氣的機器停止運轉的武器。它用於海戰場,會使人無聲無息地死亡,艦船莫名其妙地停止運轉,飛機令人恐怖地墜入深海,這種武器結構很簡單,在普通彈藥中摻入大量吸收氧氣的化學藥物即可。目前,這種武器已開始走出實驗室,將很快進入戰地。
臭氧武器 昔日,軍事科學家們曾經設想運用物理或化學方法使敵占區上空的臭氧層出現“洞穴”從而使強烈的紫外線毫無遮擋地直射敵國的地麵、海麵,使該區域的人員死於非命。但由於當時僅能找到使臭氧層開洞的化學藥物,未能找到補上臭氧“洞穴”的方法,因而科學家們擔心一旦臭氧層出現“洞穴”,將會給世界帶來巨大的災難,故一直未能將“開洞”的臭氧武器拿到太空進行試驗。不久前,日本找到了產生臭氧的方法,在不久的將來,臭氧武器將會用於太空。
化學雨武器 化學雨武器是從早先的氣象武器演變過來的一種新型武器,在海戰中的作戰效能尤為明顯。它主要由碘化銀、幹冰、食鹽等能使雲體形成水滴,造成連續降雨的化學物質和能夠造成人員傷亡或使武器裝備加速老化的化學物質組成。該武器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永久性的,一類是暫時性的。永久性的化學雨武器主要用於隱形飛機或其它無人飛行器運載,偷偷飛臨敵國上空撒布,使敵軍武器加速鏽變,進而喪失作戰能力;暫時性的化學雨武器主要是使敵部隊瞬間喪失抗擊能力,它由高腐蝕性、高毒性物質組成,如酸性雨等。
黑??的大海深處,一艘形似鯨魚的潛艇,小心翼翼地遊弋著。突然,由遠及近傳來陣陣悶雷般的爆炸聲。一枚魚雷正朝潛艇疾速襲來!艦橋內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艇長略一思索,揚起剛毅的雙眉,一揮手:連發一組氣幕彈,潛艇迅速規避!霎時,暗黑的海水接連激起幾道微瀾隨後又傳來幾聲不尋常的炸聲,海水很快混濁起來,接著懸浮起大量的氣泡,迅速在海中築起一道由氣泡組成的水下“煙幕陣”。魚雷上當了,徑直向“煙幕陣”襲擊,潛艇卻趁機迅速轉向,溜之大吉。
一場厄運避免了!艇上的官兵暗自慶幸。驚定之後,不少人紛紛詢問氣幕彈為何有這般神奇的威力?它靠什麼把自導魚雷引入“歧途”?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氣幕彈的身世說起。
氣幕彈誕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德國海軍潛艇猖獗一時、四處出擊;它們廣泛地采用“狼群戰術”,偷襲攻擊同盟國的過往船舶。同盟國針鋒相對,調集各種兵力,施盡種種手段打擊德潛艇,使其氣焰有所收斂。為了減少損失,增加攻擊效果,德潛艇研製了各種防禦措施,於是氣幕彈就應運而生了。不久,他們又在延長氣泡不溶於水的時間和減緩氣泡上浮速度等方麵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美國海軍在此領域的起步也不晚,幾乎與德同期進行。但美獨辟蹊徑,走的另外一條研製路子:把重點放到了氣泡對聲波的散射和吸收上。為了盡快使氣幕彈投入實戰,美有關部門專門成立了一個機構負責組織實施,並集中各方麵的專家,著重對聲波的特性、傳播及氣泡對聲波的散射機理進行研究。很快,實戰型自航式火箭氣幕彈在水下戰場上嶄露頭角。這些裝備於潛艇的氣幕彈發射後,先由火箭助推自航一段距離,然後自動打開密閉彈體,使其中的化學藥物與海水接觸產生劇烈的化學反應,迅速構成大片密度和體積都較為穩定的氣泡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