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次聲武器、海洋環境武器和水下“煙幕彈”(3 / 3)

前蘇聯的氣幕彈在二戰中後期也曾熱極一時。在俄文中,氣幕彈被譯為模擬彈。由此不難窺見前蘇聯研製和使用氣幕彈的主要意圖,是在於給對方聲納製造一個假目標,並能模擬潛艇的聲反射,從而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

戰後,各種新式武器相繼出現,煙幕漸漸被人淡忘了。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又重新為煙幕恢複了名譽。在高新技術占據戰爭舞台的今天,煙幕依舊有著用武之地。許多煙幕彈內被添加了新的成分,采用了新的方式,致使煙幕的作用效果今非昔比,更為神奇。例如美國研製的一種環氧樹脂、酚醛樹脂等高分子泡沫物質在高溫氣流中霧化而成的煙霧彈,施放後不僅能將人眼完全遮蔽,就連“千裏眼”——雷達也變成了睜眼瞎。

氣幕彈的工作原理與煙幕彈頗為相似。所不同的是,前者主要逞威於水下戰場,被軍事專家稱為“水下煙幕”。它主要采用化學或其他方法,在海水中產生大量的不溶或難溶於水的氣泡,漂浮在一定範圍的海域內,形成大片氣泡“雲”或氣泡“幕”。這些氣泡體積通常是不相等的,其中直徑較大的氣泡上浮到水麵的速度較快,而半徑小於0.1厘米的氣泡則滯留在水中的時間較長或上浮速度緩慢(每秒幾十厘米以下)。那些半徑在0.01 ─0.1厘米範圍內的氣泡諧振頻率,正好在聲納和聲自導魚雷的主要工作頻段間。先進的氣泡幕的反射能力是驚人的,非常強勁的,主動式聲納也常常被它弄得“頭暈目眩”,無法識別直偽,以致常常將真正的目標丟失。實際上,氣泡幕聲波屏障既能遮蔽本艇內部輻射的噪聲,又能夠衰減主動聲納探測聲波的能量,使主/被動聲納和聲自導魚雷製導性能急遽下降,甚至完全失去與目標的接觸。

氣幕彈應用於水下戰場雖然已有50多年的曆史了,但是在武器裝備日新月異的今天,傳統的氣幕彈已顯得落伍了。相形之下,反潛艦艇和反潛設備的發展卻是飛速的。特別是反潛艦艇的聲納設備由於廣泛地使用了多普勒檢測、相關處理和目標航跡跟蹤等先進技術,識別能力大為提高,過去氣幕彈簡單模擬“潛艇”的伎倆,如今已能夠被輕而易舉地識別出來。反潛自導魚雷可以徑直穿過氣泡幕或繞過幕陣“殺”向潛艇。

氣幕彈真的不敷戰爭需要了嗎?許多軍事專家經過論證研究表明:盡管氣幕彈無法與一些領銜唱主角的高新技術兵器相提並論,但在一定條件下,它的作用仍是重要的,有時甚至是關鍵性的。

為了真正適應未來水下戰場的需要,各國海軍采用了各種最新技術,賦予氣幕彈以全新的戰鬥力。改進的措施包括:首先增大氣幕彈的工作頻帶,即在聲納工作頻帶和魚雷聲自導工作頻帶內,都能產生較理想的工作效果,其次,提高氣泡幕對入射聲波的散射和吸收強度,使大部分聲波能被氣泡幕“吞噬”掉。第三,是延長氣幕屏蔽和模擬反射體的作用時間。在具體實施方案上采用控製產生氣泡半徑,使其在所需的頻帶內諧振;控製發氣物質的反應速度、發泡量等,從而控製生成的氣泡濃度,使氣泡幕的散射和吸收效果最為理想;控製氣泡的上浮速度及氣泡在水中的留存時間,讓氣泡幕在水中滯留的時間盡可能長。

氣幕彈的全麵更新和發展,使得水麵艦艇和潛艇擁有了一道極為有效的“護身符”。不少國家甚至別出機抒,製造了一種能把整艘潛艇前後、左右、上下完全包罩起來的氣泡幕,從而使得對方的魚雷找不到任何“下口”之處,以致無法進行攻擊。

其實,氣幕彈還有許多其他優點:結構簡單、性能可靠、成本低廉、水中隱蔽性好等,因而有著極為廣闊的實戰應用前景。勿庸置疑,在龍爭虎鬥的未來水下戰場,僅僅靠氣幕彈“單槍匹馬”進行躲避或隱蔽攻擊是難以奏效的。它若能與聲誘餌、幹擾器等多種器材和各種手段相互配合、取長補短,定將使潛艇如虎添翼、所向披靡。人們正拭目以待氣幕彈能在水下戰場重振雄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