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大洋深處的“神秘殺手”(1 / 2)

潛艇有神出鬼沒的隱蔽特長,強大有效的突擊威力,令水麵戰艦談“潛”色變,望“潛”生畏。然而,它遇到飛機尤其是反潛飛機後卻大觸黴頭,敗績累累。

飛行器和潛艇的首次交鋒迄今已逾80個年頭了。1914年聖誕節這天,德國“齊柏林”15飛艇在德國諾德尼島附近飛行時,突然發現英國E─11號潛艇。英國潛艇也幾乎同時探知空中有險情,急忙下潛逃遁,可是飛艇上投擲下來的2顆炸彈遇水即炸。所幸的是,炸彈稍偏,沒給潛航的潛艇造成多大損失。

時隔不到一年,即1915年8月26日,英軍一架“亨利法曼”式雙翼轟炸機便報了德軍“一箭之仇”。這架轟炸機飛經比利時海域時,無意中俯視到一艘德國潛艇,隨即壓低機頭向下俯衝轟炸,擲下的2枚65磅重的炸彈,炸傷了德潛艇尾部。該艇帶傷急急逃竄。

第一艘真正被飛機擊毀、葬身海底的事兒,是在1916年。這年8年16日,英國“B─10”潛艇正毫無戒備地錨泊在威尼斯港內,出人意料地從半空中穿出一架奧地利“洛內爾”式雙座雙翼水上飛機;未等“B─10”號潛艇起錨機動,1顆330磅炸彈就直接命中艇體中部,並引起彈藥艙爆炸,不多會兒海麵漂浮起油汙、殘片。這艘潛艇再也沒能浮出水麵。

從此,潛艇不斷地被飛機乃至直升機淩厲攻勢的惡運陰影纏繞著,而且陰影日益加重。據統計,僅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飛機擊沉潛艇的數量即達412艘,占擊沉潛艇總數的37%,該數字位居諸兵力擊沉潛艇數的榜首。此外,飛機還協同水麵艦艇擊沉了73艘潛艇,約占擊沉潛艇總數的7%。

空潛對抗,飛機握有天時地利優勢,所以總是占據上風,不斷取得赫赫戰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飛機反潛有著其他反潛兵器所沒有的優點:一是飛行速度快,機動性強。反潛飛機的飛行速度多在650千米/小時以上,而潛艇的航行速度大都在60千米/小時以下。兩者速度相差了10倍以上,因此飛機能迅速地飛抵作戰海區,具有較高的快速反應能力。二是搜索範圍廣、探測效率高。大中型反潛飛機可攜帶多種搜、攻潛設備和器材,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探測、搜索較大範圍的海域,並能根據情況適時發起攻擊或及時引導其他兵力協同攻擊。三是受潛艇的攻擊威脅小。反潛飛機或反潛直升機低空或超低空飛行時,飛離海麵,不像水麵艦艇那樣在海上航行會直接產生水中噪音;且機上的探測器材多采用被動工作方式,不向外輻射能量。因此,水中潛艇一般很難發現飛機的蹤跡。即使發現,由於艇上不配備防空武器,麵對飛機的臨空威脅也隻能怒目而視、束手無策。

遇到這種險情,潛艇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消極地潛入海中,來個“溜之大吉”。但往往為時已晚,渾身招數使盡,也始終逃脫不出反潛飛機的“掌心”。一次次的逃遁、被襲、遭毀,迫使許多潛艇奮起抗擊、以“打”代“逃”。一些國家在潛艇上架設火炮或機關槍,當潛艇被反潛飛機追得走投無路、無法躲避時,就使用槍、炮與空中對手死拚。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海軍最先在W─141潛艇上裝設了2門雙聯裝20毫米機關炮和1門單管37毫米半自動炮。此後不久,U─75潛艇的艦橋上也出現了1門四聯裝和2門雙聯裝20毫米機關炮。不過,槍炮上艇始終沒能改變潛艇被動挨打的局麵,槍炮盡管在一定程度上給對方反潛飛機造成威脅,但因艇體在海麵上搖晃,射擊精確度太差,以致命中率較低;往往無法擊中敵機,自己反遭敵機機槍、炮彈的攻擊。鑒此,各國海軍又不得不把艇上的炮、槍等拆卸掉,重演以“逃”代“打”的舊戲,靠深潛、轉向規避來保命。

導彈的問世,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各式各樣型號和性能的導彈廣泛裝備和使用,使備受飛機欺辱的潛艇命運出現重大轉機。有少數國家加緊研製適合本國潛艇使用的潛空導彈,以對付日益增長的飛機威脅。在眾多已問世的潛空導彈中性能較為突出的有:英國的“斯拉姆”潛空導彈、美國的“西埃姆”潛空導彈和瑞典的AIM─9L“響尾蛇”潛空導彈等。

英國稱得上是研製潛空導彈的鼻祖。早在1968年,英國的維克斯造船有限公司便根據軍方要求著手研製潛空導彈。1972年,首枚潛空導彈海上試射成功;翌年便正式裝備於“奧白龍”級常規動力潛艇。這種導彈係統采用六聯裝發射裝置,使用地空型“吹管”式導彈;製導方式為光學跟蹤和無線電指令製導。發射裝置上的6個導彈發射筒裝設在一個可回轉和俯仰的共同支架上;發射筒的中央安有電視攝像機、控製設備及陀螺穩定係統。整個發射係統裝在液壓升降杆上,不用時轉到垂直位置,下收到水密壓力容器內。實施攻擊時,發射裝置由容器內升出,並自動跟蹤目標。它可以360°旋轉(每秒鍾旋轉40°),同時可在-10°—+90°範圍內俯仰(每秒鍾俯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