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大洋深處的“神秘殺手”(2 / 2)

當潛艇上的潛望鏡探測到目標後,發射裝置立即伸出與潛望鏡隨動對準目標,艇上操作手可通過電視屏幕,不斷地進行手控跟蹤。一旦目標進入導彈的射程之內,導彈迅即騰空射出。此時,紅外跟蹤器便牢牢地捕捉住導彈尾部的紅外光源,將導彈引入電視攝像機的瞄準線上。這樣,操作手可隨時糾正導彈與目標間的偏差,直至摧毀目標。

“斯拉姆”的出色性能為各國海軍看好。如今該導彈不僅在英國潛艇上裝備,而且還在德國209級潛艇及澳大利亞、加拿大、智利和以色列等國的部分潛艇上“安家落戶”。

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在1974年提出的“西埃姆”潛空導彈方案,正式研製為1977年,3年後的1980年即成功地完成首次導彈發射試驗;80年代末陸續裝備美海軍攻擊潛艇。這種導彈外形酷似法國著名的“飛魚”導彈,平時裝設在潛艇艦橋圍殼中的導彈箱內。在艇上探測裝置收聽到反潛直升機和反潛飛機低空飛行時發出的聲響信號後,立刻點燃助推發動機,導彈先以低速從發射筒內垂直衝出水麵。飛離數米後,彈上主發動機點火,助推發動機自選脫落,導彈開始加速自行轉向目標,並由彈上的紅外自導裝置操縱導彈對準目標,直至將其摧毀。

該型導彈尺寸小、結構簡單,采用雷達和紅外被動尋的複合製導,由於末段隻用紅外一種工作方式,因而抗幹擾能力強。“西埃姆”導彈裝高能炸藥的破片式戰鬥部,近炸引信、固體火箭發動機和折疊翼;最大速度為超音速,而且從搜索、識別、跟蹤、發射直至命中整個過程均為全自動。“西埃姆”導彈不必像“斯拉姆”潛對空導彈那樣,潛艇必須接近或浮出海麵才能發射;它可在水下一定深度發射,從而大大提高了攻擊型潛艇的機動性和隱蔽性。眼下美海軍正計劃在近幾年內陸續在幾十艘核動力攻擊潛艇上裝備這種潛空導彈。

瑞典的AIM─9L潛空導彈是由美國同型“響尾蛇”空對空導彈改裝而成的。所不同的是,彈體中增加了滾動俯仰機動裝置和中間製導裝置,這樣導彈垂直射出水麵後,即能轉入水平飛行,從而能更有效地搜索和攻擊目標。根據飛機種類和不同環境的需要,該型導彈可裝設在艇上不同的部位;既可裝在耐壓艇殼外部的垂直或水平發射管中,又可裝於艇首的魚雷發射管內。這種潛空導彈的最大優點是不受潛深和航速的限製,而且結構簡單,維護方便,可靠性高。瑞典海軍決定在每艘潛艇上裝備8枚這種潛空導彈。

為了對付空中直升機,個別國家海軍別出心裁,“土法上馬”:用一種能直射空中目標的水雷,來對付反潛直升機。當反潛直升機放下吊放式聲納,無所顧忌地在海麵搜索時,潛空水雷中的噪音接收器就會探測到直升機的轟鳴聲,隨時啟動水雷內的發動機,迅速飛起直射直升機。這些潛空水雷可由潛艇、水麵艦艇或飛機,甚至小漁船布設到對方直升機頻繁活動的海區,尋機給對方以打擊。

潛空導彈和潛空水雷的問世與陸續裝備,可使潛艇“如虎添翼”,使中小國海軍增加了自衛還擊本領。由於這兩項武器投入戰場時間不久,因而目前仍普遍存在著殺傷概率低、射程近、抗幹擾能力弱等缺點。更重要的是,潛對空導彈要想取得校高的命中率,必須接近或浮出海麵才能奏效,這樣極易遭到敵機的攻擊和暴露自己的行蹤。況且眼下有些軍事專家對潛對空導彈的作用仍持懷疑態度,擔心它的入役是否能真正成為反潛飛機和飛潛直升機的克星。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潛空導彈裝備潛艇後將使得反潛飛機再也不敢在海上低空肆無忌憚,為所欲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