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人類學的傳統興趣在於描述原始或不很複雜的社會形態中的文化現象,把原始人群的生活方式如實記錄下來。然而,近幾十年來人類學家的研究興趣日益廣泛,越來越多地去研究那些更為複雜的社會中的亞文化現象,並開始研究現代生活類型和文化的變遷。人們注意到,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儀式行為發生在“地球村”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語境之下,儀式的麵目一改傳統特質,越來越呈現出在全球範圍內共同遵守某一種“遊戲規則”的情形。本文所研究的開幕式就是這樣一種變形的現代化儀式。

2奧林匹克研究綜述

隨著2008年奧運會的舉行,我國奧林匹克研究異軍突起,以“奧林匹克”為篇名關鍵詞,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搜索結果為1269篇;以“奧運會”為篇名關鍵詞搜索,結果為3027篇本文所指搜索均在2007年進行,下同。。同時,參考楊莉的《十年來我國奧林匹克運動研究綜述》[1]和陳立基的《近年來我國關於奧林匹克運動的研究綜述》[2]等文章,筆者認為目前我國的奧林匹克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下方麵:關於某屆或者某階段奧運會特定問題的論述、關於奧林匹克運動如其精神、思想等的研究、關於奧林匹克運動與中國體育關係的研究、關於奧林匹克運動與政治關係的研究、關於奧林匹克運動與經濟關係的研究、關於奧林匹克運動與文化關係的研究、關於奧林匹克運動組織體係的研究、關於奧林匹克運動的存在問題與改革的研究、關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研究等。總的來看,首先,奧林匹克運動對各國發展的影響受到重視,針對各項準備措施的應用研究、實踐論證研究和問題研究逐漸成為主流;其次,對奧林匹克運動中折射的社會問題比較關注;最後數字化時代對奧林匹克研究的範圍將擴大。由於科技的發展,一些新現象會在奧林匹克運動中出現,使奧林匹克運動研究的內容增加,範圍拓寬。

其中,奧林匹克儀式研究方麵,任海的《顧拜旦與奧林匹克儀式》[3]對奧林匹克儀式做了簡明扼要的概括和闡述,但限於篇幅,並沒有對每種儀式進行詳盡分析。張立天的碩士論文《從神到人——奧運會儀式的變遷》剖析奧運會儀式形成的社會曆史背景和哲學文化基礎,對奧運會儀式的變遷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梳理,但其落腳點在神人關係上和身心關係上,這二者顯然缺乏對應和繼承關係。同時,未能確定衡量開幕式發展的維度,用詞也有欠規範。李春霞和彭兆榮的《奧運會與大眾傳媒的儀式性分析》李春霞,彭兆榮:《奧運會與大眾傳媒關係的儀式性分析》,《體育學刊》2006年第6期,第21—24頁。認為,電視在全球範圍將奧運儀式分類有序地展現,促成了奧運的“去儀式化”;而奧運會作為儀式性的媒介事件,從傳播內容方麵促成了大眾傳播的儀式性,從傳播形式方麵促成了大眾傳播儀式的再次儀式化,從而促成受眾的連續收視行為,奧運和電視形成了良性的互動和雙贏關係。雖然此文其實並未對奧林匹克儀式進行研究,但是其提供的“去儀式化”觀點,本文在闡述展演降低了開幕式儀式效力部分和分析媒體影響開幕式發展部分有所參考。

綜觀這些研究,對奧林匹克運動本身的研究卻很少。究其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麵:一則可能是因為相關文獻以英文居多,中文資料很少且質量參差不齊;二則很多國人傾向於僅僅為2008年奧運會進行奧林匹克研究,雖然為北京奧運會服務無可厚非,但立足北京奧運會的前提是要立足整個奧林匹克運動;三是缺乏曆史研究的意識,對奧林匹克運動研究的認識不足。

3開幕式研究綜述

(1)國外研究綜述

論文方麵,在洛杉磯業餘體育聯合會網站以開幕式(openning ceremony&opening ceremonies)為文章名關鍵詞進行搜索,搜索結果為45篇,除去對奧林匹克大會等的描述以及開幕式和會議上講話的記錄,剩餘11篇。其中伊恩·麥克勞德(Iain Macleod)、格倫達·科波拉爾(Glenda Korporaal)、莉薩·賴利·羅切(Lisa Riley Roche)等學者和記者的6篇文章是關於長野冬奧會、悉尼奧運會、鹽湖城冬奧會的具體描述,或是對某階段的描述。剩餘5篇中,關於1948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的《1948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概述》主要描述了其會歌等現場場景,與官方報告類似;《關於奧運會開幕式的通信》[4]是時任以色列奧委會副主席哈伊姆·維姆(Chaim Weim)先生關於開幕式現場——主要是運動員如何在之前一天準備入場式等問題——的一些看法,並提出了對入場式有關問題的建議;《開幕式》[5]、比爾馬倫(Bill Mallon)的《奧運會開幕式的曆史流變》[6]、尼娜·K帕帕斯(NinaK Pappas)的《奧運會開幕式研究》[7]和斯文·托菲爾特(Sven Thofelt)的《為什麼是體育運動?關於奧運會開幕式的思考》[8]則主要是從結構和功能方麵對開幕式進行了概述性研究,而並非曆史研究,也並未提出對後來開幕式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