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蘇綽“心如清水,形如白玉”(1 / 1)

大統元年(535),有位叫蘇綽的讀書人被薦入朝,做了西魏的行台郎中,由於他博學善思,才識超群,且盡其智能、勤懇盡職,得到宇文泰的賞識和重用,官位連連高升,直至大行台度支尚書,領著作兼司農卿等職。大統十二年(546年),因多年“積恩勞倦”,蘇綽壯年辭世,年僅49歲。

為官期間,蘇綽極力倡導清廉奉公,大膽建議勸諫宇文泰、上奏“六條詔書”,他針對北魏後期官場腐敗、官員奢侈的問題,在“詔書”中提出君主和各級官吏德行明敏,做到“心清如水,形如白玉”,要體恤民心,變奢從儉,當官的應對百姓“扇之以淳風,浸之以太和,被之以道德,示之以樸素”,這樣才能“重拱而治天下以至太平”。

宇文泰對“六條詔書”很重視,命人抄錄後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並按“六條”采取了具體措施,使腐化之風大有收斂。

“心清如水,形如白玉”,正是蘇綽自己處世立身的準則。

當官十餘年,蘇綽一直保持儉樸的習風,不為自己謀置田產宅第,更不仗勢收刮錢財。除了依靠所得的俸祿維持生計外,家裏別無餘財。不僅嚴於律己,蘇綽還十分注意對孩子的教育,形成了清廉的家風,他的兒子蘇威,後來做了隋朝大臣,與其父一樣,“行己清儉,以廉慎見稱。”受到世人的稱讚。

正因為蘇綽位高不謀私,權大不謀利,所以深得宇文泰的信任。宇文泰不在朝中時,把一些署過自己姓名印章的空白公文紙留給蘇綽,讓他以自己的名義處理臨時事件。

蘇綽儉樸正派,文武群臣都很欽佩,他去世的時候,大家無不淒然淚下。蘇綽的遺體將要入殮時,宇文泰十分悲痛,他對公卿們說:“蘇尚書平生謙詔,敦尚儉約。我想成全他平素的誌向,又恐怕那些見識短的人,不明白我的心意,如果厚葬盛殮,又有悖於昔日與蘇尚書相知之道。實在左右為難啊!”這時,有個叫麻瑤的尚書令史上前對宇文泰說:“古時候的晏子,是齊國的賢大夫。他一襲狐裘用了三十年,死時隻有一輛車,齊侯不奪其誌。蘇綽既然操履清白,謙挹自居,我認為應該從儉薄葬,以彰其美。”宇文泰同意了他的意見。

出靈那天,蘇綽的遺體隻用一輛布車載著,宇文泰率領公卿大臣,徒步緊跟車後,送至郊外。他親自於車後手把酒杯,灑酒於地,表示祭奠,大聲痛哭。哀痛之極,連手中酒杯也失落在地。當蘇綽的靈柩下葬之日,宇文泰又專門派人,以祭祀的最高規格——“太牢”祭奠蘇綽,並親自撰寫了祭文,讓一個清廉儉約的忠臣享受了難得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