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實現了南北方的重新統一。他總結了前人的經驗,認識到勤儉是治國最重要的有效途徑。
為振興國家,他身體力行,勤於政事,儉於自奉。每天一早,便上朝理政,直到過午還不知疲倦;乘車外出途中,遇到有人上書,便親自停下來過問。在生活上他規定從帝王到後宮,服飾器用,務求節儉。妃嬪們的衣服,隻要能穿,就不換新的;宮人們的衣服髒了,都要洗過再穿;車輿上的東西破了,補補之後再用。隋文帝自己的衣服和用物,也是用壞了,隨時送去修補,補好再用。
有一天,隋文帝見到太子楊勇的鎧甲曾精心地裝飾過,很不高興,便把太子叫到跟前,很嚴厲地告誡他說:“自古帝王沒有好奢侈而能長久的。你當太子,應該把儉約放在首位,將來才能繼承好皇位。為了讓你學習我的榜樣,我過去穿過的衣服,你應該各留一件在身邊,經常觀看,以便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奢侈。”
有一次,隋文帝身患痢疾,配些止痢藥,需用一兩胡椒粉,可是,找遍了宮中上下都找不到。又一次,他到災區視察,他拿著老百姓吃的糠給群臣看,痛苦地責備自己無德,表示今後膳食從簡,不吃酒肉。
由於皇帝躬行節儉,使當時社會上也出現了儉樸之風。一般士人平日多穿布帛,裝飾品也隻用銅、鐵、骨、角製造,不用金玉,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的金錢和物資。
為了提倡節儉,行成風氣,他還從法律上規定,對揮霍無度者,嚴懲不容。
隋文帝還經常派人偵察朝內外正官,發現罪狀便加重懲罰。他痛恨官吏的貪汙行為,甚至秘密派人給官吏送賄,一旦接受,立即處死。
他的兒子楊俊,生活奢侈,被發現,勒令禁閉。大臣楊素認為罰得太重,他說,皇上和百姓隻有一個法律,照你說來,為什麼不另造皇子律?
由於隋文帝在建國初能厲行勤儉,使政治較為清明,階級矛盾相對緩和,人民的負擔比南北朝時期有了顯著的減輕。經濟呈現出繁榮景象。
可惜,隋文帝晚年對自己提出的要求沒能堅持始終。他的兒子楊廣上台後,奢侈無度,不久就被農民起義推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