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594—669),本姓徐,名世,賜李姓,為避太宗諱,去“世”字,單名。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東南)人。唐初大將,任唐右武侯大將軍、司空等職,曾被封為東海郡公、曹國公、英國公。
李官高位顯,祿厚薪豐,卻十分節儉,尤其以憫農愛糧著稱。
一天,家鄉一個年輕人到京都拜見他。
吃飯時,桌上隻有幾盤素菜和幾個麥餅子。李談笑風生,大口大口地吃著。年輕人呢,吃了幾口菜,覺得味道清淡,就懶得伸筷了。咬了幾口餅子,覺得餅子很硬,就把餅皮撕下來,偷偷扔在地下。
年輕人的舉動,被李看見了,心裏很不高興,便對年輕人說:“年輕人,我想向你請教一個問題!”年輕人道:“您老識多見廣,何言請教?您有什麼話隻管說吧!”
李說:“我自幼家富,不知這餅子是怎麼來的。你生在農村,一定熟悉,能講給我聽聽嗎?”年輕人回答:“這很簡單,經過犁、耙、種、鋤、收、打,便可得到麥粒;再將麥粒磨粉,就可得到麵;再將麵用水和,上鍋烙,便可得到餅子。”
李捋著胡子笑著說:“哈哈,你說得不錯。可是,這犁、耙、種、鋤、收、打,還有磨、和、烙,就像你嘴說那麼簡單嗎?鋤,得頭頂烈日,腳踏灼土,大汗淋漓,嗓子冒煙!還得澆水吧,那可要吱呀呀,吱呀呀,不停地搖轆轤,從早搖到太陽下,搖得腰酸背痛手又麻。年輕人,你沒幹過這些活吧?”
年輕人回答:“我父親從不讓我幹這些。”
李說:“怪不得你這樣不珍惜糧食呢!”
年輕人聽了,麵紅耳赤。李令仆人拾起扔在地上的餅皮,用水洗淨拿來,一塊塊放在嘴裏。他吃得是那麼津津有味。吃完,他抹了一下嘴說:“誰知一顆麥粒,千分苦啊!”
從此,年輕人改了舊習,李憫農愛糧的故事也被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