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不僅才華橫溢,文如泉湧,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學遺產,而且一生為民造福,清廉節儉,成為百姓之友。

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屢遭貶逐,曾到過江蘇、河南、河北、廣東、海南島等省的許多州縣做官。他所到之處,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在徐州,他親自率領軍民修堤搶險,排除洪水,保住全城性命。駐軍將士見蘇軾泥漿滿身,不辭辛勞組織防洪,大為感動;在杭州,他興修水利,每天堤上巡視,與民伕同吃同住,築成有名的“蘇公堤”;在嶺南,他興辦學堂,講學明道,提倡文明。他做官多年,“心則在民”,而自己則清慎一生,戒奢以儉,在百姓中享有很高威信,都視他為父母官。

公元1097年,蘇軾被貶儋(dān)州(廣東儋縣西北)。儋州,地處海南島,這裏偏僻閉塞,愚昧落後,吃的穿的十分匱乏。蘇軾對此不以為然,他堅持自食其力,自給自足。他開墾了幾畝薄地,吃著自己種的山芋,住著自己搭的茅草房,穿著百姓送的棉布衣衫。陰天下雨,他便頭戴青箬笠,身披綠蓑衣,腳蹬木屐,勞作田間。

蘇軾在黃州(湖北黃崗)時,一度落官為民,他仍舊樂觀。他請得一塊軍防廢地,開墾耕種,他給這塊地起名叫“東坡”,自稱“東坡隱士”。他每天披星戴月,辛苦耕耘,從不受人憐贈。他認為,物質上的欲望,永遠沒有止境,隻有節儉,才能惜福延年。

那時候,他規定自己每天的花銷不得超過150錢,每月4 500錢。因此,他每月初,取出4 500錢,分成30份,每份穿一串,然後把30串錢懸在房梁上,每天用一個長叉取下一串,再把長叉藏起來。凡每天沒花完的錢,都裝在一個竹筒子裏儲存起來,以備應酬之用。

公元1101年,蘇軾與世長辭,噩耗傳出,“吳越之民,相與哭於市。其君子,相與吊於家。訃聞四方,無賢愚皆谘嗟出涕。”可見,人民群眾對他的擁戴與懷念。